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gn="left"> 說“立一念”。昙鸾法師對這個“一”字呢(這樣解釋):“一切衆生之業報與諸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呢不異不同。”不異不同那可以說是不二,不二呢,那說“一”大家都容易産生誤解,說“一”壞于因果,大家都不行善了,也不修法了,也不做種種利益世間的事情了,認爲是“一”嘛!那就生斷滅相了,斷滅因果,所以說呢,說“一”衆生多容易迷失,迷失了什麼呢?那要說我們跟佛沒有差別啊什麼的,它生斷滅相,于自己的因果不忌諱了,于自己的修行不正行了,那這樣的人生邪見,所以說“一”者往往壞人因果,令人迷失。所以說“不異不一”,“不異不一”就是這個“一念”。說“不二”大家可能有一個認知。
因爲一切有情皆因染著、執著的心妄生分別,流轉于六道,諸佛如來早已了達絕待之智,無取無舍,無有名相,無染無著,廣利世間,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得度者。何以故呢?知夢幻衆生實無所得,實不可得,所以諸佛如來沒有驕慢心。很多人做一點善事啊、修一點法啊、學一點東西啊、有一點財富啊、有一點權力啊就會生驕慢。諸佛如來不會有這個心,何以故呢?順性修持故,順性立願故,順性利世故。凡夫有情呢,是違性的,以得失心、善惡心、對待心妄生高低,妄生善惡,妄生是非,多落于邊見,所以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常就是斷(注:常見和斷見),總在兩邊徘徊,無有正見故。那麼這“一念”呢,遠離邊見,純淨念佛,那有趣入方便。
所以“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阿彌陀佛這一方是什麼呢?我們看到經典上是這樣說,“佛告舍利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編注:《佛說阿彌陀經》佛告長老舍利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那釋迦文佛告訴我們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有這樣一個世界——極樂世界,有現在世尊正在說法。阿彌陀佛是報身佛,正在說法,報身佛啊,常住于世。這個“常”是什麼“常”呢?是順性之“常”,非是我們對待之“常”,因爲順性故,不生不滅是爲無量壽,不增不減是爲無量光,那我這個跟那個世間的常見有什麼差別呢?它是有本質的差別的:世間的常見是建立在斷滅見的一個對法上的,就象我們世間人說是,一定有個非的東西;那佛教這個,世尊這個順性修這個法則,成立這個事實無生法忍中是無生無滅的,非是對法;說世俗人的“常”是對法,是由對待建立的“常”。
那麼世尊、一切諸佛如來順性修持,無生無滅,無垢無淨,順性安立,他都是利世的大願,不是爲我,因爲無我故,順性安立,所以壽命無量。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有情呢,所有的作業都是爲了一個“我”字,以色身,以四大的色身爲我,色身死了怎麼辦呢?不知道了。以自己的六塵六識的這種感知以爲我的心,六塵六識業業在相變幻,哪個是你的心呢?不知。所以以塵緣爲心,以四大爲身,自以爲我。所有的作業都圍他打圈圈,打到最後這個圈圈呢火葬場裏一送,這個圈圈就找不到了。那業力就隨著你的身,所謂的業就是你造的善惡是非業,就隨著我們去相續流轉,因爲它的主體是無明業,我們爲我這個“我”字啊,身見之“我”,意見之我,就是一個無明的業流相續罷了。所以佛說無我之法,廣利世間,令衆生出生死輪回。
世尊在《圓覺經》講啊:我本不有,愛憎何生?人要是沒有這個“我”的安立,愛憎怎麼會有呢?是非怎麼會有呢?所以這些菩薩、這些聖者、智者,皆是以無我的心智而利益世間的,所以說我們讀到佛菩薩的願望都是利益世間有情的,沒有一個是爲了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的,那我們平時的思維、觀察、修行、乃至一些作爲是不是爲我呢?那大家可以下去審視。
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實在是我們安心之處,把我們的心念輕輕松松地一放,把我們執著那個“我”輕輕地一放,我們消歸在這個安樂的國土,什麼安樂的國土?無得無失,究竟圓滿,順性得見自性佛陀。能不能順性見呢?(若)不能順,那我們順著阿彌陀佛的報德安住無疑,因爲報德圓滿故,能令我們的心圓滿,心圓滿心得休息,心得安樂;心不圓滿總要尋求的,總要索取的,總是不安的。那我們以性德清淨能安心,要是以性德清淨,你感覺(疑惑)說:清淨是個什麼東西啊?怕有斷滅想,那就以阿彌陀佛的修德圓滿來隨順修行,隨順安住,說往生彼國是隨順安心(的)第一方便,現前安心,舍報必然往生。
所謂安心就是心不再造作生死,不再造新業,但消過去世的業相。因爲我們過去的業我們必然受報啊!你時時刻刻都還在成熟著果報,成熟著果報,但你念念不再造作新的生死輪回了,隨著阿彌陀佛的報德,心歸此處,圓滿安住,業力相續,相續一個消一個,相續一個消消消……直至消盡,畢竟往生。何以故呢?隨阿彌陀佛的報德,心智圓滿故,不再造業了,不再索取了,不再掙紮了,不再迷失了,善、惡、無記的業我們都不造了,只是在阿彌陀佛的圓滿的報德中,心心回向,願願安住,時時皈依,那我們過去的舊業障不斷地在消除,消除我們的過去,不斷地消除我們過去舊的業障,那麼我們不再造新業了,那往生是必然的,成佛也是必然的。所以入佛願海衆罪消滅,善根增長,乃至花開見佛悟無生,這都是真實言、誠實語。
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念其方”呢,是讓我們緣著佛陀的這種圓滿的給予,讓我們安心、放心、歇心,來照見我們自性本具的清淨、本具的平等,彙入清淨平等覺。所以所有的未來的緣起都是清淨平等覺作爲緣起,圓滿真實的心作爲緣起。那我們在過去的業流在沖擊我們,念念無得失,念念享受過去的果報,在過去的果報中無怨無悔,在過去的果報因緣中回施清淨、回施平等、回施圓滿,令我們過去的業緣相續的衆生也得到歇心、安心,也得到清淨、平等、圓滿。這樣做佛法中一個閑人,做佛法中一個安樂的人、一個清淨平等的人,做一個平等利世的人!這樣無始以來的業在相續中不斷地消除了,我們的心智再不緣于新的業力。
有很多人現在在修行沒問題的,但是是不是在造善業呢?他只要有“我”的名字,有“我”的認知,他就有“我”的善業,我的善業就必然受“我”的作爲的果報,這個“我”的作爲的果報必然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事實呢?生死相續!因爲善、惡、無記必然是叁界之因緣,你只要有我執,什麼善、惡、無記業就在六道裏讓你去品嘗這些果報,因爲自作自受故,這個是沒有辦法來逃避的,沒有辦法逃避的。
所謂“念其方”是爲了令我們順著彌陀圓滿的報德來回見自性清淨平等,在圓滿的回施中令我們心智、現前的心智得到滿意,得到清淨的安住,遠離造作。因爲我們的心不滿,心不清淨,總是想搞個什麼,到處尋找啊,到處想得到個什麼啊,又怕失去個什麼啊,所以總是心不相安的,所以“念其方”。
“宜一念”。我們要念一念“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呢,我們就會回到清淨平等這個緣起上來,要是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在清淨平等這個緣起中來觀察自己的現緣,那你就會有安樂、自主,遠離是非、遠離爭鬥、遠離善惡、遠離種種業力的造作,清淨如實地守護著自己的現緣,在這個所謂的不得不失的真心中、真如心智中消化自己無始以來種種迷失、種種業相。
“宜一念”,我們要是不順性來觀察,一念是難成立的。我們念念都在變異啊,念念都在變異,念念都在捕捉,念念都在是非,念念都在顛倒,其一念,我們念念顛倒——其本質是什麼呢?本淨無染哪,無始以來這一念沒有動搖過,也沒有增減過。雖然念念在變異,其自性無變異,其本質無增減。那我們審視到這一點,那我們這一念相續呢,你就會不急不躁,妄想來了你也不會懼怕它,也不會隨順它,你也不要滅它,它本不可得,你滅它什麼呢?你也不要去隨它,它本不可得,你隨它什麼呢?那我們這一念清淨的相續,人在這相續中會得到小解脫、大解脫、究竟解脫。何以解脫呢?因爲我們知道念念本淨,念念不可得,所以在我們過去的業習中,就是可得可失的業習中、矛盾的業習中,我們慢慢地透視了它的本質,走出了這種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帶來的自我徘徊與取舍、愛憎,令我們的心得到清涼、休息。清涼休息得小解脫,何以故呢?現生貪嗔癡慢疑的取舍的煩惱得到了製伏,這個製伏雖然沒有連根徹底地清除掉,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它了,它的真實面孔已經表露出來了,它沒有存身的地方。我們知道它不可得的本質了,它就沒有存身之處了。要是我們不知道妄念念念生滅啊,不可得,你就在不可得中産生可怕、畏懼、迷茫,你想在這個妄念中得到個什麼,又怕失去個什麼。這種不安與焦躁帶來傷害。
我們真正了解一切念頭它的本源,它的本質,那我們念念就得小解脫分。
我們通過長時間的審視、觀察、透視,我們能了解一切神通變化,不離于衆生種種業相,那我們就知道自己的業相與神通變化了無差別,得大解脫。妙用于種種變化,妙用于種種差別,在種種差別…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