“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吉祥生”是指吉祥生童子,也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善财童子。他拜见了104位善知识,依止了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他们给善财童子讲了很多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方式、方法,善财童子也给他们讲了自己依止善知识、参拜善知识的过程,吉祥圣子和吉祥慧女对此非常赞叹。
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以后,再依止。现在很多人都是先依止,然后再观察,这是错误的,这样做会造业的。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听从他们的教导。善财童子依止了那么多的善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必须要依止这么多善知识?其实也不是。这里讲的主要是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
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里有屠夫、妓女等各种各样的形象,但是他没有生起过邪见,都是以恭敬心依止的。所以,我们依止了上师善知识以后,他的一切行为都要观为清净。一位具德的上师、善知识是佛菩萨的化现,也是一种示现。比如,他示现为人,表面上看肯定和人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度化这些人道众生。那诺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帝洛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钓鱼的乞丐,在那烤鱼、吃鱼。密勒日巴依止玛尔巴的时候,玛尔巴给他示现的是一个种地的农夫,在那儿耕田种地。
《华严经》中讲了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方法去依止善知识。
一、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一个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只有弘法利生之事,不会有其他的。他要做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他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你应该不厌烦地承担,如大地之心。我们在大地上面做什么都可以,可以挖坑、盖楼,可以行走、蹦跳,怎样都行。我们就要以这种心欢喜地承担上师给你安排的一切重担。
二、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意乐”是指信心。信心永不退转,犹如金刚。金刚是不坏的,以此比喻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这种意乐、对善知识的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违缘、障碍所摧毁,永不动摇。
三、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现在有些人不用说受苦,稍微有一点点不太顺心,立即就抛弃了、离开了,这种人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无论是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自己修法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很多困难,这些都是好事。
你依止上师、善知识后,他就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其实这些不是要求,而是磨炼心态、降伏自心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令你放下自我的一种渠道。
那诺巴依止帝洛巴上师的时候,他遭受的看似都是苦难,其实是帝洛巴通过这种方式消他的业、炼他的心。帝洛巴上师没有给那诺巴讲更多的佛理,因为不用讲了。若是讲佛理,也许那诺巴比帝洛巴还厉害。那烂陀寺有五百多位精通三藏的班智达,他是经过与外道多次辩论后,被推选出来的守护北门的大班智达。而且他也有一些世间的神通,可以面对面得到智慧空行母的指示。护法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还没有精通意义,你宿世有缘的上师叫帝洛巴。”当他听到帝洛巴上师的名字时,心里就很激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动身去寻找上师帝洛巴,但是问遍整个地区,也没有找到。后来他想:“具德上师的行为是不定的,也许没有以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众生。”于是他就问:“有没有其他身份的人叫帝洛巴的?”有人说:“河边有个钓鱼的人叫帝洛巴。”他见到帝洛巴时,帝洛巴正在河边烤鱼、吃鱼。帝洛巴并没有给那诺巴讲太多的大道理,主要是通过一些苦行的方法让他消业,磨炼他的习性。最后,有一天帝洛巴拿着鞋击打那诺巴的额头,那诺巴昏过去了,醒来的时候已经开悟了,获得了与上师无二无别的境界。
所以,要放下自我,要对治傲慢心,这是很重要的。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若是在心相续中有傲慢,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即使有功德,也都是世间的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以前讲过,我执就是一种傲慢。傲慢心有粗大的,也有细微的。比如,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好啊。”这是粗大的傲慢;我执则是细微的傲慢。若是你内心当中有我执,就不会有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是具有智慧的功德。
所以,佛法里讲的戒、定,都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才可以成为功德。尽管你能够守持戒律,或者你已经有一定的禅定境界,但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等一些暂时的利益而已,根本无法能够解脱。
我经常给大家讲,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这和其他宗教中所讲的戒律不同。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众生,应该有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表法。比如,在真正能利益众生,真正有必要的情况下,身和口的恶业都有允许的时候。禅定也是如此,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四禅八定也是投生到色界、无色界的因;只有有智慧的摄持,才会成为解脱、成佛的因。
功德也是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有傲慢、我执,这个人的相续当中不会有无我的智慧。佛法里的智慧只有两个:一个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若是相续中有我执,那么连无我的智慧都没有,所以根本就没有智慧。若是没有智慧,哪来的功德?所以说,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
放下自我,对治傲慢,成就就在眼前,一切当下圆满。无论大家对此明白与否,这都是真理。
四、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上师善知识吩咐你、安排你的一切所行,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如奴仆之心。奴仆知道这都是自己该做的,然后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五、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没有贡高傲慢心,如扫地的笤帚。
六、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
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在任何时候,无论对你怎样,心里都没有嗔恨心,不会发怒。
八、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船是运载人的,“来来去去”指今天让你做这个,明天让你做那个。无论怎样吩咐,你都没有二话,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去做。
九、承待上师,如孝子之心。“孝子”指孝顺的孩子。
这些都是《华严经》里讲的,是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方式、方法。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为什么总是得不到所谓的加持、力量呢?就是心里傲慢,我执特别强。如果有傲慢心,有我执,就不会有功德。既然没有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
其实,加持、力量都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自己要有这个功德、智慧才能觉察得到,才能感觉得到。你们到处求加持,但若是自己没有福德、功德,怎么能得到加持呢?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你这里没有水,怎么能照出月亮的影子呢?有水才能照到月亮的影子,有信心才有不可思议的加持。
你通过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一旦依止了上师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要将上师的一切所行观为清净。有一句谚语,“即使自己的上师变成了狗,也要顶在头上”。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就要这样,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一种磨炼习性的方法。
现在有些人认为,依止上师善知识以后,身口意都要献给上师,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些修法或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这九种依止上师的方式是《华严经》里讲的,是显密共同的教言,不是只在密宗里这样讲。
显宗里尚且如是要求,密宗里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大圆满,要时时刻刻把上师善知识视为法身佛,视为色身佛都不行,这个意义很深。以前讲上师瑜伽的时候给大家讲过,我们修上师瑜伽时,最后要和上师相应,和上师融为一体。若是你把上师视为色身佛,无法融为一体,两个物质怎么能变成一个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讲的是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自性。你融入上师的体内,和上师无二无别的时候,就是回归自性,和自己的自性融为一体。其实,上师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上师的法身和你的法身,本来就是一体的,真正的上师瑜伽就是回归自性。
我们修佛的过程,就是认知佛的过程。刚开始时,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离我们很远。对有些人就要这样讲,就要这样“骗”:“在离你很远的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个地方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很美啊!地上都是珍宝。那里有一位阿弥陀佛,功德圆满,身边还有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位菩萨都具有神通、智慧……”这时,净土离我们很远;阿弥陀佛也离我们很远。刚开始时,我们就要这样引导众生。接下来,就如前几天灌顶法会时给大家讲的,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上师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现在离得近了,我们随时都能看见佛,如同《金刚歌》里的一句歌词:上师与本尊的面貌,不用观想自然见到。最后,自身是圆满的坛城,自身是佛。这时让你认识到:你自己是佛,你自己的身体就是圆满的坛城。除了你的身体以外,没有净土;你自己的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所以,你自己就是净土,你自己就是佛。这是最终要认识到的真理,这叫回归自性。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就回归自性了!你现见这样一个本具的光明、功德,就是成佛了。
上师瑜伽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让你认识自己,让你回归自性。阿底瑜伽中,要求不能把上师视为色身佛,要视为法身佛。若能将上师视为法身佛,上师就和你一体了。法身只有一个,万法一心,本来就是一体的。当你真正明白了,真正回归自性了,这就是成就。所以,密宗里对依止上师要求得更严。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在《华严经》里所讲的“四想”。佛陀讲:“善男子,汝当于自己作病人想,于善知识作医生想,于正法作妙药想,于精进修行作医病想。”
一般情况下,要将自己作为病人想。我们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的病。然后将善知识为明医想,正法为妙药想,精进修行为疗病想。正法就是妙药,你要治疗贪嗔痴等烦恼的病,就要服用正法妙药。
但是,正法…
《《入菩萨行论》讲记(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