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水了,越來越寬松才OK!哎呀,他說他,他說他……趕緊解散!這樣的團體越解散的多越好。你越搞得越受苦啊,對不對?你受罪不受罪?就是大家本來是學佛來了,就是消除、淡化人情、透視人情,人情多變嘛,對不對?依法而行,依本性而行,大家越來越安樂,越來越喜悅,越來越相包容。何以故呢?無染無著故,對不對啊?要求也越來越少,大家相處都是清風,清風拂面。假如越來越“你這樣你那樣(相互要求)”,好了,還不如回家逗孩子去呢!所以這個,“勿狐疑”這個地方是我們一種煩惱相。
“精進行”不難解釋。“勿懈怠”不難解釋,它是一對法,精進勿懈怠。
後面這些“勿”呢,我感覺不需要念了。這麼多“勿”中啊,就是一個“勿”。所謂的以本淨心,以不可得心——斷諸想!以諸想不可得——斷諸想!我們那天學這個五法了啊,六個五法中都講了這個問題了。我們把這麼多“勿”都帶過去,因爲這個“勿”呢,你所有能想到的它都給你“勿”掉了,要我們把這些“勿”都放下了,就一身輕。實際是這樣,每個“勿”解個包袱,對吧?“勿懈怠”卸一個包袱,“勿起想”卸一個包袱,“有與無,勿念進,勿念退……”,你反正就什麼對法都讓你放下、放下……實際就說我們一路放包袱,放包袱,放,直到我們想起來的東西都把它放下了。
問:冷和熱這樣人的感知在行般舟的時候會進入一種……怎麼說呢?確實是冷,你要他“勿”,那是一個很殘忍的事情。
答:加衣物,主動地,我們主動地,護關的人幫他去調整一下溫度啊,穿戴啊,保護一下。這個“勿念”呢,實際是一個,不是說一路斷掉,是我們了解這個東西,冷了,哦,我知道我念冷了,那麼這個念冷了呢,我因爲是行法的,我不管它,我繼續走,這裏就是個覺悟的機會了,這都沒問題的。對,我們還會念,但是念的當下覺悟它就夠了!你說我連想都不想這個,那你必須得以本淨相續心來觀察,念的時候就斷,念的時候就斷,念的時候就認知了,這個就技術一些。但我們要念的時候去觀察觀察它這個東西,這個本來沒有冷,現在爲什麼冷了呢?心維系這東西了,要能觀察是方便。這些“勿念”啊,這麼多“勿念、勿念、勿念”,放啊放啊放啊放啊放……
問:這是一個問題,就是說天氣是在變化,那天晚上確實是很冷。
答:嗯,可以慢慢調整,這可以慢慢調整。
問:從本質上來說,他可以不需要這個東西(指調整)?
答:從身體的自然抵抗力,要是不要了呢,你也可以給提示他一下這是個修法的機會、認知的機會。
問:也可以?
答:對。那真涼了呢,大家都感覺冷了,你(護法的人)不體會別人(不行)……行法的人比一般的人身體要弱一些,真正沒有走開的,走開了就沒問題了,沒有走開的人氣血反而比一般的人要弱,一餐啊有個問題,對吧?本身就可能是轉換不好的人,就會……
這麼多“勿念”我們就把它帶過去了,因爲這些勿念就是放下、放下、放下……(念頭)來了覺悟、覺悟、覺悟……
“斷諸念。一期念。意勿亂。常精進。勿懈怠。勿歲計”。這都很好理解。
“勿日倦”,太陽來了的時間,中午容易困,這很多人都有體會啊。天氣特別暖,人容易困。
“立一念。勿中忽”。實際就是我們要淨念相續的問題了,這個淨念是本淨之念,本淨相續。我們可以試驗,要是念念變異,隨著念變異跑了,那煩惱死了。念來了知道念不可得,痛來了知道痛不可得,知道這個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有方便,以本淨心有方便,以性空心觀有方便。它這“立一念”說得比較多啊。
“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實際行般舟是要求獨處的,這個我們現在基本上海做得很好的。很多地方一大群,現在像他們蘭州那一帶,都是幾百號人,一百十號人一起走,怎麼辦呢?這就叫一日一夜經行念佛,沒問題。大家一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男男女女的那樣,你也不能反對人家對吧?人(家)那麼多人,他就那麼多人,實際呢,開始我並不鼓勵這個東西,我感覺那麼多人那麼多人,怕惹麻煩,你知道嗎?你像在上海,你就不允許那麼多人,那這不就慘了?我們就漸次行。但是在他們那地方有道場,大家一下子那麼多人來,就那樣的,那就一日一夜大家一起念佛,也很有效果。
“常獨處。勿聚會。避惡人。近善友”。對這初發心來說都很有意義的。
問:這爲什麼寫在般舟行品裏?般舟裏面他(惡人)怎麼去……?
答:當然行品了。我告訴你,好比這麼說,你要有個惡人一會兒來騷擾你:“不要走了!這太苦了,對不對啊?”這都是惡人,壞你的法嘛,真有這樣的人。
問:聚會怎麼會呢?
答:怎麼沒有聚會呢?大家在湊,看熱鬧,沒有嗎?肯定會有的。
問:從心智上去……?
答:心智上肯定是這樣要求的,就是心不要攀這個緣。很多人走般舟都喜歡有個人來看著他,真是這樣的,我經常遇到。歇斯底裏地喊,幹什麼?人過來他就不喊了。我以前我都犯過這個病,我們打一百天七的時間,到後期我就說爲了大家的念法、念佛的這個因緣順利,我就不睡了,不睡了。因爲那時候是二十四小時打,就是兩個小時念誦,休息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念誦,休息一個半小時,這樣叉過去,就是一天都是這樣滾。他們睡覺的時候我就坐著,因爲那時候人太困了,基本都是叁分鍾以內全部睡著了。因爲每天都是這樣子,每天都是這樣子,就是把所有的時空都打亂了。你知道嗎?睡覺都不用吹哨,嘩——都睡著了。因爲在殿堂裏我們打著七,在那兒念兩個小時,人嘩——就睡著了,這個鍾一敲,根本用不著叁分鍾,所有的人都睡著了。我在那兒坐著,我想他們憑什麼睡覺?我爲什麼要坐著?真是有這樣的想法,心理的東西一下子自己就給甩出去了,後來想想你自己立的願和別人沒關系,實際走般舟很多人跟別人沒關系,對不對?就找事,對不對?我經常被別人找事:“師父,你過來!誰讓你想這麼壞的點子,讓人走來走去的。”他自己願意走的對不對?經常有人找我來了。
“近善友。親明師”。實際我們這個現在大家走般舟,基本上大家互相依法施教于人哪,依法交流都是師,我們一定要依法來交流,依經來交流,不要憑著自己的想象去胡說,到時間誤自己誤別人,危害就大了。誤自己可能還尚可忏悔,誤他人咋辦呢?就怕傷害人,壞人道德。
“親明師。視如佛”。“視如佛”呢,這個地方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不是說你是佛,不是這個概念,我們要視一切衆生都是佛,你心得大平等,得大安穩。你要是視某人爲佛,你有覺悟的緣起,你有圓滿安心的緣起,你有踏實的緣起。現在的法官多,視衆生啊,視師長爲佛的人太少了,法官很多的,說:“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評價人,挺好的。
視師如佛,是你心是佛,不過是假師以證自心是佛罷了,師長是個鏡子,你說師長是佛是你心圓滿了,你心覺悟了,跟別人沒關系;講這個人長,講這個人短,你心有長短了,跟別人還沒關系。說對境照心哪,人自知。說我們說別人是佛的時候,人心(是)佛罷了,就這點意義。我們時時刻刻對著境照見自己的心了。看見別人有煩惱了,實際不是因爲別人才煩惱的,是因爲你的心煩惱了;看到別人不圓滿了,實際別人圓滿不圓滿跟你心有關系嗎?你心爲什麼受影響了呢?是你的心在受影響,影響什麼呢?心不圓滿了。
視師如佛實在是個公案,所以視人是佛心覺悟啊,視人圓滿心圓滿啊,跟別人不相幹,人人是個鏡子,對境如鏡啊,但照自心,都是你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圓滿了,看到什麼都是圓滿的;心歡喜了,看到什麼都歡喜的;心煩惱了看什麼都煩惱;心虧欠了看什麼都虧欠。說對境如鏡,但照自心,這個是視師如佛的妙用。
“執其志。常柔弱”。學佛的人哪,謙和調柔,莫與人爭,莫與人鬥,不是懦弱,這是調柔。調柔什麼呢?身心安樂,不受傷害。我們都知道人一剛強,老年人剛強了腿容易斷,骨容易折,再剛強的死掉了;小孩子、嬰兒身體柔弱,天地都愛護他,父母愛護他,他就不容易受傷害,他又能健康成長。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身心柔弱的,謙和柔弱,莫與人爭,別人罵你也不要和人爭,罵你就笑笑,消你的業了,對不對啊?有人幫你消業,你怎麼不感激呢?
“…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