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睛就開明。一直走到佛前站立,歌頌佛的功德,經過七天證得無生(“七天”是按此方的時間說的,在極樂淨土就只是一念間)。在證得無生時,就能須臾間飛行到十方國土,承事諸佛,在諸佛座前證得百千叁昧。經曆叁劫也就是少許時間就證入了明門歡喜地。
, 丁叁、勸誡
般舟叁昧樂 持戒作善莫推閑
推閑即造輪回業 彌陀淨土遣誰去
持戒、行善都要及時地作、精勤地作,不要以沒有空閑而推托。如果推閑不去持戒、行善,就會隨惡習氣造作輪回業,這樣彌陀淨土派誰去呢?
湯火燒身急自撥 莫待他人推緣事
貪嗔火宅相燒苦 障重心頑未覺痛
覺痛即斷愚癡業 悔心慚愧生安樂
安樂即是金剛地 凡夫六道永無名
就像手碰上熱湯、烈火時要趕緊撥開,不要等別人勸了才離開。貪嗔火宅焚燒身心的苦,障重、心思頑劣的人不覺得有什麼痛。要是覺得痛,就會斷除愚癡的造業,以忏悔心、慚愧心求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無衰無變的金剛地,不像娑婆世界無常、苦、空、不淨,所以永遠沒有凡夫和六道的名字。
般舟叁昧樂 極樂清閑實是精
極樂世界清淨、安閑,沒有絲毫的惑業苦,所以是精妙。
丙叁、上品下生分叁:一、因行 二、果益 叁、勸誡
丁一、因行
上品下生凡夫等 深信因果莫生疑
叁業起行多憍慢 單發無上菩提心
回心念念生安樂
上品下生的凡夫深信苦樂因果,不生懷疑。“叁業起行多憍慢”從字面上解釋是身、口、意所起的行爲多有憍慢(是否這樣解釋,還要觀察)。“單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單單發起願生西方淨土速疾圓滿菩薩的大悲願行,再回入生死普度衆生的心。“回心念念生安樂”,就是以此功德念念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終時即見金華至
五百化佛觀音等 一時接手入華中
一念乘華寶池內 一日一夜寶華開
華開見佛微微障 叁七已後始分明
耳聽衆聲心得悟 曆事他方蒙授記
十劫須臾不覺盡 進入明門歡喜地
上面的行者以上述的淨業力,臨終時見到金蓮花來到眼前,五百化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以及菩薩衆一時伸出手來,把他接到金蓮花上。他一刹那間就乘著蓮花入到了七寶池裏。經過一天一夜,蓮花開敷。花開之後雖然見到阿彌陀佛,但看不清佛身的相好。經過叁個七天才見得分明。耳邊聽到很多微妙法音,心得開悟。遊曆十方,供養諸佛,在諸佛前聽聞甚深妙法,得到諸佛授記。十劫像須臾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從此證入明門歡喜地。
丁叁、勸誡
般舟叁昧樂 盡命爲期莫生疑
若是釋迦真弟子 誓行佛語生安樂
不得悠悠信他語 隨緣治病各依法
忽遇災危身自急 道俗千裏未能救
要盡一生去努力,堅持不懈地修淨土,不要生懷疑。如果是釋迦佛的真正弟子,就要發誓奉行佛語,求生極樂世界。也就是釋迦佛教導怎麼修淨土,就按那樣去修,不能輕信別人破斥淨土的話。佛法有無量門,都是隨緣治病,也就是順應衆生的因緣而施設法門,佛弟子應當各依自己有緣的法門切實修行。只有依法真實修行,才能在危難中經受住考驗。不然忽然遇到災難身處緊急時,出家、在家的親友遠在千裏之外,不可能來救護你。
口說事空心行怨 是非人我如山嶽
如此之人不可近 近即輪回長劫苦
口裏事事談空的人,內心卻和自己做怨家,就是他的心常常造惡業損害自己。心裏的是非人我像高山一樣大。這樣的人就不可親近,親近就會落入輪回長劫受苦。
側耳傾心常采訪 今身修道得無生
若聞此法希奇益 不顧身命要求得
若能專行不惜命 命斷須臾生安樂
般舟叁昧樂 念佛即是涅槃門
要常常側耳傾心,求道問法。在今生努力修道來證得無生。聞到淨土法門難思難議的利益,要發起大希求心,不顧生命也要求得。如果能專一修行不惜生命,就會在今生命根斷時須臾間就往生到極樂世界。
般舟叁昧樂!念佛是進入涅槃的門徑。
丙四、中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上生凡夫等 偏學聲聞緣覺行
戒定慈悲常勇猛 一心回願生安樂
中品上生的凡夫偏重在修學聲聞緣覺乘的法,他的持戒、修定、慈悲常常很勇猛,所修功德也一心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終時化佛聲聞到 七寶蓮華行者前
佛放光明照身頂 行者自見上華臺
低頭禮佛在此國 舉頭已入彌陀界
到彼華開尋見佛 聞說四谛證真如
以上述的善根力,臨終時有化現的阿彌陀佛和比丘衆來迎接他,七寶蓮花自然現在行者心前。佛放金光照在他身上,行者見自己乘上了蓮花臺。低頭禮佛時還在地球上,一舉頭就已經入了彌陀淨土。到了淨土,蓮花開敷。不久就見到佛,聽佛說四谛法而證得真如。
般舟叁昧樂 實是彌陀願力恩
般舟叁昧樂!這一切實際是彌陀願力的恩德所賜。
丙五、中品中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中生凡夫等 一日一夜持衆戒
回此戒福善根力 直到彌陀安養國
中品中生的凡夫一日一夜守持衆戒,比如一日一夜守持八關齋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沙彌戒,或者一日一夜守持具足戒,威儀不缺。以這份持戒的善根直接回向願生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臨終化佛師僧現 七寶華來行者前
行者見華心踴躍 即上華臺隨佛去
一念之間入寶國 直入八德寶池中
池內蓮華無億數 悉是十方同行人
七日七夜蓮華發 華開見佛得初真
由上述的善根力,臨終時有化現的阿彌陀佛和比丘衆顯現在他心前,七寶蓮花也來到面前。這位行者見到蓮花時內心踴躍,就乘上蓮花臺隨佛而去。一刹那間進入佛國,直接就入到盈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中。七寶池裏有無數億朵蓮花,一朵朵蓮花上坐的都是來自十方的同行人。經過七天七夜,蓮花開敷。花開後見到佛就證得初果。
般舟叁昧樂 勤修實行不欺人
般舟叁昧樂!精勤地修、真實地行,佛法不欺人,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
丙六、中品下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
中品下生凡夫等 孝養父母行人信
臨終遇值善知識 爲說極樂彌陀願
聞說合掌回心向
中品下生的凡夫孝養父母,待人仁慈,他的性情調柔善良,見到有情受苦時有憐憫心。“行人信”,就是所做所爲讓人生信心。這類善人在生的時候沒有見聞佛法,也不懂得希求佛法,只是自己做世間的善行。直到他臨終時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的悲願。他聽完善知識說法,就合掌回轉心來趣向極樂世界。
丁二、果益
乘念即到寶池中
百寶蓮華臺上座 七七日後寶華開
華開見佛塵沙衆 一劫已後證無生
無生即是阿羅漢 羅漢回心向大乘
一發已去小心滅 直至菩提無有退
以上述的因緣,這位行者命終之後就乘著善念生到佛國七寶池中,坐在百寶蓮花臺上。七個七天過去了,寶花開敷。花一開就見到阿彌陀佛和恒河沙數大衆。一劫過後證得無生。“無生”是指阿羅漢果。阿羅漢回心趣向大乘,這一發心之後,小乘心永遠息滅,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間,無有退轉。
是故天親作論說 二乘心種永無生
故言大乘善根界 畢竟永絕譏嫌過
以這個緣故,天親菩薩作《往生論》說:在極樂淨土永遠不會再生二乘的心種。所以說“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畢竟永絕二乘、女人、根缺等會招來譏嫌的過失。
大小凡夫平等攝 且避六道叁塗難
願住彌陀佛國內 證與不證亦心閑
阿彌陀佛的悲願平等攝受大乘和小乘的凡夫,而且一入彌陀淨土就永遠避開六道叁塗的苦難。以這個原因,非常希求能住在阿彌陀佛的清淨佛國中。對此說證和不證都是多余,只要能生在西方淨土,仗佛願力加持,就畢竟成就佛果。
般舟叁昧樂 頓超生死出娑婆
般舟叁昧樂!一往生就頓時超越生死,跳出娑婆。
般舟贊講記(八)
丙七、下品上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惡 二、因善
戊一、因惡
下品上生凡夫等 具造十惡無余善
增長無明但快意 見他修福生非毀
如此愚人難覺悟 良由知識惡強緣
下品上生的凡夫一生造作十惡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善行。他一生只是增長無明,只求隨心所欲,見別人修福德就生譏毀心、破壞心。這樣的愚人難以覺悟,由于他接觸的惡知識是很強的惡緣。
唯知目前貪酒肉 不覺地獄盡抄名
一入泥犁受長苦 始憶人中善知識
這樣的人只知道貪求目前酒肉等的享受,不知不覺已經在地獄中挂上號了。一旦要入地獄受長劫的大苦時,才想起人間的善知識。
罪人臨終得重病 神識昏狂心倒亂
地獄芬芬眼前現 白汗流出手把空
以罪業的力量,他臨終時得很重的病,神識昏狂,心識顛倒錯亂。地獄的境界紛紛現在眼前,恐懼得身上白汗直流,兩手向虛空裏亂抓。
戊二、因善
如此困苦誰能救 會是知識彌陀恩
手執香爐教忏悔 教令合掌念彌陀
一聲稱佛除衆苦 五百萬劫罪消除
這樣的困苦誰能救護?只有善知識阿彌陀佛能救護。在地獄相已經現前的時候,幸虧有善知識教他手拿香爐誠心忏悔,教他合掌念阿彌陀佛。這一聲念佛就除去了衆苦,五百萬劫的罪業頓時消除。
丁二、果益
化佛菩薩尋聲到 我故持華迎汝來
行者見佛光明…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