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心,怎麼有趣向,怎麼有結果呢?所以發心不是人雲亦雲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深思熟慮,隨順法則,細觀自心之所需,這樣我們習法修行就有前景,就有一個清晰的前景。
很多人學佛年複一年的過去了,別人看也好,自己感知也好,很多人是進的少退的多,或者說變化就很少。所謂的變化就是心裏對佛陀的感知,對佛陀恩德的這種心誠,法身慧命的滋養沒有什麼感覺,世俗的心、世俗的業相並沒有減少,那這樣年複一年就過去了,我們能知道閻王老子什麼時間來找你嗎?你知道你的壽命什麼時間結束嗎?你壽命結束,你知道真正的歸向嗎?何去何從要是不知,突然大限一來,那我們就出大問題了,真是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啊!這不是恐嚇的話,這實在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不可把我們的人生、學佛機遇泛泛帶過啊,你泛泛地過去了,只是可惜了自己的機會。過去的人提示這個事情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地的渴望與沖動呢?
你說“我這個人已經生死已辦了,沒有什麼挂礙了”,這可不是一句話,這是在順緣、逆緣、乃至生死緣,生死攸關的當口,你真正能不能清晰了知呢?過去的善知識舉了一個例子說:你現在在你清晰的情況下能把握住自心,能了解法則,你在迷失的時間能嗎?能把握嗎?在逆緣來的時間能把握嗎?在夢中能把握嗎?那不能把握,不能認知,生死一來,輪回必然相續,無明流轉必然是事實,是沒有人替代我們受這個輪回的苦的,就是這個苦啊沒有人替代我們。
很多人說諸佛菩薩慈悲啊,諸佛菩薩的確是慈悲,但是絕對代替不了我們的輪回業,佛菩薩早已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足無量的功德與善巧受用,但是我們不認真地依法去修持,世俗的業力必然籠罩著我們的生命,乃至推動我們繼續輪回,所以我們得遇淨土法門,或者得遇其他教言,一定要認真地依法行持,盡量地避開懈怠放逸的傷害,浪費了生命,回顧你自己不安穩、不清晰,業力一成熟,命將近亡之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出離生死煩惱于當下,于現緣是有意義的。
我遇到許多很長時間的學佛者,討論一個話題啊。實際從心中大部分人對了生死這個事啊就一帶而過了。一般人的學佛呢,大部分是一種精神需要、安慰,需要一種需要,或者是一種宗教的期盼,或者說一種人群的安慰,沒有真正地考慮到生死的苦難。很多人被生死所逼,被病難所逼,也沒有真正能認識到生死的可怕。這個不是泛說的,生死的畏懼,因爲我們沒有宿命通啊,我們不知道過去生生世世的苦,可能我們對這一生的苦少有認知,但是人往往稍一有樂趣,馬上對苦的認知就放棄了,哪怕刹那間的樂,他就感覺到自己挺快樂的。所以我們人生中你要是遇到佛法,不能認知生老病死的這個苦,不能出離這個苦,實際上是太可惜了。因爲相當一部分人學佛是爲了人天福報、現世的安樂,實在沒有出離生死的意樂與願望,那這樣呢,雖然勤苦地學習很多法則,心中還存在著對生死的貪愛,那麼我生命一到盡終,還是輪回。
(若)沒有出離願望,怎麼能出離生死呢?平時都沒有這種願望,怎麼能産生這種事實呢?我們一定知道世間、出世間不離因果二法,我們(若)沒有這個因會結出這個果,那不是個奇怪的事情嗎?這一點還希望各位菩薩一定反思自己的學佛、實踐法則的一個願望究竟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意樂究竟是什麼?莫草草帶過,(若)帶過了,我們的因果成熟就沒有人替代了,只有自作自受,決定沒有第二個法則的。
那一天我們在吃飯的時間,這些菩薩誦《應作慈愛經》,有一段故事,世尊對因果的認知啊,一切衆生的因果世尊決定是隨順的,他不會強製改變你的因果的,要世尊強製改變因果,這個世間就不成立了。他尊重我們的因果,啓發我們的發心,啓發我們出離苦海,出離生死輪回,成就菩提道業,所以“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的道業”,(編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這實在是這一個大事因緣佛才出世的,那我們是因爲什麼樣的因緣來學佛呢?諸位善知識要審視。
回過來說這個《佛說般舟叁昧經》這一段叁字訣。叁字訣這個文字呢,大概是零幾年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零四年吧,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大家就把它摘錄出來,希望走般舟的人有一個“立一念”的參照,這樣不失爲一個行法的依止,因爲這個法是佛宣化出來,就是令我們現世見佛聞法抉擇自性、出生死輪回、利益世間的一個教法,那我們只能依經來交流,依教來實踐。
以前接觸過一個老年的出家師父,勸我去行行般舟什麼的,我也沒有行,但是長年地又放不下,總是去走一走,走一走,這樣恍恍惚惚地走了十來年,也沒有啥體會,也沒有去關注這個經典,也沒有找到這個經典。聽別人講了,那麼就心裏有這麼個東西放不下來,經常到一個地方住就會走一走,走一走,也沒有啥次序,也沒有深入,也沒有太大的體會。但有一點呢,在這裏面感覺我于自身有一些所謂的受益也好,認知也好。到零四年他們一夥居士走七天八夜,我給他們護關,後來大家慢慢地走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我們就提出來這段文字。
因爲這個法是大家共行的,起碼說在竹林精舍釋迦文佛講這個經典的時間,是在跋陀和菩薩及八正士,先站出來發了個願,說“世尊滅後,我等當護持此法,令廣延世間,四千歲中令此法正行。”現在要是按照禅宗的記法已經是叁千年了,叁千多年,世尊已經滅了叁千多年了。這四千歲已經開始了,就是四千歲中令此法廣延于世間,那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了。按照廣泛流通的佛教的這個兩千多年的這個年曆呢,也基本上快步入這個時代了。那麼這八個正士及五百個出家在家的菩薩一起發了一個願,因爲這八大正士發了個願,這五百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起也出來發願,他們是以人的身發的願,就說未來世還以我們這個人身,而不是以菩薩身、天人身、修羅身,不是,還是以人身來應化世間,來弘揚這個法,實踐這個法,傳播這個法,成就這個法,令這個法相續。賢劫中一千個世尊出世,現在我們有第四佛出世了,我們還有第五彌勒世尊,一直到賢劫的一千個世尊出世,皆以此法而安住,就是這個法都會流傳的。
那麼我們以授記來說,我們這個時代正當機,那這我們現在行般舟的人呢,是不是這五百個人呢?我也不知道。起碼你被這五百個衆攝化裏面,你受他們的影響,這是最少的。也可能有人說“我在那兒發過願。”我也不知道,對不對?那有人宿命不斷,有宿命明也可能會看到自己的過去,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但有一點呢,這五百個善士就在這個時代會應化在這個世間的,以跋陀和爲首的八大正士——就是這些菩薩們會攜領、作師導,來導引這五百個善士出來廣泛地弘傳這個法則,令無量有情因爲此法現世于不退轉教育中得大利益,乃至于未來世究竟成佛。
佛有授記的,什麼善覺呀,什麼什麼很多菩薩的名字,未來一定會成這樣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們十號具足,但是同一名號成佛。世尊授這個記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我也翻了許多經典去審視這個教法,爲什麼這個時代大家這麼熱(愛)這個法則呢?很多人真正地熱(愛)這個法則,我說肯定是有因緣的。我以前也沒有去看經典,也不了解,找到這個經典呢,看看他的授記族類??,授記族類,我感覺到感動了,我說怨不得這個樣子,的確是世尊的授記是不可思議的,它産生了這種事實的力量,産生了事實的力量,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時代修法成熟了。佛這個授記特別感人,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呢,這八大正士各導引無量有情及五百誓願者來守護、實踐、傳播,令此法廣傳于世。這五百人到底是誰呢?我們大家慢慢去實踐,他們成熟他們的道德了,可能就知道是誰了。不成熟誰知道是誰呢?真是不知道。
我說的,給他們提個建議,到時間呢我們要把這五百個菩薩的名字啊,要是能找得出來,通過經典也好,什麼方式也好,能找得出來的,我們就塑一個竹林精舍般舟會上的這些菩薩形象,誰來行般舟就給誰照個像,男也好、女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就給你照個像,然後就給你塑個像,安個名字,只當你是般舟會上的佛菩薩。那我們咋辦呢?誰知道誰是哪個菩薩啊?這是個鼓勵也好,是一個說法也好。
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呢,世尊的授記是什麼呢?我們這個時代能讀誦這個《般舟叁昧經》,能愛樂,能抄書,能傳達,能實踐,能傳播,能親證,這樣的善知識呢,佛跟阿難是這樣說的,說:阿難啊,你可不敢輕視他們的,他們就是這五百個人之一啊。要人多了咋辦呢?有五百零一個咋辦呢?那就是被他們攝受的人。咋辦?你說咋辦?我們不能說挂個牌子,說我……也沒有必要去爭這個菩薩,但是你就一定是這樣子的了,世尊的授記是誠實言,真實不虛的,它不像預報天氣一樣,也可能風一吹又變了天氣,對不對?它也不像某些人的預測一樣,它不是這個,它是准確的,它是誠實言、真實語、不異語。我還不是說用這個話來煽動大家,想一想我是那五百個人之一吧?怎麼樣怎麼樣,我還不是這樣的概念,因爲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老幾,對不對?但有一點我們能確定的,我們這個時代能讀誦、能實踐、能傳播、能成就這個法則的人,能愛樂這個法,一定是被這般舟會上佛菩薩攝化的人,這是沒有問題的。我這樣想我感到心裏挺平衡的,就是這麼說,最少我是被這些佛菩薩攝受了,對不對?不敢妄占其名額啊。名額要占完…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