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了别人就没位置了,我宁愿做被他们摄受的人,我就感觉到很欢喜了。哪怕那个般舟会上,我是个修罗也好,是个天人也好,鬼神也好,是三恶道的人也好,但是被他们摄受了,挺庆幸的。

  我这么个提示。因为是这么个因缘,世尊授这个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闻到这个法不诽谤者善根不可思议,随喜者善根不可思议,读诵者善根不可思议,抄写传诵者善根不可思议,实践者善根不可思议,亲证者善根不可思议,传播者善根不可思议,其功德一如。就是听闻欢喜的人跟证得般舟三昧的人,功德是一样的。我当时看到这一段文字,我特别欢喜。我啥也没有证,我啥也不会,我只是欢喜就OK了,挺放心的,满意,也放心,也踏实,感觉到跟我有缘,真是……我随喜还是有的吧!赞叹还是有的吧!(捐)钱做不到,鼓励有情还是有的吧!嗯!还是挺满意的。

  刚才我这一段说法呢,希望我们也下去思维这个事情,因为我们闻到了这个法,接触到了这个法,传播、实践、读诵、亲证都有同样不可思议的利益,这是跟这个般舟会上的佛菩萨我们起码接上缘了,接上缘了我们再来学习就亲近了,我们有关系了。我说你是般舟会上的哪个菩萨,那你就吓着人了,对不对?(别)人真当真,你也不知道是骄慢,也不知道是迷失了。我说大家都被这佛菩萨摄受住,挺心安理得的,让人踏实了,对不对?我感到是挺踏实的。这样我们也没有啥亏失对不对啊?明伟读一读吧。你哪一段有问题你提,对不对啊?你读一下就可以……读一遍也行……(下面的人:读一遍吧)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嗔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着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乱 常精进 勿懈怠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淫色 离众受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饰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刚才把“三字诀”这一段文字,大家能读的读了一遍。这跟我们读《贤护经》那四个四法是相应的。我们昨天学那个四法,这里面的文字是那四法中的一个,它慢慢转化写成四法了。“善男子、善女人,能证得三昧者,当具四法”,讲四个四法,这里面的内容跟那四法是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来提醒提醒看能不能除我们的疑惑,实际这个疑惑是最重要的。疑惑,我们就会不知道怎么来行持,我们清晰一个教法,心里就有一个次序,就有一个所谓的当下的明了,当下明了实际是最重要的,当下明了人没有挂碍,那么法益就必然现前。要是当下的疑虑、恍惚、对法则的认知不够,那慢慢地就会懈怠啊,徘徊呀,放弃呀之类的。

  

  它第一句“立一念”,这就特别简单了。实际在四法中讲这“立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呢?本净之一念,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的本心心智,就是真实的心智,与诸佛如来同一心智,了无差别。诸佛累劫修持做诸功德,所有有为之法中不能增此性德,是不能增加它;众生无始以来迷失造业不能减损它。何以故呢?其性无得无失,其性本来清净,其性无色无名,其性广大周遍,其性非修法非不修法,本具安住。我们称为它是法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真如本性也好,无量的名字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念。这个立一念呢就是顺性了知本净之念,这一念无始以来未增未减,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为一念。此一念真实不虚,我们要能立这一念,所谓的平等念、清净念、真实念、不增减念、不得失念,下面就好行了。有法则就好实践了,实际你说(这是)发无上菩提心呢未尝不可。随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立一念,一念贯穿始终,旷劫以来此念未增减,此念未衰变。凡夫作极大恶业不能毁坏这一念,这是所谓的自性无增减故,诸佛如来以广大功德遍满法界、普利一切,此功德呢赞莫能尽,亦未有增减自性。所以这种平等念、真实念,我们要能认知、能信这样的法则,那我们念佛就有极大的乐趣,有极大的机会与佛相应。

  

  “立一念”,很多人说这一心念佛什么的,此一呢,非增减、非得失,此为一。我们说“不二”也是方便,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一;始以来无色、无相、无名是一;凡者在用之、圣者在用之、诸佛如来也在用之是一。这一念呢,是真如之念,是寂静之念,是圆满之念,是无始无终之念,是善始善终之念。

  

  我们这个念呢——凡夫念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的,因为随着外境,随着善恶、是非,随着自己的习气、爱憎取舍、所谓的贪嗔痴慢疑、所谓的财色名食睡的变化、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变化,在不断地念念变异,虽念念变异其性无异啊!念念变异其本性呢?毕竟无得无失。所以诸佛如来亲证这样的一念啊,亘古亘今,无得无失,无色无相,无名无说,所以我们称为法性周遍,诸佛亲证。菩萨呢,虽然已知法性之周遍,未证周遍,是名菩萨。

  

  我不知道我们现前这一念是什么,你看你这一念,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说“一念三世、三世入一念”,这一念是亘古亘今的,不是常念,不是常见,它因为无色无名,不可知其名相,不可说,不可总说,因为法性周遍故。所以非常见、非断见,此处无见哪,此处无知正遍知,我们称为寂灭本性也好,法无自性性也好,真如绝待也好,都是它。因为这些名字比喻,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名字以透视,来感知它的少分呢?这是个人的因缘了。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