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了达自性之妙用,自性妙用决定在种种变化中,种种变化无染,就像这个佛在三摩钵提中讲:诸菩萨知众生之梦,入众生梦幻之业,度脱梦幻众生,于梦无染。那我们现前的业、业的变化,都成为通力变化之善巧,所以不离当座,我们就能得大解脱。所谓大解脱,事事相相莫不是神通妙用;种种作业莫不是自在之业,毕竟无得无失;种种作为的相续我们会了达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动未摇,未增未减,真正亲证于此得到究竟解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分身无数,化身无数,利益十方世界一切刹土,而不动菩提本位。
那么这一念是真实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这一念本净之心啊,我们昨天学五法的时间,第一个“即心即是”中就讲:本无尘可得断诸尘,本无染中断诸染,本无欲中断诸欲。那么这个“断诸想”呢,是以本而启发我们的。我们要是认为还有什么可断,那你就断不掉了;你认为有什么可除,你就除不掉了,所以在本无所得中出离诸有,了知诸有。所以“宜一念,断诸想”。
“立定信”。世间有情的这个“信”啊……“立定信”,这个信是什么呢?是随顺本质而正观产生的信,不是我们将信将疑的信,什么叫“将信将疑”大家都是知道的,凡夫心是很有意思的,现在信,别人一说就怀疑了;现在怀疑,别人一说又相信了;别人说,这么说,这个法好,他就信了;别人说这法不咋地,他又不信了。这个信、不信都是游离变化的,这不是正信,这是没有通过审观、深思、观察,依法思维,如理观察的,没有通过这些事情,是由外面的暗示,是由自己的所谓的根尘的知见而产生的所谓飘忽不定的信与疑,它是没有根了。
我们都知道正信,深达法性,了知诸法之本性了,我们生正信。所以“立定信”,这个定信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讲:就是决定正见,决定见,决定见它抉择什么呢?法无自性性!抉择了这个所谓法无自性性,就像我们汉地讲这个“诸法无我”这样一个法印是一样的。你提起这个法印,在一切事情现前相续之时你就能起了,因为了知诸法本来无法,无法本来我们运用时间就成为法,所以“因缘所生法”,我们了解了“因缘所生法,缘谢法还灭”,缘生缘灭,那我们就知道法本无自性,法本无可得,法本空,因缘而生实无得失,缘灭法即灭,所以“性空缘起”是真实说。那我们深达法性,这是“立定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是说他人一云,我们一听就说:“哦,这个好,我相信。”人一说怎么,“哦,我就不信了。”那么这个呢不是定信,所以依法印、依正见而生信。
“勿狐疑”。
狐疑这个概念大家都是知道的,它这是个比喻的词。狐狸啊是个多疑的动物,它就行为鬼祟啊,鬼祟,心智多变。那我们这个对法的这个疑,人的贪嗔痴慢疑是凡夫的一种烦恼业相,这个疑心普遍人都是有的:“怎么这样子呢?怎么可能呢?”最早这个般舟法啊,在有人走的时间,我经常受到人的质疑,出家在家的人、老修行新修行人都这么说:“可能吗?几天不睡觉这么的行吗?你走不休息行吗?”这样的质疑。我说;“不要问我,问问经典挺好的,问我我说不清楚。”很多人就干脆说:“这经典是瞎说的。”我说:“你这太胆大了,你有几个脑袋呢乱说话?”所以佛在经典上也讲了,末法众生这样的胆大的人,敢什么呢?敢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遇到这样的人呢,你最好劝劝他不要胡说,诽谤经典过失很大,每个经典都有护法守护的,都有誓愿者守护的,不敢胡说,这个因果大了,怕人承受不了。
狐疑,这个疑是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基本上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它都有的,因为它是思惑之一分,我们都知道五钝使中的思惑啊,就其中有一个疑嘛,怀疑。未证、没有断见思二惑,我们都有疑心,你也不用拍胸脯说我没有。都有疑心。那么怎么来断除这个疑虑呢?我们只能依法性观察了,不随顺法性你观察不出来。它这个“勿狐疑”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烦恼,你不要在这儿生烦恼,生什么烦恼呢?疑虑实际是个烦恼的。那我们要疑虑了怎么办呢?顺法性观察这个法则,观察自己的发心。
我们直接来说你在行法中无失无得,清净圆明,很多人都不行法了:“无失无得我才不干呢!”所以佛说了122种这个行法的大利,我们都说般舟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佛说了122个,干什么呢?启发我们行法的,启发所有的众生来行法的。要是说无失无得,清净圆满,你走般舟吧,用无失无得的心走,行,大部分人就不干了。因为什么呢?这无失无得,我干啥来了?对不对啊?他就不来做了,所以佛顺应大家的心理状态、种种法益的需求说了120多种利益,来唤醒我们的相应的心智,以欲勾来勾召我们入佛智,无得无失,圆满守护。所以直接说无得无失,现在这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去无得无失啊!但我们究其本源来说,你最后的修持一定是无得无失的。
小姑娘说我走般舟干什么?我要美貌,因为那有美艳之说嘛!老菩萨为什么要走呢?说吉祥啊,安稳啊,健康啊!能除诸难啊!有人修行说还能得诸禅定哪!你能增长什么什么啊!这里面太多了,有人说能引发神通啊!实际呢,走般舟的时间就很容易体会到大解脱,所谓大解脱是什么呢?按照这个律宗的判定是什么呢?三明四智,神变方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戒定慧,这个慧根中的慧就有因定而引发的通力善巧,明达世间,所谓的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此三明能广照未来、过去、现在,了知无碍,这样的人呢是真正有慧了,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人有慧?但走般舟呢,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般舟法中能得到相似的感觉,经常遇到人这么说:哎呀!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境界、那个境界,这个认知、那个认知的。它这不以为实,由于无始以来生死啊,轮轮回回,轮轮回回,总在幻化中,实在没有啥可得的,只有个业在相续,实在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
反正我遇到有几个菩萨走般舟,把他们过去的业习都翻出来了,把他们过去的生活状态也都翻出来了。很多人对未来有个展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他们走完般舟了,走长一点的人就跟我说:“哎呀,今天这个境象我都见过的。”我说:“闭嘴!”呵呵呵。很正常的,对未来的昭示啊,了解啊,那个熟悉的心理会成熟的,很多人都会有。因为它这是相似的法则。所以菩萨行相似忍了达世间,它不是究竟的无生法忍,说菩萨忍处。
问:又有个发愿问题,它同时提到这个,发愿者第一次如果是以欲勾的这种愿的话,那么第二次、第三次要?
答:应该提醒!
问:但是这个地方欲勾的这个愿有时候很难分别,大致是怎么分别它?
答:好比这么说:比较粗俗的愿。对,有人就是……我在东北那不是很好的个例子?开般舟会他们走般舟的,有人走走就开始拽着我:“我就要跟师父在一起,就要跟师父在一起。”我说:“行!和我在一起。”“我要挽你的手。”“行!“挽着手,我们俩就走。我说这个肯定是愿望出问题了,去把她的愿望翻出来,把发愿文翻出来,一翻,她写什么呢?我要找一个伴侣,伴我终生。我说我也不像你的伴侣,因为我感觉到问题是出在那儿了,人家发愿很清楚,我说你们这些护法的人怎么不看人的发愿文呢?对不对?她就发这个愿。
问:像那个为了别人,比如为了父母健康。
答:它作为祈祷没问题,对,有的人为了避难哪,为了家庭安稳、社会安全哪,为了什么,这都没问题的,不为自身这都是大愿。世俗的愿望,就是有所求的愿望往往不相应对吧?有相应不相应,你不相应就说:“这法不行。”对不对啊?所以无所希求的行法呢是真正的大利,当下就有大利;有所希求,相应不相应……若相应若不相应,因为希求就有取相了对不对?很多人就受困惑了。
问:还有一个,有时候他这个愿望可以转换,比如说有些人为求财富,但他说这个财富不是为了(自己)……
答:没有用!这都是鬼名堂,不要听他这一套。一百个人都说我发个大财让我建个庙。你不要听他这一套,发个大财买彩??去了,你不要听他这一套。不过你要强要这样要求,人很多人就不干了。(旁边的人说:若是自发的我无所欲无所求?)这个没问题,绝对没问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呢,这是欲勾啊。是一切人、凡夫有情接触佛法的第一机会,这个不能断它。但要一直都是这样子那就惨了,你知道吗,很多人就是以人情来学习佛法了,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但是后面他越来越强化人情,越来越强化,大家就苦了你知道吗?因为你在家庭里说,这都是我的亲人,还好一些对吧?你在那么大群体中都是搞这一套,你苦不苦?人的嫉妒啊、仇恨啊、分别啊都来了,要求啊都来了,搞的那不是个佛教团体了。佛教真正相处之间越来越清淡,越来越平和,真正君子之交淡…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