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心,怎么有趣向,怎么有结果呢?所以发心不是人云亦云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深思熟虑,随顺法则,细观自心之所需,这样我们习法修行就有前景,就有一个清晰的前景。
很多人学佛年复一年的过去了,别人看也好,自己感知也好,很多人是进的少退的多,或者说变化就很少。所谓的变化就是心里对佛陀的感知,对佛陀恩德的这种心诚,法身慧命的滋养没有什么感觉,世俗的心、世俗的业相并没有减少,那这样年复一年就过去了,我们能知道阎王老子什么时间来找你吗?你知道你的寿命什么时间结束吗?你寿命结束,你知道真正的归向吗?何去何从要是不知,突然大限一来,那我们就出大问题了,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这不是恐吓的话,这实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不可把我们的人生、学佛机遇泛泛带过啊,你泛泛地过去了,只是可惜了自己的机会。过去的人提示这个事情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地的渴望与冲动呢?
你说“我这个人已经生死已办了,没有什么挂碍了”,这可不是一句话,这是在顺缘、逆缘、乃至生死缘,生死攸关的当口,你真正能不能清晰了知呢?过去的善知识举了一个例子说:你现在在你清晰的情况下能把握住自心,能了解法则,你在迷失的时间能吗?能把握吗?在逆缘来的时间能把握吗?在梦中能把握吗?那不能把握,不能认知,生死一来,轮回必然相续,无明流转必然是事实,是没有人替代我们受这个轮回的苦的,就是这个苦啊没有人替代我们。
很多人说诸佛菩萨慈悲啊,诸佛菩萨的确是慈悲,但是绝对代替不了我们的轮回业,佛菩萨早已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无量的功德与善巧受用,但是我们不认真地依法去修持,世俗的业力必然笼罩着我们的生命,乃至推动我们继续轮回,所以我们得遇净土法门,或者得遇其他教言,一定要认真地依法行持,尽量地避开懈怠放逸的伤害,浪费了生命,回顾你自己不安稳、不清晰,业力一成熟,命将近亡之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出离生死烦恼于当下,于现缘是有意义的。
我遇到许多很长时间的学佛者,讨论一个话题啊。实际从心中大部分人对了生死这个事啊就一带而过了。一般人的学佛呢,大部分是一种精神需要、安慰,需要一种需要,或者是一种宗教的期盼,或者说一种人群的安慰,没有真正地考虑到生死的苦难。很多人被生死所逼,被病难所逼,也没有真正能认识到生死的可怕。这个不是泛说的,生死的畏惧,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啊,我们不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的苦,可能我们对这一生的苦少有认知,但是人往往稍一有乐趣,马上对苦的认知就放弃了,哪怕刹那间的乐,他就感觉到自己挺快乐的。所以我们人生中你要是遇到佛法,不能认知生老病死的这个苦,不能出离这个苦,实际上是太可惜了。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学佛是为了人天福报、现世的安乐,实在没有出离生死的意乐与愿望,那这样呢,虽然勤苦地学习很多法则,心中还存在着对生死的贪爱,那么我生命一到尽终,还是轮回。
(若)没有出离愿望,怎么能出离生死呢?平时都没有这种愿望,怎么能产生这种事实呢?我们一定知道世间、出世间不离因果二法,我们(若)没有这个因会结出这个果,那不是个奇怪的事情吗?这一点还希望各位菩萨一定反思自己的学佛、实践法则的一个愿望究竟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意乐究竟是什么?莫草草带过,(若)带过了,我们的因果成熟就没有人替代了,只有自作自受,决定没有第二个法则的。
那一天我们在吃饭的时间,这些菩萨诵《应作慈爱经》,有一段故事,世尊对因果的认知啊,一切众生的因果世尊决定是随顺的,他不会强制改变你的因果的,要世尊强制改变因果,这个世间就不成立了。他尊重我们的因果,启发我们的发心,启发我们出离苦海,出离生死轮回,成就菩提道业,所以“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的道业”,(编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实在是这一个大事因缘佛才出世的,那我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缘来学佛呢?诸位善知识要审视。
回过来说这个《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三字诀这个文字呢,大概是零几年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零四年吧,很多人走般舟走般舟,大家就把它摘录出来,希望走般舟的人有一个“立一念”的参照,这样不失为一个行法的依止,因为这个法是佛宣化出来,就是令我们现世见佛闻法抉择自性、出生死轮回、利益世间的一个教法,那我们只能依经来交流,依教来实践。
以前接触过一个老年的出家师父,劝我去行行般舟什么的,我也没有行,但是长年地又放不下,总是去走一走,走一走,这样恍恍惚惚地走了十来年,也没有啥体会,也没有去关注这个经典,也没有找到这个经典。听别人讲了,那么就心里有这么个东西放不下来,经常到一个地方住就会走一走,走一走,也没有啥次序,也没有深入,也没有太大的体会。但有一点呢,在这里面感觉我于自身有一些所谓的受益也好,认知也好。到零四年他们一伙居士走七天八夜,我给他们护关,后来大家慢慢地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我们就提出来这段文字。
因为这个法是大家共行的,起码说在竹林精舍释迦文佛讲这个经典的时间,是在跋陀和菩萨及八正士,先站出来发了个愿,说“世尊灭后,我等当护持此法,令广延世间,四千岁中令此法正行。”现在要是按照禅宗的记法已经是三千年了,三千多年,世尊已经灭了三千多年了。这四千岁已经开始了,就是四千岁中令此法广延于世间,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了。按照广泛流通的佛教的这个两千多年的这个年历呢,也基本上快步入这个时代了。那么这八个正士及五百个出家在家的菩萨一起发了一个愿,因为这八大正士发了个愿,这五百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起也出来发愿,他们是以人的身发的愿,就说未来世还以我们这个人身,而不是以菩萨身、天人身、修罗身,不是,还是以人身来应化世间,来弘扬这个法,实践这个法,传播这个法,成就这个法,令这个法相续。贤劫中一千个世尊出世,现在我们有第四佛出世了,我们还有第五弥勒世尊,一直到贤劫的一千个世尊出世,皆以此法而安住,就是这个法都会流传的。
那么我们以授记来说,我们这个时代正当机,那这我们现在行般舟的人呢,是不是这五百个人呢?我也不知道。起码你被这五百个众摄化里面,你受他们的影响,这是最少的。也可能有人说“我在那儿发过愿。”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那有人宿命不断,有宿命明也可能会看到自己的过去,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但有一点呢,这五百个善士就在这个时代会应化在这个世间的,以跋陀和为首的八大正士——就是这些菩萨们会携领、作师导,来导引这五百个善士出来广泛地弘传这个法则,令无量有情因为此法现世于不退转教育中得大利益,乃至于未来世究竟成佛。
佛有授记的,什么善觉呀,什么什么很多菩萨的名字,未来一定会成这样的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们十号具足,但是同一名号成佛。世尊授这个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也翻了许多经典去审视这个教法,为什么这个时代大家这么热(爱)这个法则呢?很多人真正地热(爱)这个法则,我说肯定是有因缘的。我以前也没有去看经典,也不了解,找到这个经典呢,看看他的授记族类??,授记族类,我感觉到感动了,我说怨不得这个样子,的确是世尊的授记是不可思议的,它产生了这种事实的力量,产生了事实的力量,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修法成熟了。佛这个授记特别感人,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呢,这八大正士各导引无量有情及五百誓愿者来守护、实践、传播,令此法广传于世。这五百人到底是谁呢?我们大家慢慢去实践,他们成熟他们的道德了,可能就知道是谁了。不成熟谁知道是谁呢?真是不知道。
我说的,给他们提个建议,到时间呢我们要把这五百个菩萨的名字啊,要是能找得出来,通过经典也好,什么方式也好,能找得出来的,我们就塑一个竹林精舍般舟会上的这些菩萨形象,谁来行般舟就给谁照个像,男也好、女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就给你照个像,然后就给你塑个像,安个名字,只当你是般舟会上的佛菩萨。那我们咋办呢?谁知道谁是哪个菩萨啊?这是个鼓励也好,是一个说法也好。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呢,世尊的授记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能读诵这个《般舟三昧经》,能爱乐,能抄书,能传达,能实践,能传播,能亲证,这样的善知识呢,佛跟阿难是这样说的,说:阿难啊,你可不敢轻视他们的,他们就是这五百个人之一啊。要人多了咋办呢?有五百零一个咋办呢?那就是被他们摄受的人。咋办?你说咋办?我们不能说挂个牌子,说我……也没有必要去争这个菩萨,但是你就一定是这样子的了,世尊的授记是诚实言,真实不虚的,它不像预报天气一样,也可能风一吹又变了天气,对不对?它也不像某些人的预测一样,它不是这个,它是准确的,它是诚实言、真实语、不异语。我还不是说用这个话来煽动大家,想一想我是那五百个人之一吧?怎么样怎么样,我还不是这样的概念,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老几,对不对?但有一点我们能确定的,我们这个时代能读诵、能实践、能传播、能成就这个法则的人,能爱乐这个法,一定是被这般舟会上佛菩萨摄化的人,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这样想我感到心里挺平衡的,就是这么说,最少我是被这些佛菩萨摄受了,对不对?不敢妄占其名额啊。名额要占完…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