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了別人就沒位置了,我甯願做被他們攝受的人,我就感覺到很歡喜了。哪怕那個般舟會上,我是個修羅也好,是個天人也好,鬼神也好,是叁惡道的人也好,但是被他們攝受了,挺慶幸的。

  我這麼個提示。因爲是這麼個因緣,世尊授這個記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聞到這個法不誹謗者善根不可思議,隨喜者善根不可思議,讀誦者善根不可思議,抄寫傳誦者善根不可思議,實踐者善根不可思議,親證者善根不可思議,傳播者善根不可思議,其功德一如。就是聽聞歡喜的人跟證得般舟叁昧的人,功德是一樣的。我當時看到這一段文字,我特別歡喜。我啥也沒有證,我啥也不會,我只是歡喜就OK了,挺放心的,滿意,也放心,也踏實,感覺到跟我有緣,真是……我隨喜還是有的吧!贊歎還是有的吧!(捐)錢做不到,鼓勵有情還是有的吧!嗯!還是挺滿意的。

  剛才我這一段說法呢,希望我們也下去思維這個事情,因爲我們聞到了這個法,接觸到了這個法,傳播、實踐、讀誦、親證都有同樣不可思議的利益,這是跟這個般舟會上的佛菩薩我們起碼接上緣了,接上緣了我們再來學習就親近了,我們有關系了。我說你是般舟會上的哪個菩薩,那你就嚇著人了,對不對?(別)人真當真,你也不知道是驕慢,也不知道是迷失了。我說大家都被這佛菩薩攝受住,挺心安理得的,讓人踏實了,對不對?我感到是挺踏實的。這樣我們也沒有啥虧失對不對啊?明偉讀一讀吧。你哪一段有問題你提,對不對啊?你讀一下就可以……讀一遍也行……(下面的人:讀一遍吧)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癢

  

勿念饑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熱 勿念苦 勿念樂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壽 勿念貧 勿念富

  

勿念貴 勿念賤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長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醜 勿念惡 勿念善

  

勿念嗔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經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識 勿念斷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實

  

勿念輕 勿念重 勿念難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淺

  

勿念廣 勿念狹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親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愛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敗 勿念清

  

勿念濁 斷諸念 一期念

  

意勿亂 常精進 勿懈怠

  

勿歲計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獨處 勿聚會 避惡人

  

近善友 親明師 視如佛

  

執其志 常柔弱 觀平等

  

于一切 避鄉裏 遠親族

  

棄愛欲 履清淨 行無爲

  

斷諸欲 舍亂意 習定行

  

學文慧 必如禅 除叁穢

  

去六入 絕淫色 離衆受

  

勿貪財 多畜積 食知足

  

勿貪味 衆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飾 勿調戲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貢高

  

若說經 當如法 了身本

  

猶如幻 勿受陰 勿入界

  

陰如賊 四如蛇 爲無常

  

爲恍惚 無常主 了本無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貧窮 濟不還 是爲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起衆智

  

  

  

  

  剛才把“叁字訣”這一段文字,大家能讀的讀了一遍。這跟我們讀《賢護經》那四個四法是相應的。我們昨天學那個四法,這裏面的文字是那四法中的一個,它慢慢轉化寫成四法了。“善男子、善女人,能證得叁昧者,當具四法”,講四個四法,這裏面的內容跟那四法是相應的。我們解釋一下,來提醒提醒看能不能除我們的疑惑,實際這個疑惑是最重要的。疑惑,我們就會不知道怎麼來行持,我們清晰一個教法,心裏就有一個次序,就有一個所謂的當下的明了,當下明了實際是最重要的,當下明了人沒有挂礙,那麼法益就必然現前。要是當下的疑慮、恍惚、對法則的認知不夠,那慢慢地就會懈怠啊,徘徊呀,放棄呀之類的。

  

  它第一句“立一念”,這就特別簡單了。實際在四法中講這“立一念”,這一念是什麼呢?本淨之一念,我們無始以來我們的本心心智,就是真實的心智,與諸佛如來同一心智,了無差別。諸佛累劫修持做諸功德,所有有爲之法中不能增此性德,是不能增加它;衆生無始以來迷失造業不能減損它。何以故呢?其性無得無失,其性本來清淨,其性無色無名,其性廣大周遍,其性非修法非不修法,本具安住。我們稱爲它是法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真如本性也好,無量的名字都沒有離開這個一念。這個立一念呢就是順性了知本淨之念,這一念無始以來未增未減,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是爲一念。此一念真實不虛,我們要能立這一念,所謂的平等念、清淨念、真實念、不增減念、不得失念,下面就好行了。有法則就好實踐了,實際你說(這是)發無上菩提心呢未嘗不可。隨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來立一念,一念貫穿始終,曠劫以來此念未增減,此念未衰變。凡夫作極大惡業不能毀壞這一念,這是所謂的自性無增減故,諸佛如來以廣大功德遍滿法界、普利一切,此功德呢贊莫能盡,亦未有增減自性。所以這種平等念、真實念,我們要能認知、能信這樣的法則,那我們念佛就有極大的樂趣,有極大的機會與佛相應。

  

  “立一念”,很多人說這一心念佛什麼的,此一呢,非增減、非得失,此爲一。我們說“不二”也是方便,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是一;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是一;始以來無色、無相、無名是一;凡者在用之、聖者在用之、諸佛如來也在用之是一。這一念呢,是真如之念,是寂靜之念,是圓滿之念,是無始無終之念,是善始善終之念。

  

  我們這個念呢——凡夫念是刹那刹那間都在變的,因爲隨著外境,隨著善惡、是非,隨著自己的習氣、愛憎取舍、所謂的貪嗔癡慢疑、所謂的財色名食睡的變化、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的變化,在不斷地念念變異,雖念念變異其性無異啊!念念變異其本性呢?畢竟無得無失。所以諸佛如來親證這樣的一念啊,亘古亘今,無得無失,無色無相,無名無說,所以我們稱爲法性周遍,諸佛親證。菩薩呢,雖然已知法性之周遍,未證周遍,是名菩薩。

  

  我不知道我們現前這一念是什麼,你看你這一念,我們讀《普賢行願品》說“一念叁世、叁世入一念”,這一念是亘古亘今的,不是常念,不是常見,它因爲無色無名,不可知其名相,不可說,不可總說,因爲法性周遍故。所以非常見、非斷見,此處無見哪,此處無知正遍知,我們稱爲寂滅本性也好,法無自性性也好,真如絕待也好,都是它。因爲這些名字比喻,我們能不能通過這些名字以透視,來感知它的少分呢?這是個人的因緣了。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