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
慈法法師開示
時間:08年12月20日
地點:貴陽
明偉提出來把這個叁卷的《佛說般舟叁昧經》這一段叁字訣(講一講),叁字訣可能是我們的俗稱,大家對這段文字一般在過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達到對行法有一個認知吧。
因爲任何一個法則要有一個教法所依,現在很多法則有一個儀軌來修持。因爲般舟在近代被很多人慢慢地接受,是有授記的,釋迦文佛在《大集賢護經》中有講。講到這個我們這個時代,因爲許多法則慢慢地就弱下來了,法則的弱,不是說法弱,是我們的人心與法的相應的契機越來越少。因爲這個時代,大家共業,也就是減劫的共業造成的一些業力事實。
實際說的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這個末法一萬歲,這個一萬歲是啥概念呢?因爲釋迦牟尼佛世尊教法總共經曆叁個階段: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授記說正法本來是一千歲,因爲有女衆出家,減了五百歲,後因爲迦葉尊者乃至這些善行者的清淨梵行,又延續正法五百歲,那麼還是又回到了(正法)一千歲。一千年的正法,一千年的像法,這兩千年都已經過去了。按照我們通常使用的這個佛曆,兩千五百多年呢,這個概念呢。兩千多少年,我看看佛曆,哦,這上面沒有印佛曆,就是這麼個說法呢,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已經步入了第二個五百年,末法時代的有情對戒律與禅定的修持已經到了一個極其衰微的這樣一個時節了。
因爲在正法時代,戒律是清淨的,聖者輩出啊!像阿羅漢啊,就是四果聖人——乃至四向(注:1)這些智者在僧中比比皆是,那他們所傳播的教法必然就是聖者所傳,就是依經、依教能很廣泛地真實地利益世間。到像法時代多于禅定修持,就是戒律慢慢的在一部分人中開始松散下來了,或者說這種嚴謹的守護慢慢的就有不相應的(因緣),修禅定功夫的逐漸地多起來。到末法時代,戒律禅定的修持的人普遍都少了,人的心裏多于渙散,因爲整個時代的五欲啊,包括我們的對世界的認知、交通,所謂的信息這種沒有任何的阻礙了,那麼現在我們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包括我們遇到的法則也是什麼樣的法都有,什麼樣的善知識也都有,這個時代的人要是不來解決自己的煩惱,不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沒有這一個最基本的願望去學佛呢,那把佛法呢往往呢搞成世俗了,就徒增加很多知識,增加很多口舌,增加很多能說會道的人,但是真正的持戒、禅修的人越來越少了,不能說沒有,少了,這是共業所延續出來的一個事實的力量。
那我們到這個時代呢,釋迦文佛對,尤其在我們所學的顯教的教言中的授記,因爲世尊的授記在像聲聞部——就是《阿含經》這個部分的授記與大乘部授記,與一乘部授記是各有差異的。這些差異呢都是事實,因爲他攝衆不一、區域不一、人群呢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授記有種種授記的方式,結果呢都是爲了令(大家對)這個法有個清晰的依止。像我們這個時代在漢傳佛教這一塊——顯教中呢,許多法的修持大家還是有,但是,不是通途了。那麼佛在《大集經》中有一個授記說“末法時代億億人修持,罕得度脫,唯有淨土一法是爲通途”,這個通途是什麼呢?就是適用于每一個衆生。適用,適合我們每一個衆生。這個法呢是個總持法,等覺菩薩呢也含在裏面,下到罪惡凡夫,以《無量壽經》講呢,乃至蜎飛蠕動,也都屬于此類,就是九界衆生呢,阿彌陀佛皆以平等圓滿的悲智,普利于這一類的有情,那麼我們不出九界衆生。這個教法呢,在這個時代就是大機現前的一個授記,適合我們每一類的衆生。這個時代呢,若是聖者、智者、愚者,若是持戒者、犯戒者,若是如法者、非法者,在這個時代的變異性特別的大,我們知道天災人禍逐漸多起來了,人類的思想逐漸地浮躁起來了,交流逐漸頻繁了,我們的眼界也開闊了,思維也多變了,教法的認知要是不清晰的情況下,就會産生……不學佛那當然是一個世俗的煩惱啊、無明啊、輪轉、愛憎與取舍;學佛呢,對法則的認知不清晰,對自己出煩惱、出輪回、證菩提、利益世間,這個認知不夠,那麼去學一些知識,學一些技巧,多跟人交流,在人面前有一個樣子啊,那麼呢,又落于世俗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呢,要是能念佛呢,就引發我們無诤的心智,我們的心要是無诤,那就有清淨平等的緣起,清淨平等的緣起!阿彌陀佛我們要知道,是回施給一切衆生一個清淨平等的覺悟,讓我們來隨順這個清淨平等回歸于自性,或者說認知法無自性的這個自性,讓我們超越生死輪回,或者說煩惱對待的這種心所(注2),覺悟自己的人生,恰當地利用我們有暇的人生來出生死、斷煩惱,乃至呢成就菩提、利益世間。
總的來說呢,在漢地啊,淨土一法是種種法門的一個歸趣,因爲我們的生命,哪怕你證道不證道,你都會相續的,它不會出現斷滅。好比說我們這個色身,生命將盡之時,你不可能是斷滅,它有一個業相續的問題,這個業相續就會産生我們的未來。那你說我們學佛不是出生死嗎?出生死不是斷滅,佛不說斷滅法,那我們知道性空,這個佛教依止的一個教體,但它不是斷滅、頑空。像這些菩薩,乃至諸佛世尊,都是無量劫以來,以種種功德力延續利益世間,沒有斷滅相的。就像我們賢劫的第四世尊釋迦文佛,八十歲取滅,一樣是沒有斷滅相的,因爲這種應化身是應衆生的需要狀態來取滅的,就釋迦文佛的報身亦是無生無滅的,因爲順性所成就的這個報德是沒有滅相的,因爲沒有生相故,但以願力相續,因爲願力非是生滅法。
我們經常會讀到一些經典,像《楞嚴經》中講,二十五位圓通這些菩薩們,他們所行的因地,都是無量劫以來一直延續到現在。由于這個願望呢,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多有菩薩說:“我于恒河沙劫前,于某世尊、于某善知識,教我什麼樣的法則來延續。”這種啓發與願力的延續呢,是不可以某一生某一世來表達的,都是多生多劫。所以願是無量壽的,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在十劫前成佛這個過程,乃至無量劫以前發的這個四十八願,順願修持,精進不退,無著無染,廣利世間,那麼在十劫前呢,成就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足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他完成這種真實具足的功德,感應十方,普攝于十方。
由于大乘教言所攝呢,一佛攝無量國土,以聲聞乘教說,每一世尊各居叁千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由釋迦文佛所住持,那麼稱爲一佛住持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那麼依大乘究竟教言來說,一佛以法界身遍布于一切法界,住持無量佛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就是這樣的,以諸佛報德、以這種圓滿報德普攝于十方。因爲因地的誓願所致,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發願啊,“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國土第一,最爲尊勝,普攝十方,無所障礙。這是在諸佛國土的對比下,發的一個誓願。十方世界,國土第一,一切諸佛,皆爲贊歎此土,宣化此土,菩薩極其衆生往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界衆生壽命無量故。因爲乘著阿彌陀佛住持攝受故。那我們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阿彌陀佛已在攝受我們,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阿彌陀佛以報德、無礙的功德力來攝化我們,攝化我們直至究竟成就,因爲念佛法門本來就是一生不退的修法,與阿彌陀佛這樣的世尊結緣,就會直至成佛,佛不做舍離的。他不是應化身佛,不是應化身佛。像我們現在做一個念佛人,念念稱念佛名,世尊自知,所謂的天耳有聞啊,他心能知啊,所以我們的心念,我們的念佛的這種聲音,世尊能了察覺知,攝化我等得不退轉。
以這樣一個法,我們有幸能聞到,不要因爲自己的這種聞——自我聞淨土的法門的教法去輕賤它,不要妄自菲薄,認爲自己聞到了,它可能就不算什麼,實際不是這樣子。因爲一生要聞一個一生能得不退的教法實在是不可思議,實在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可能曠劫以來,我們第一次遇到,要不然我們早已成就菩提了。累劫之間呢,我們可能也都學過佛,也都有這個善根,也都有機遇,那爲什麼沒有成就呢?我們可以回顧,就是沒有遇到一生成辦的教法。這個呢,一生成辦的教法不是說是人把它給誇張出來就行了,不是的,的確是有真實的利益。
那我們做一個念佛人,要現生中欲證知這樣的法益有兩種方式:一類有情是發無上菩提心,來隨順這個無上菩提心,安心于此,念佛,舍報往生極樂世界,究竟成辦;再一類有情是現世即證念佛叁昧,見佛聞法,直接抉擇。這兩類有情呢,一生皆可以得不退轉的利益。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呢,一定要審視自己心靈深處真實的需要,自己學佛究竟是爲了什麼,要是不明白是爲了斷除自己的煩惱,不明白是爲了出離生死輪回,不明白是成就菩提廣利有情,那我們學佛是爲了什麼呢?這個可能就是所謂的發心的問題了。學佛,修法遇到一個法則,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心,實在是可惜自己了,我們的有暇生命啊,有機會的生命啊!在我們人生這個短暫的幾十年百十年以內,有暇的時間實在是不多的,大部分被煩惱所困,被無明遮蔽,被事務纏身,被雜亂的妄想所侵害、所蒙蔽。能得遇佛法,清晰思維,有時間去修持,依法修持,那實在都是來之不易。
諸位善知識,我們每個人學佛的發心,自己一定要自知之明的,他人說沒有意義的,不要人雲亦雲,一定要審視自己是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來學佛法了。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清晰自己要幹什麼,要成就哪一個因緣,有的是聲聞菩提心,有的是菩薩菩提心,有的就是究竟的菩提心,就是所謂的佛陀無上菩提心。那麼我們以什麼樣的心,就會成就什麼樣的道業,要是我們這叁個菩提心都沒有引發出來,那我們還會以世俗心來學佛,只能結佛緣,不能成就菩提道業,爲什麼呢?不明…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