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走遍大千世界不生分別,既然你習氣上面可能有分別,但是你心裏面沒有分別,你明了了,理上你通達了,理上完全通達了。理上通達了,事上可能有一點習氣,明天我們要講菩薩戒,所以就要受菩薩戒,受菩薩戒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克製自己,克製自己往菩薩道上,往佛心上面走,所以有習氣就得受戒,受戒就能克製我們,在平時發菩提心,在生活中,打坐啊,在家裏沒事情多思維這個道理,不要把這個時間浪費,光去念經,你不思維這個道理沒有多大的用,一定要不斷的思維,不斷思維這個道理,靜下來思維,你可以達到一心不亂,達到一種功夫的顯現,這叫功夫,知道嗎,所以我們修行,對功夫不感興趣,等于沒有修行,所以不斷的思維,當我們煩惱來的時候,業障來的時候,如果在究竟上面思維,可能會解脫的更快。
在外面不分別,不分別的體是來自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我們一個人在世上,無緣無故的不分別,那是不可能的,是因爲某一種力量,你了解了它的實相,才會去不分別,那麼說,如果這個泥巴在地上,我們不會對它有什麼恭敬心,放在腳底下踩著,但是有某一種因緣你會對它恭敬。比例來講,你把它拿起來做了個佛像,咦!你就對它恭敬起來了,因爲它是佛像。那麼,我這個人無緣無故不分別是做不到的,憑你念,怎麼念都達不到,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不分別,因爲你沒有助緣,你沒法達到一心不亂,你即使在生命中,就像我們上廁所,念阿彌陀佛,看到大便,你怎麼讓我自己不討厭它,阿彌陀佛確實有一種神力,讓自己見大便無分別,爲什麼呢,因爲一直注意在阿彌陀佛上面,但是你把阿彌陀佛丟掉了,又分別,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達到一心不亂,達到無分別,是做不到的,但是呢,你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那個蛆啊,大便分開後變成分子粒子,把它分開以後,你發現大便不髒,很清淨的,並且很幹淨,你把它分成分子粒子還髒嗎,是不是。所以你把它思維在阿彌陀佛功德裏面,它就很珍貴,是不是,你就沒感覺它是大便存在,所以我們要用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不斷的分解它,把你這個習氣去掉,是因爲有了阿彌陀佛的提醒,先有珍貴。
爲什麼我們要住持,寺廟裏有個大和尚在這個地方,念佛堂有個佛像在這個地方,才能夠達到我們一心不亂,如果把這裏面佛像去掉,莊嚴的東西去掉,那你還會達到一心不亂嗎,師父沒有了,不在這個地方,心想師父怎麼還不來呢,是不是,沒有主人啊,因爲沒有一個主體在這個地方,大家就亂了,是不是,爲什麼寫論文考試都要一個題目呢,沒有題目不就亂作了,亂寫了,所以這個題目就是總持我們的心的,所以學法一定要有個總持的東西。那麼說你念阿彌陀佛,當然阿彌陀佛也是個總持,但是你念阿彌陀佛你是以心爲根本的,來達到一心不亂,但是你沒有根本,你這個是迷,因爲我就不斷的念阿彌陀佛,你不了解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迷,因爲你迷了,然後呢,念阿彌陀佛確實達到心裏面一種很清淨的狀態,等一下又迷了,如果你了解了阿彌陀佛,你不念都可以了,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到你那個分別心裏面去了,過去這個好,那個不好,咦,原來它是我所念的阿彌陀佛啊,所以就不再分別,不想分別了,因爲你了解了實相啊,這個不是你的爸爸,你不會當你爸爸想,後來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你爸爸,你就把他當爸爸想了,爲什麼呢,因爲過去不知道是爸爸,現在知道是爸爸,因爲告訴你,你的爸爸在那邊,然後你不斷念那個爸爸,你的爸爸在西方,這個不是你的爸爸,要你想這個是你的爸爸,你能想的到嗎,你再念那個爸爸,他也不能轉成爸爸,因爲你不了解這個就是爸爸,所以強行說他是爸爸怎麼做的到呢,等一下子還是轉了。就像密宗,講身口意供養上師,你爲什麼要把身口意供養上師呢,因爲你的身口意本來就是上師的,爲什麼呢,因爲上師是佛陀的化身,哦,你的身口意就從法性裏出來,因爲法性就是上師的根本,大家都從法性裏出來了,如果你了解了這個體,啊,原來我的身口意都從法性中生,我只是個妄想而已,你悟到這個道理,你就開悟了,是不是,要是不解開,大家在迷著搞,所以我們爲什麼要聽經,就是要解,讀經千卷不如解義,住在裏面很清淨很自在,心無執著,你自然而然就一心不亂,有人念阿彌陀佛很清淨很自在,很快就達到一心不亂。
所以五百個宮女聽完之後,得諸佛現前叁昧,十方諸佛皆同一體啊,那是理上阿彌陀佛,而一體皆是十方諸佛,十方諸佛爲事,一念爲理,十方爲事,如果你悟到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理通達了,事就必定現前,或現在,或當來,或臨終,就是說,你現在可能會見到十方諸佛,你將來可能會見到十方諸佛,或者臨命終時會見到十方諸佛,因爲理上通了,就能見到十方諸佛,這叫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在經典上見,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至誠心就是清淨心,深心就是遍法界心,佛陀往下回向心,所以佛陀回向給你,你以此心回向佛,所以佛心汝心,汝心佛心,這叫回向心,所以呢,《觀經》裏面講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就是一心不亂,而《無量壽經》裏面,就是心忍,身忍,無生法忍即是一心不亂。心忍就是清淨心,身忍也是遍法界心,無生法忍就是無我的大悲心,身忍無量壽故,法忍無量光故,無生法忍無量慈悲故,佛陀的慈悲心落在你這個一念裏面,佛陀的光明落在你這一念之中,佛陀十八願,名號,就是你的生命,落在你的生命之中,你的生命就是名號,就是心忍,沒有我了叫心忍,沒有法了叫法忍,你心中已經沒有法了,就一個念頭,全部接受佛陀的功德,叫法忍,佛陀的無盡大悲印一切衆生心,十方世界所有衆生的心都印出來,這叫無生法忍,叁忍現前,難道不是一心不亂嗎,這叁忍就是無生法忍,而無生法忍就是一心不亂,此人定得往生,這叫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完全是從大乘教法來思維。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是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就能夠現前,所以我們平時啊,講一心不亂,我打個比例,我們從肉體,從我們意識上面達到一心不亂,我們非常有限。我們念佛,不會超過十五分鍾,就會打妄想,你在念佛,在十五分鍾以內感到有一股力量,再過十五分鍾,你已經在維持,再過十五分鍾,完全在打妄想。一般凡人啊,就是我們平常的人,前面叁十分鍾大家有一點感覺,到後面全打妄想,所以不能再維持了,必須休息,如果你繼續維持下去,是不斷的打妄想,那麼你休息一下再來,又是不一樣了。所以很多人念阿彌陀佛,像行般舟,剛開始走的時候很清淨,到後面全在打妄想,我剛才觀察了一下我念佛,頭十五分鍾二十分鍾還行,後來發現想到別地方去了,拉也拉不回來,完全在打妄想,所以念佛不要超過四十五分鍾,休息五分鍾,十分鍾,再回來念,完全不一樣,你就這樣不斷的訓練,不斷的訓練,你不能不休息,不斷的疲勞戰,不斷的打妄想,因爲這麼多年的經驗就告訴我,你不斷的這樣念下去,不斷的打妄想,沒有意義。所以念四十五分鍾,休息十分鍾,這樣念佛是最好,所以禅堂裏面坐禅一般是四十五分鍾,打坐,念佛,然後休息,都是這樣的。在禅堂只有四十五分鍾,我們念佛還一個半小時呢。
在此世界達到一心不亂,我們拿個公案來講,越王勾踐,當時勾踐打敗了以後,吳王讓他在家當馬夫,上馬的時候就踩在他肩膀上來上馬,恥辱他,然後讓他種種苦受,至于吳王生病了,屎都去嘗一嘗什麼味道,好治他的病,那麼說,越王苦到了一種極,搞了五六年後,吳王就想個什麼問題,他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堅持這麼長時間,讓他受苦。爲什麼呢,苦能消智,讓他不斷的苦,可以讓他的志氣消沈。過去我們小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實驗,拿一個蟲子裝在瓶子裏,往裏一放就蹦出來了,但是你拿一個東西蓋在上面,然後讓它不停的跳,跳到一定的時候,你再拿掉,你發現它就跳這麼高,再也不出來了,再過段時間,你把它搞矮一點,它就跳這麼高,先搞一尺,再搞五寸,它就跳五寸高,再後面再壓矮一點,再後面沒有了,它就不會再跳了,再後來叫它跳,它也不會跳了,它的志氣已經沒有了,它沒有志氣跳了,就是說,一般人在五六年下來,如果你用這種苦來給他,終久一天他沒有志氣,就是磨他的志。我常常講,爲什麼老太太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我們年輕人自殺的勇氣是有的,但是老太太,叫她自殺,他是沒有勇氣的,爲什麼,因爲她一輩子享受丈夫,享受兒子,享受這世界的一種快樂,她享受了以後,這個叫玩物失志,不斷的享受這些東西,時間久了,她就沒有志氣了。如果你不斷的磨他,磨到一定的時候,他就沒有志氣了,所以人不斷的磨一個人,終久是沒有志氣的。我過去在北方吃面條,吃了一年的面條,回來以後,我見到面條就想吐,爲什麼呢,吃怕了,不可能再想吃。還有個人行般舟,他行了以後呢,後來看到般舟心裏都害怕,人不能這種很苦的修行,到後面一走就怕,太苦了,後來自己想都不敢想。如果現在叫我叁步一拜到九華山,我感覺我有點怕,小的時候,拜九華山拜去了,後來一段時間,我拜了六天,我全身發抖,身上出汗,後來病了,後來我一想到當時的境界,我現在想拜,不敢拜了,一想到就有點怕了,當時的那種苦啊,一下傷了我的心。但是像勾踐這樣的人,能夠在十年下來,回家去以後,馬上就要報仇,人家講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的受苦既然還沒有退失,吳王想十年之久,任何人都承受不了這種磨練,志氣都會消沈,不會再有勇氣站起來了,沒想到勾踐在十年之間沒有磨下去,回家去就想辦法報仇去了。那麼像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我們這樣的人何必這樣搞呢,你說這樣磨上十年多累啊,但是等你志氣磨掉你就完蛋了,所以我們沒有這種本錢,也沒有這種資格,人家…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