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P4

  ..续本文上一页gn="left">  说“立一念”。昙鸾法师对这个“一”字呢(这样解释):“一切众生之业报与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不异不同。”不异不同那可以说是不二,不二呢,那说“一”大家都容易产生误解,说“一”坏于因果,大家都不行善了,也不修法了,也不做种种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认为是“一”嘛!那就生断灭相了,断灭因果,所以说呢,说“一”众生多容易迷失,迷失了什么呢?那要说我们跟佛没有差别啊什么的,它生断灭相,于自己的因果不忌讳了,于自己的修行不正行了,那这样的人生邪见,所以说“一”者往往坏人因果,令人迷失。所以说“不异不一”,“不异不一”就是这个“一念”。说“不二”大家可能有一个认知。

  

  因为一切有情皆因染著、执着的心妄生分别,流转于六道,诸佛如来早已了达绝待之智,无取无舍,无有名相,无染无著,广利世间,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得度者。何以故呢?知梦幻众生实无所得,实不可得,所以诸佛如来没有骄慢心。很多人做一点善事啊、修一点法啊、学一点东西啊、有一点财富啊、有一点权力啊就会生骄慢。诸佛如来不会有这个心,何以故呢?顺性修持故,顺性立愿故,顺性利世故。凡夫有情呢,是违性的,以得失心、善恶心、对待心妄生高低,妄生善恶,妄生是非,多落于边见,所以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常就是断(注:常见和断见),总在两边徘徊,无有正见故。那么这“一念”呢,远离边见,纯净念佛,那有趣入方便。

  

  所以“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阿弥陀佛这一方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经典上是这样说,“佛告舍利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编注:《佛说阿弥陀经》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什么呢?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有这样一个世界——极乐世界,有现在世尊正在说法。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正在说法,报身佛啊,常住于世。这个“常”是什么“常”呢?是顺性之“常”,非是我们对待之“常”,因为顺性故,不生不灭是为无量寿,不增不减是为无量光,那我这个跟那个世间的常见有什么差别呢?它是有本质的差别的:世间的常见是建立在断灭见的一个对法上的,就象我们世间人说是,一定有个非的东西;那佛教这个,世尊这个顺性修这个法则,成立这个事实无生法忍中是无生无灭的,非是对法;说世俗人的“常”是对法,是由对待建立的“常”。

  

  那么世尊、一切诸佛如来顺性修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顺性安立,他都是利世的大愿,不是为我,因为无我故,顺性安立,所以寿命无量。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呢,所有的作业都是为了一个“我”字,以色身,以四大的色身为我,色身死了怎么办呢?不知道了。以自己的六尘六识的这种感知以为我的心,六尘六识业业在相变幻,哪个是你的心呢?不知。所以以尘缘为心,以四大为身,自以为我。所有的作业都围他打圈圈,打到最后这个圈圈呢火葬场里一送,这个圈圈就找不到了。那业力就随着你的身,所谓的业就是你造的善恶是非业,就随着我们去相续流转,因为它的主体是无明业,我们为我这个“我”字啊,身见之“我”,意见之我,就是一个无明的业流相续罢了。所以佛说无我之法,广利世间,令众生出生死轮回。

  

  世尊在《圆觉经》讲啊:我本不有,爱憎何生?人要是没有这个“我”的安立,爱憎怎么会有呢?是非怎么会有呢?所以这些菩萨、这些圣者、智者,皆是以无我的心智而利益世间的,所以说我们读到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利益世间有情的,没有一个是为了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的思维、观察、修行、乃至一些作为是不是为我呢?那大家可以下去审视。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实在是我们安心之处,把我们的心念轻轻松松地一放,把我们执著那个“我”轻轻地一放,我们消归在这个安乐的国土,什么安乐的国土?无得无失,究竟圆满,顺性得见自性佛陀。能不能顺性见呢?(若)不能顺,那我们顺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安住无疑,因为报德圆满故,能令我们的心圆满,心圆满心得休息,心得安乐;心不圆满总要寻求的,总要索取的,总是不安的。那我们以性德清净能安心,要是以性德清净,你感觉(疑惑)说:清净是个什么东西啊?怕有断灭想,那就以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来随顺修行,随顺安住,说往生彼国是随顺安心(的)第一方便,现前安心,舍报必然往生。

  

  所谓安心就是心不再造作生死,不再造新业,但消过去世的业相。因为我们过去的业我们必然受报啊!你时时刻刻都还在成熟着果报,成熟着果报,但你念念不再造作新的生死轮回了,随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心归此处,圆满安住,业力相续,相续一个消一个,相续一个消消消……直至消尽,毕竟往生。何以故呢?随阿弥陀佛的报德,心智圆满故,不再造业了,不再索取了,不再挣扎了,不再迷失了,善、恶、无记的业我们都不造了,只是在阿弥陀佛的圆满的报德中,心心回向,愿愿安住,时时皈依,那我们过去的旧业障不断地在消除,消除我们的过去,不断地消除我们过去旧的业障,那么我们不再造新业了,那往生是必然的,成佛也是必然的。所以入佛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乃至花开见佛悟无生,这都是真实言、诚实语。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念其方呢,是让我们缘着佛陀的这种圆满的给予,让我们安心、放心、歇心,来照见我们自性本具的清净、本具的平等,汇入清净平等觉。所以所有的未来的缘起都是清净平等觉作为缘起,圆满真实的心作为缘起。那我们在过去的业流在冲击我们,念念无得失,念念享受过去的果报,在过去的果报中无怨无悔,在过去的果报因缘中回施清净、回施平等、回施圆满,令我们过去的业缘相续的众生也得到歇心、安心,也得到清净、平等、圆满。这样做佛法中一个闲人,做佛法中一个安乐的人、一个清净平等的人,做一个平等利世的人!这样无始以来的业在相续中不断地消除了,我们的心智再不缘于新的业力。

  

  有很多人现在在修行没问题的,但是是不是在造善业呢?他只要有“我”的名字,有“我”的认知,他就有“我”的善业,我的善业就必然受“我”的作为的果报,这个“我”的作为的果报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生死相续!因为善、恶、无记必然是三界之因缘,你只要有我执,什么善、恶、无记业就在六道里让你去品尝这些果报,因为自作自受故,这个是没有办法来逃避的,没有办法逃避的。

  

  所谓“念其方”是为了令我们顺着弥陀圆满的报德来回见自性清净平等,在圆满的回施中令我们心智、现前的心智得到满意,得到清净的安住,远离造作。因为我们的心不满,心不清净,总是想搞个什么,到处寻找啊,到处想得到个什么啊,又怕失去个什么啊,所以总是心不相安的,所以“念其方”。

  

  

  

  “宜一念”。我们要念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我们就会回到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上来,要是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中来观察自己的现缘,那你就会有安乐、自主,远离是非、远离争斗、远离善恶、远离种种业力的造作,清净如实地守护着自己的现缘,在这个所谓的不得不失的真心中、真如心智中消化自己无始以来种种迷失、种种业相。

  

  “宜一念”,我们要是不顺性来观察,一念是难成立的。我们念念都在变异啊,念念都在变异,念念都在捕捉,念念都在是非,念念都在颠倒,其一念,我们念念颠倒——其本质是什么呢?本净无染哪,无始以来这一念没有动摇过,也没有增减过。虽然念念在变异,其自性无变异,其本质无增减。那我们审视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一念相续呢,你就会不急不躁,妄想来了你也不会惧怕它,也不会随顺它,你也不要灭它,它本不可得,你灭它什么呢?你也不要去随它,它本不可得,你随它什么呢?那我们这一念清净的相续,人在这相续中会得到小解脱、大解脱、究竟解脱。何以解脱呢?因为我们知道念念本净,念念不可得,所以在我们过去的业习中,就是可得可失的业习中、矛盾的业习中,我们慢慢地透视了它的本质,走出了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自我徘徊与取舍、爱憎,令我们的心得到清凉、休息。清凉休息得小解脱,何以故呢?现生贪嗔痴慢疑的取舍的烦恼得到了制伏,这个制伏虽然没有连根彻底地清除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它了,它的真实面孔已经表露出来了,它没有存身的地方。我们知道它不可得的本质了,它就没有存身之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妄念念念生灭啊,不可得,你就在不可得中产生可怕、畏惧、迷茫,你想在这个妄念中得到个什么,又怕失去个什么。这种不安与焦躁带来伤害。

  

  我们真正了解一切念头它的本源,它的本质,那我们念念就得小解脱分。

  

  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审视、观察、透视,我们能了解一切神通变化,不离于众生种种业相,那我们就知道自己的业相与神通变化了无差别,得大解脱。妙用于种种变化,妙用于种种差别,在种种差别…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