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了達自性之妙用,自性妙用決定在種種變化中,種種變化無染,就像這個佛在叁摩缽提中講:諸菩薩知衆生之夢,入衆生夢幻之業,度脫夢幻衆生,于夢無染。那我們現前的業、業的變化,都成爲通力變化之善巧,所以不離當座,我們就能得大解脫。所謂大解脫,事事相相莫不是神通妙用;種種作業莫不是自在之業,畢竟無得無失;種種作爲的相續我們會了達本性,無始以來從未動未搖,未增未減,真正親證于此得到究竟解脫,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可度,分身無數,化身無數,利益十方世界一切刹土,而不動菩提本位。
那麼這一念是真實的,所以“立一念,斷諸想”,這一念本淨之心啊,我們昨天學五法的時間,第一個“即心即是”中就講:本無塵可得斷諸塵,本無染中斷諸染,本無欲中斷諸欲。那麼這個“斷諸想”呢,是以本而啓發我們的。我們要是認爲還有什麼可斷,那你就斷不掉了;你認爲有什麼可除,你就除不掉了,所以在本無所得中出離諸有,了知諸有。所以“宜一念,斷諸想”。
“立定信”。世間有情的這個“信”啊……“立定信”,這個信是什麼呢?是隨順本質而正觀産生的信,不是我們將信將疑的信,什麼叫“將信將疑”大家都是知道的,凡夫心是很有意思的,現在信,別人一說就懷疑了;現在懷疑,別人一說又相信了;別人說,這麼說,這個法好,他就信了;別人說這法不咋地,他又不信了。這個信、不信都是遊離變化的,這不是正信,這是沒有通過審觀、深思、觀察,依法思維,如理觀察的,沒有通過這些事情,是由外面的暗示,是由自己的所謂的根塵的知見而産生的所謂飄忽不定的信與疑,它是沒有根了。
我們都知道正信,深達法性,了知諸法之本性了,我們生正信。所以“立定信”,這個定信呢,在宗喀巴大師的廣論中講:就是決定正見,決定見,決定見它抉擇什麼呢?法無自性性!抉擇了這個所謂法無自性性,就像我們漢地講這個“諸法無我”這樣一個法印是一樣的。你提起這個法印,在一切事情現前相續之時你就能起了,因爲了知諸法本來無法,無法本來我們運用時間就成爲法,所以“因緣所生法”,我們了解了“因緣所生法,緣謝法還滅”,緣生緣滅,那我們就知道法本無自性,法本無可得,法本空,因緣而生實無得失,緣滅法即滅,所以“性空緣起”是真實說。那我們深達法性,這是“立定信”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不是說他人一雲,我們一聽就說:“哦,這個好,我相信。”人一說怎麼,“哦,我就不信了。”那麼這個呢不是定信,所以依法印、依正見而生信。
“勿狐疑”。
狐疑這個概念大家都是知道的,它這是個比喻的詞。狐狸啊是個多疑的動物,它就行爲鬼祟啊,鬼祟,心智多變。那我們這個對法的這個疑,人的貪嗔癡慢疑是凡夫的一種煩惱業相,這個疑心普遍人都是有的:“怎麼這樣子呢?怎麼可能呢?”最早這個般舟法啊,在有人走的時間,我經常受到人的質疑,出家在家的人、老修行新修行人都這麼說:“可能嗎?幾天不睡覺這麼的行嗎?你走不休息行嗎?”這樣的質疑。我說;“不要問我,問問經典挺好的,問我我說不清楚。”很多人就幹脆說:“這經典是瞎說的。”我說:“你這太膽大了,你有幾個腦袋呢亂說話?”所以佛在經典上也講了,末法衆生這樣的膽大的人,敢什麼呢?敢說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是假的。遇到這樣的人呢,你最好勸勸他不要胡說,誹謗經典過失很大,每個經典都有護法守護的,都有誓願者守護的,不敢胡說,這個因果大了,怕人承受不了。
狐疑,這個疑是我們貪嗔癡慢疑的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基本上我們作爲一個凡夫有情,它都有的,因爲它是思惑之一分,我們都知道五鈍使中的思惑啊,就其中有一個疑嘛,懷疑。未證、沒有斷見思二惑,我們都有疑心,你也不用拍胸脯說我沒有。都有疑心。那麼怎麼來斷除這個疑慮呢?我們只能依法性觀察了,不隨順法性你觀察不出來。它這個“勿狐疑”是什麼呢?就是你不要煩惱,你不要在這兒生煩惱,生什麼煩惱呢?疑慮實際是個煩惱的。那我們要疑慮了怎麼辦呢?順法性觀察這個法則,觀察自己的發心。
我們直接來說你在行法中無失無得,清淨圓明,很多人都不行法了:“無失無得我才不幹呢!”所以佛說了122種這個行法的大利,我們都說般舟法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與利益,佛說了122個,幹什麼呢?啓發我們行法的,啓發所有的衆生來行法的。要是說無失無得,清淨圓滿,你走般舟吧,用無失無得的心走,行,大部分人就不幹了。因爲什麼呢?這無失無得,我幹啥來了?對不對啊?他就不來做了,所以佛順應大家的心理狀態、種種法益的需求說了120多種利益,來喚醒我們的相應的心智,以欲勾來勾召我們入佛智,無得無失,圓滿守護。所以直接說無得無失,現在這裏面不知道有幾個人能真正地去無得無失啊!但我們究其本源來說,你最後的修持一定是無得無失的。
小姑娘說我走般舟幹什麼?我要美貌,因爲那有美豔之說嘛!老菩薩爲什麼要走呢?說吉祥啊,安穩啊,健康啊!能除諸難啊!有人修行說還能得諸禅定哪!你能增長什麼什麼啊!這裏面太多了,有人說能引發神通啊!實際呢,走般舟的時間就很容易體會到大解脫,所謂大解脫是什麼呢?按照這個律宗的判定是什麼呢?叁明四智,神變方便。因爲我們知道,這個戒定慧,這個慧根中的慧就有因定而引發的通力善巧,明達世間,所謂的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此叁明能廣照未來、過去、現在,了知無礙,這樣的人呢是真正有慧了,不知道這裏面有幾個人有慧?但走般舟呢,很多人都能在這個般舟法中能得到相似的感覺,經常遇到人這麼說:哎呀!怎麼樣怎麼樣……這個境界、那個境界,這個認知、那個認知的。它這不以爲實,由于無始以來生死啊,輪輪回回,輪輪回回,總在幻化中,實在沒有啥可得的,只有個業在相續,實在沒得到什麼也沒失去什麼。
反正我遇到有幾個菩薩走般舟,把他們過去的業習都翻出來了,把他們過去的生活狀態也都翻出來了。很多人對未來有個展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他們走完般舟了,走長一點的人就跟我說:“哎呀,今天這個境象我都見過的。”我說:“閉嘴!”呵呵呵。很正常的,對未來的昭示啊,了解啊,那個熟悉的心理會成熟的,很多人都會有。因爲它這是相似的法則。所以菩薩行相似忍了達世間,它不是究竟的無生法忍,說菩薩忍處。
問:又有個發願問題,它同時提到這個,發願者第一次如果是以欲勾的這種願的話,那麼第二次、第叁次要?
答:應該提醒!
問:但是這個地方欲勾的這個願有時候很難分別,大致是怎麼分別它?
答:好比這麼說:比較粗俗的願。對,有人就是……我在東北那不是很好的個例子?開般舟會他們走般舟的,有人走走就開始拽著我:“我就要跟師父在一起,就要跟師父在一起。”我說:“行!和我在一起。”“我要挽你的手。”“行!“挽著手,我們倆就走。我說這個肯定是願望出問題了,去把她的願望翻出來,把發願文翻出來,一翻,她寫什麼呢?我要找一個伴侶,伴我終生。我說我也不像你的伴侶,因爲我感覺到問題是出在那兒了,人家發願很清楚,我說你們這些護法的人怎麼不看人的發願文呢?對不對?她就發這個願。
問:像那個爲了別人,比如爲了父母健康。
答:它作爲祈禱沒問題,對,有的人爲了避難哪,爲了家庭安穩、社會安全哪,爲了什麼,這都沒問題的,不爲自身這都是大願。世俗的願望,就是有所求的願望往往不相應對吧?有相應不相應,你不相應就說:“這法不行。”對不對啊?所以無所希求的行法呢是真正的大利,當下就有大利;有所希求,相應不相應……若相應若不相應,因爲希求就有取相了對不對?很多人就受困惑了。
問:還有一個,有時候他這個願望可以轉換,比如說有些人爲求財富,但他說這個財富不是爲了(自己)……
答:沒有用!這都是鬼名堂,不要聽他這一套。一百個人都說我發個大財讓我建個廟。你不要聽他這一套,發個大財買彩??去了,你不要聽他這一套。不過你要強要這樣要求,人很多人就不幹了。(旁邊的人說:若是自發的我無所欲無所求?)這個沒問題,絕對沒問題,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呢,這是欲勾啊。是一切人、凡夫有情接觸佛法的第一機會,這個不能斷它。但要一直都是這樣子那就慘了,你知道嗎,很多人就是以人情來學習佛法了,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但是後面他越來越強化人情,越來越強化,大家就苦了你知道嗎?因爲你在家庭裏說,這都是我的親人,還好一些對吧?你在那麼大群體中都是搞這一套,你苦不苦?人的嫉妒啊、仇恨啊、分別啊都來了,要求啊都來了,搞的那不是個佛教團體了。佛教真正相處之間越來越清淡,越來越平和,真正君子之交淡…
《《佛說般舟叁昧經》叁字決(慈法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