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的念頭,令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次第的體顯現。就像極樂世界有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但極樂世界哪會有這些鳥雀呢?在此世界做少功德者,在西方極樂世界都看到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由旬高的道場樹,在此世界持一點戒律,在西方極樂世界戒律都會圓滿。有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故,令我們的一切功德會圓滿的。
講這叁品的目的,是開顯我們衆生的因地,要我們明了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開顯我們衆生的真實心。後面講下品往生,做惡業的人,只要你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但是要經多少多少劫才能花開,其實就告訴我們,那一念善是最重要的,並不是做惡重要,那一念善就是你往生之本。如果了知你這一念善是一切善,你往生品位就高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不管你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如果了知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把你現前的菩提道心、功德能夠建立起阿彌陀佛的真實心、阿彌陀佛的平等心、阿彌陀佛的果德回向心,此行者即得往生。所以呢,上輩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叁心就是衆生的因。把衆生的因跟佛陀的果,以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直接來信阿彌陀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善導大師講:九品導致于信阿彌陀佛故。講九品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導致你信阿彌陀佛,最終還是要信阿彌陀佛,九品是一個方便,阿彌陀佛才是你的真心。也就是《觀經》講到最後的目的,是要你觀無量壽佛。在一切處觀無量壽佛,才叫觀無量壽佛。爲什麼呢?佛口中生是故爲佛。衆生因就不是佛因,佛陀把衆生的因說出來,從佛口中出,就變成佛因了。佛陀講的是無量壽佛,沒有講別的東西,是爲了讓我們觀察無量壽佛。前面講慈心不殺、具諸衆戒和讀大乘經典,你心中很清楚,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心。是故慈心不殺,衆生生命皆是阿彌陀佛故;具諸衆戒,了知一切法界平等故;讀誦大乘經典,了知阿彌陀佛的自利利他的大悲心故。利益無量衆生,沒有一個我在利益衆生;沒有一個我在讀誦大乘經典;持戒而無戒可持,沒有一個我在持戒;慈心不殺,沒有一個我在慈心不殺。因爲慈心不殺是本體故。有心惡,有犯衆戒,才有衆戒之說。因爲你迷惑故,才會有讀誦大乘經典。如果你心中不迷,這些都是本來面目。因爲我本來的面目就是阿彌陀佛,我本來的面目就是無有分別,我本來的面目就是慈心不殺,一切生命皆是阿彌陀佛故。因爲不了知,所以迷。迷了,所以做一切事都加一個我在裏面。這個“我”就障礙了你。在這個體上面,照樣是慈心不殺,因爲信阿彌陀佛故;照樣具諸衆戒,因爲心無別分故;照樣的讀誦大乘一切經典,但是了知是阿彌陀佛大悲心故。就是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此人跟前面的叁心就相應了。因爲跟上上品的叁心相應,叫做“即得往生”、“即便往生”。上中品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在上中品裏面,雖然不能讀誦大乘經典,但是深解第一義,了知無量壽佛是什麼。善解第一義,知道般若智慧,了知你現在的般若智慧是我執故,認爲我得了“無我”了,“我”知道我自己已經平等了。包括讀任何般若經都會體現出來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這個世界是無常、無我。我們的意識叫無常,法界叫無我,我們的身體叫無常,我們的念頭叫無住。因爲無住你就生無住想,無住就是我無住體,《金剛經》裏還有無住體,無住是在十法界裏面了。雖然成佛,講佛的體,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畢竟在叁界中應化衆生。你有無住心,雖然了解第一義谛,知道無住就是我心,有住即無住,你了解第一義谛法,還有“我心中生起第一義谛”的概念,有“我跟你是不二”的概念,還有“得無生忍”這些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危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七天才會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如果你現前把這些小我執去掉,就是上品上生。淨土法門爲什麼說自己是凡夫呢?就是你通達般若,通達一切經典,還說你是凡夫,爲什麼呢?就是要把你這個般若之心扔掉,把你得第一義谛的心扔掉,徹底的信順于阿彌陀佛,就叫一片淨土啊。如果你會于此意,就不會落到上中品往生裏了。這就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應當信順阿彌陀佛。信淨土法門,印光大師講得非常好:老實念佛!就是這樣講了,我們就徹底的變老實了。你本來了解通達第一義谛,這時知道第一義谛不可執,因爲執著會障礙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悟第一義谛法,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慈心不殺、具諸衆戒也不可以驕傲。爲什麼呢?因爲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是沒有“我”的。你不信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照樣在西方極樂世界有小小的障礙,證明這個“我”的心有障礙。所以印光大師講得非常好。他過去修過禅宗的,當時誹謗過阿彌陀佛,後來徹底的明了了,專弘阿彌陀佛。
《觀經》讀了以後,沒有一個不老實的。怪不得善導大師那麼老實,他夜不倒單、具足衆戒,每次念佛汗流浃背。像這樣的一位大德,在阿彌陀佛面前竟然那麼老實,認爲自己是一個“禿頭”,是一個惡輩,唯有信阿彌陀佛,其實他對于第一義谛法已經通達無礙了。那麼多大德,像天臺宗的一些大德,禅宗的一些大德,到最後都信順于阿彌陀佛。把他了知的第一義谛法,把他修行的成就全部舍掉,來信阿彌陀佛,真是很了不起。所以大家想一想,很多人在你面前講什麼《金剛經》,講第一義谛,把你哄得團團轉,在淨土法門裏面就徹底的破掉,讓你信順阿彌陀佛,真正的徹底的無我。淨土法門的第一義谛法,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無我。
上下品裏面講: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發了無上的道心,我要成佛,我要念阿彌陀佛,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勇猛精進,放下一切。不謗大乘,就是對所有的善法,從不誹謗。爲什麼呢?因爲你誹謗就把第一義谛誹謗了,第一義谛就在一切善法裏面。一切善法,包括我們的善心,人家做惡業,當發善心,你誹謗別人就誹謗了你自己的善心。比例來講,人家做惡,你誹謗他,在你誹謗他的時候,你本來要幫助他的善心就被你的誹謗破壞了,你就障礙你自己了。所以呢,一切處不誹謗,不謗大乘。不謗小乘,不謗中乘,還有悟者不悟者。大乘裏面沒有什麼悟和不悟的概念,大乘是融一切法的。什麼叫大乘,真正大乘的人,對一切善法都生起無上的信心,就像人家在孝順父母,大乘的人是不敢誹謗的,因爲了知一切善法盡虛空遍法界故。對一切善法不敢誹謗,就是大乘人。大乘的體是不敢誹謗的。但發無上道心,雖然自己不能做大乘之善事,但是發無上的道心。發道心就是求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人臨命終時有佛菩薩現前。爲什麼呢?你不謗大乘就是大功德。如果你對一切善法、一切惡法都不生誹謗心,這就是大乘的心,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大乘,但是你跟大乘相應了。就是說,此心不明,但是行爲相應,因爲行爲跟大乘相應故,此人成佛的因就建立了。佛因必有佛果啊。所以,但發無上道心,加上自己的行,感召于阿彌陀佛、菩薩、五百化佛前來接引。此人清淨故,他道心生起來了,不誹謗一切大乘,這個善心,大家記住。《無量壽經的》叁輩往生裏面都叫發無上道心,發菩提心就叫無上道心,而無上道心是上輩往生者。了知你現前的道心,這一念善根,不謗大乘就具足大功德,你福報廣大,你信清淨。所以佛講,汝以發無上道心,你已清淨。不謗一切大乘,這個清淨叫信清淨,道心都叫信清淨。不了解大乘,但是行爲上跟大乘相應,這是行爲清淨。發無上道心是信心清淨、願清淨,爲什麼呢?你要成佛,不管你是煩惱還是不煩惱,你的願是清淨的。對這個世界生起阿彌陀佛的信心,叫信清淨。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有煩惱,但是大家每個人都相信這個地球就是佛的功德,信到佛位的時候叫信清淨。你發無上道心,雖然心中有煩惱,但是我要成佛,這叫願清淨。我們的行爲不謗大乘,一切善惡不去誹謗,叫行爲清淨。你的行爲清淨,自然跟佛的功德相應。你的願發無上的道心,“我要成佛”,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管是在信位上面,還是在願位上面,最起碼是華嚴境界的其中一品。而你信上的清淨,當下信佛的位,最起碼你具備八地菩薩的功德。就是說,只要你信上的清淨、願上的清淨、行爲上的清淨,你功德不可思議的。不要顧慮你的煩惱的問題,有沒有煩惱一概不管,就看信清淨不清淨。也就是說,信到佛位,菩提心就是佛心,相信這個地球就是佛的功德叫佛的信心。佛的信心才是究竟的清淨,才是信清淨。你不相信是佛的清淨,你要修啊,認爲自己沒有煩惱,大地都清淨了,認爲自己心不打妄想,心淨則土淨,這種清淨就有次第了。爲什麼呢?你在禅定中獲得的大地清淨,那是你心中的次第,你沒有獲得佛的信心,不相信這是佛,認爲自己清淨了,自己做佛了,然後變成佛的境界,那就是次第修了。在大乘教法裏面,直接信到佛位,唯有發菩提心是上下溝通的。我們要達到願的清淨很簡單,“我要成佛!我一定要成佛!不求人天福報,乃至于菩薩、權乘、一切教法我不求,我唯獨就是要成佛!”這就是願清淨。你不要顧慮你自己有沒有煩惱的問題。自己的願要清淨,清淨就是無我的意思,“我要成佛”就是無我的體。所以大家知道什麼叫清淨了,什麼叫真發無上道心了。你不斷的發無上道心,不管在任何範圍都要發無上的道心,發菩提心。我們這些人修行呢,往往顧慮,不管自己的信的問題,得到了、有利益,我就信你;得不到利益,我就不信你,衆生就是這個樣子的,不是在一切法裏面具備佛的信心,他不是。就像常福,今天常福好,大家都來了,如果常福不好,大家都走了,是看常福的面子。這些居士都是看常福的面子過來的。因爲我們的寺廟也可以說是在深山老林,是在偏遠的山莊,不在城市裏面,也不在大山下,又不是祖師道場,好不容易找到…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6-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