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
慈法法师开示
时间:08年12月20日
地点:贵阳
明伟提出来把这个三卷的《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讲一讲),三字诀可能是我们的俗称,大家对这段文字一般在过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达到对行法有一个认知吧。
因为任何一个法则要有一个教法所依,现在很多法则有一个仪轨来修持。因为般舟在近代被很多人慢慢地接受,是有授记的,释迦文佛在《大集贤护经》中有讲。讲到这个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许多法则慢慢地就弱下来了,法则的弱,不是说法弱,是我们的人心与法的相应的契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时代,大家共业,也就是减劫的共业造成的一些业力事实。
实际说的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末法一万岁,这个一万岁是啥概念呢?因为释迦牟尼佛世尊教法总共经历三个阶段: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授记说正法本来是一千岁,因为有女众出家,减了五百岁,后因为迦叶尊者乃至这些善行者的清净梵行,又延续正法五百岁,那么还是又回到了(正法)一千岁。一千年的正法,一千年的像法,这两千年都已经过去了。按照我们通常使用的这个佛历,两千五百多年呢,这个概念呢。两千多少年,我看看佛历,哦,这上面没有印佛历,就是这么个说法呢,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已经步入了第二个五百年,末法时代的有情对戒律与禅定的修持已经到了一个极其衰微的这样一个时节了。
因为在正法时代,戒律是清净的,圣者辈出啊!像阿罗汉啊,就是四果圣人——乃至四向(注:1)这些智者在僧中比比皆是,那他们所传播的教法必然就是圣者所传,就是依经、依教能很广泛地真实地利益世间。到像法时代多于禅定修持,就是戒律慢慢的在一部分人中开始松散下来了,或者说这种严谨的守护慢慢的就有不相应的(因缘),修禅定功夫的逐渐地多起来。到末法时代,戒律禅定的修持的人普遍都少了,人的心里多于涣散,因为整个时代的五欲啊,包括我们的对世界的认知、交通,所谓的信息这种没有任何的阻碍了,那么现在我们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包括我们遇到的法则也是什么样的法都有,什么样的善知识也都有,这个时代的人要是不来解决自己的烦恼,不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没有这一个最基本的愿望去学佛呢,那把佛法呢往往呢搞成世俗了,就徒增加很多知识,增加很多口舌,增加很多能说会道的人,但是真正的持戒、禅修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能说没有,少了,这是共业所延续出来的一个事实的力量。
那我们到这个时代呢,释迦文佛对,尤其在我们所学的显教的教言中的授记,因为世尊的授记在像声闻部——就是《阿含经》这个部分的授记与大乘部授记,与一乘部授记是各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呢都是事实,因为他摄众不一、区域不一、人群呢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授记有种种授记的方式,结果呢都是为了令(大家对)这个法有个清晰的依止。像我们这个时代在汉传佛教这一块——显教中呢,许多法的修持大家还是有,但是,不是通途了。那么佛在《大集经》中有一个授记说“末法时代亿亿人修持,罕得度脱,唯有净土一法是为通途”,这个通途是什么呢?就是适用于每一个众生。适用,适合我们每一个众生。这个法呢是个总持法,等觉菩萨呢也含在里面,下到罪恶凡夫,以《无量寿经》讲呢,乃至蜎飞蠕动,也都属于此类,就是九界众生呢,阿弥陀佛皆以平等圆满的悲智,普利于这一类的有情,那么我们不出九界众生。这个教法呢,在这个时代就是大机现前的一个授记,适合我们每一类的众生。这个时代呢,若是圣者、智者、愚者,若是持戒者、犯戒者,若是如法者、非法者,在这个时代的变异性特别的大,我们知道天灾人祸逐渐多起来了,人类的思想逐渐地浮躁起来了,交流逐渐频繁了,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思维也多变了,教法的认知要是不清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学佛那当然是一个世俗的烦恼啊、无明啊、轮转、爱憎与取舍;学佛呢,对法则的认知不清晰,对自己出烦恼、出轮回、证菩提、利益世间,这个认知不够,那么去学一些知识,学一些技巧,多跟人交流,在人面前有一个样子啊,那么呢,又落于世俗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呢,要是能念佛呢,就引发我们无诤的心智,我们的心要是无诤,那就有清净平等的缘起,清净平等的缘起!阿弥陀佛我们要知道,是回施给一切众生一个清净平等的觉悟,让我们来随顺这个清净平等回归于自性,或者说认知法无自性的这个自性,让我们超越生死轮回,或者说烦恼对待的这种心所(注2),觉悟自己的人生,恰当地利用我们有暇的人生来出生死、断烦恼,乃至呢成就菩提、利益世间。
总的来说呢,在汉地啊,净土一法是种种法门的一个归趣,因为我们的生命,哪怕你证道不证道,你都会相续的,它不会出现断灭。好比说我们这个色身,生命将尽之时,你不可能是断灭,它有一个业相续的问题,这个业相续就会产生我们的未来。那你说我们学佛不是出生死吗?出生死不是断灭,佛不说断灭法,那我们知道性空,这个佛教依止的一个教体,但它不是断灭、顽空。像这些菩萨,乃至诸佛世尊,都是无量劫以来,以种种功德力延续利益世间,没有断灭相的。就像我们贤劫的第四世尊释迦文佛,八十岁取灭,一样是没有断灭相的,因为这种应化身是应众生的需要状态来取灭的,就释迦文佛的报身亦是无生无灭的,因为顺性所成就的这个报德是没有灭相的,因为没有生相故,但以愿力相续,因为愿力非是生灭法。
我们经常会读到一些经典,像《楞严经》中讲,二十五位圆通这些菩萨们,他们所行的因地,都是无量劫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这个愿望呢,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一劫两劫,所以多有菩萨说:“我于恒河沙劫前,于某世尊、于某善知识,教我什么样的法则来延续。”这种启发与愿力的延续呢,是不可以某一生某一世来表达的,都是多生多劫。所以愿是无量寿的,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在十劫前成佛这个过程,乃至无量劫以前发的这个四十八愿,顺愿修持,精进不退,无著无染,广利世间,那么在十劫前呢,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他完成这种真实具足的功德,感应十方,普摄于十方。
由于大乘教言所摄呢,一佛摄无量国土,以声闻乘教说,每一世尊各居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由释迦文佛所住持,那么称为一佛住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依大乘究竟教言来说,一佛以法界身遍布于一切法界,住持无量佛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就是这样的,以诸佛报德、以这种圆满报德普摄于十方。因为因地的誓愿所致,所以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啊,“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国土第一,最为尊胜,普摄十方,无所障碍。这是在诸佛国土的对比下,发的一个誓愿。十方世界,国土第一,一切诸佛,皆为赞叹此土,宣化此土,菩萨极其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界众生寿命无量故。因为乘着阿弥陀佛住持摄受故。那我们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已在摄受我们,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阿弥陀佛以报德、无碍的功德力来摄化我们,摄化我们直至究竟成就,因为念佛法门本来就是一生不退的修法,与阿弥陀佛这样的世尊结缘,就会直至成佛,佛不做舍离的。他不是应化身佛,不是应化身佛。像我们现在做一个念佛人,念念称念佛名,世尊自知,所谓的天耳有闻啊,他心能知啊,所以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念佛的这种声音,世尊能了察觉知,摄化我等得不退转。
以这样一个法,我们有幸能闻到,不要因为自己的这种闻——自我闻净土的法门的教法去轻贱它,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闻到了,它可能就不算什么,实际不是这样子。因为一生要闻一个一生能得不退的教法实在是不可思议,实在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可能旷劫以来,我们第一次遇到,要不然我们早已成就菩提了。累劫之间呢,我们可能也都学过佛,也都有这个善根,也都有机遇,那为什么没有成就呢?我们可以回顾,就是没有遇到一生成办的教法。这个呢,一生成办的教法不是说是人把它给夸张出来就行了,不是的,的确是有真实的利益。
那我们做一个念佛人,要现生中欲证知这样的法益有两种方式:一类有情是发无上菩提心,来随顺这个无上菩提心,安心于此,念佛,舍报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办;再一类有情是现世即证念佛三昧,见佛闻法,直接抉择。这两类有情呢,一生皆可以得不退转的利益。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呢,一定要审视自己心灵深处真实的需要,自己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是不明白是为了断除自己的烦恼,不明白是为了出离生死轮回,不明白是成就菩提广利有情,那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呢?这个可能就是所谓的发心的问题了。学佛,修法遇到一个法则,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心,实在是可惜自己了,我们的有暇生命啊,有机会的生命啊!在我们人生这个短暂的几十年百十年以内,有暇的时间实在是不多的,大部分被烦恼所困,被无明遮蔽,被事务缠身,被杂乱的妄想所侵害、所蒙蔽。能得遇佛法,清晰思维,有时间去修持,依法修持,那实在都是来之不易。
诸位善知识,我们每个人学佛的发心,自己一定要自知之明的,他人说没有意义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审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来学佛法了。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清晰自己要干什么,要成就哪一个因缘,有的是声闻菩提心,有的是菩萨菩提心,有的就是究竟的菩提心,就是所谓的佛陀无上菩提心。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道业,要是我们这三个菩提心都没有引发出来,那我们还会以世俗心来学佛,只能结佛缘,不能成就菩提道业,为什么呢?不明…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