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年五月佛七开示《佛说阿弥陀经》2012.6.23-1
常福法师于无量寿殿
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首座和尚,感谢诸位法师,诸位菩萨慈悲!
后面讲到一心不乱,我想一心不乱很多人的讲法都是不一样,有的人讲一心不乱就是不停的念阿弥陀佛,可以达到我们的意识产生一种禅定的状态,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说念阿弥陀佛,前念跟后念不断的相续,持下去就可以达到一种禅定的功夫,但是《楞严经》主要讲的是定,楞严大定,它主要体现的是定。“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管现在也好,将来也好,《观经》里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只要念阿弥陀佛,“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现在很都地方闭关提倡一心念佛,提倡念佛三昧啊,观像三昧啊。《观经》里观佛三昧,还有一个五百个宫女得到念佛三昧,而五百个宫女达到念佛三昧,是因为听释迦摩尼佛讲法,讲十六观,忽然大悟,诸佛菩萨就在空中显现出来,立即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就在听法的过程中,诸佛就在天上显现出来了,她就悟到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想佛时即佛时,因为有释迦摩尼佛的加持啊,可以现生中能见阿弥陀佛,那五百个宫女她们是平凡的人,居然能得诸佛现前三昧,而释迦佛授记这些人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世中见到阿弥陀佛,这是事上,所讲的法为理,所现的为事,理事是圆融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神力加持,可以让诸佛在空中显现出来,正法时代,五百个宫女亲听佛音。佛陀示现为事,所讲的《观经》为理,主要的通达是理上的通达,事上的显现,令她们达到一心不乱,就叫念佛三昧。那么佛陀不在世,在末法时代,像我们这些人,又不能听闻佛音,看一个经典,或是闻某个法师讲法,如果你理上通达了,也和念佛三昧有一些相似。什么叫诸佛现前三昧,我过去讲过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就是诸佛法身之德,也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说阿弥陀佛光明无量,与十方世界三十六亿光化三十六亿佛,到东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化种种佛,成等正觉,那么这个佛在《涅槃经》里讲十方常住佛,十方常住法,十方常住僧,这个佛法僧常常住在这个人间,住在十方,常住,他不会离开众生的。那么《观无量寿经》里面见到的十方诸佛,如果是理上通达,相似见佛,就是没有见到十方诸佛,但是你感觉到了,就是你听闻的时候,我跟佛心相应了。我打个比例来讲吧,文殊菩萨其实和舍利弗两个人,因为舍利弗有肉身故,有此世界的念头故,但是呢,舍利弗的智慧就是文殊菩萨,但是你要闻到般若智慧,通达大乘的话,你完全可以脱壳,脱出这个肉身,而直接接关键智慧,而这个智慧就是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离开舍利弗,舍利弗是不可能离开文殊的,如果你懂得这个理,即使见不到文殊菩萨,你也见到文殊菩萨,所以《金刚经》里讲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不可以用形象见如来,这叫理上的通达。事上通达,能见到诸佛在十方世界所做之事,那是佛陀的神力或者你的业力所感召的,如果你没有这个业力,或者佛陀不在世的时候,理上的通达和事上是一样的,你不一定要说见到阿弥陀佛才叫见佛,不一定见到这个三十二相叫见佛,因为真正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不是我们肉眼能见的到的,但是我们理上完全可以通达,事上做不到,理上完全可以知道,但是理上知道比你事上知道更珍贵,为什么,因为事上是一种境界,理上才是真实,所以《观经》里后面讲,观是经者,即是念无量寿佛,就是观无量寿经为前提,如果观无量寿经,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就告诉我们不是与这个理相应者,那你念的无量寿佛就不是无量寿佛了,是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就是说要与这个体相应。
那么说,如果理上通达也是见十方诸佛,如果我们听到了这个意思,理上通达了,你也可以达到像宫女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有释迦牟尼佛,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啊,当然没有事上的显现,境界的显现了,但是理上通,不需要境界的,那不需要境界,我们的心态当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我平时讲,如果你念阿弥陀佛,我们常常心很清净,心很平等,心很无惧,不执着,这个就是一心不乱,比例来讲,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心很清净,没有我,无我就是清净,所有的意识清净都是相对的,无我才是清净,如果你了解了无我,就是一心,没有我,但是有个阿弥陀佛,才叫一心,知道吗,如果你没有阿弥陀佛,你那个无我变成另外一个体了,应该一个阿弥陀佛里面产生一个无我,而不动你的念头,叫不乱,就是不再生起我分别,我执,这叫不乱,如果你一心,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其实就是一心,你整个生命是阿弥陀佛就是一心。你口称阿弥陀佛,到任何地方,口称有两种,一种是无分别,第二种没有执着,就是对外不分别,对内不执着。什么叫禅定啊,就是外不动相,内不动心,外不动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叫禅定,就是里面不动心,不动心就不执着,外面不动相就不分别,而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叫做不乱,一心就是阿弥陀佛,外不动相,不分别,内不执着,念这个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不乱。而你念阿弥陀佛,对外面起对立心,分别心,对内,你执着心,取舍心,你有取有舍,有取有舍,非如来见,在经典上讲取和舍不是如来见,不是如来的知见。无取无舍就是印如来心。那么说你念阿弥陀佛,无取无舍,先有闻阿弥陀佛的前提,你的生命是阿弥陀佛,你的法界,你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到任何一个地方,寿命无量,是建立我们的善根,我们的善根从哪里来呢,就是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的生命,那么说,从生命这个角度去悟,明了就是性体。我们的念头生起的时候,一个生我执一个生法执,在法执上面没有分别,在我执上面不生执着,因为我们人只有这两方面执着,法上是分别心,“我”就是执着,如果你要是认识到,你的善根里面发起的一切善法,你的光明无量,光明无量外面就不生分别,只要你意会到,到任何地方去,你心里意会到,叫“内持”,你心里感受到了,感受到你的生命和你的法界。就像那个居士常常随喜功德,其实不要常常挂在口上说,随喜功德是心里面感受,常常说就不好,就变成故意了,就像对人家礼拜一样,礼拜多了,人家会怎么想,你常常对我礼拜,见我就拜,见我就拜,礼拜多了会怎么想,礼拜多就讨厌了,是不是!那么说礼拜多就不为礼了,礼一拜,和一下掌就可以了!
我们用心感受很重要,感受到这个法界到任何一个地方就是无量光的时候,你心里面慢慢去接受它,承受它,感受它,用心来感受它,所以首先我们心要静下来,然后呢,嘴巴上呼叫的阿弥陀佛,和你心里面是表里如一,但是呢,也不一定要呼叫,你不叫出来也可以,心里感受到,这叫想忆。慧远大师就是不是口里念阿弥陀佛,他是观想依正庄严,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他是观察的,到了善导大师,才是持名。那么说你能观察到,然后持名,就是信受持名,就像一个人念儿子一样,他默默无言不做声,心里想着儿子,有的人嘴巴拼命的念儿子儿子。然后有人问他,你怎么不讲话,难道儿子离开了你,你就不想念吗,他说我在想啊,你怎么知道我不想,所以有的人心里在想,有的人表面在想,我们中国人呢,就顾面子,这个嘴巴不念出来,好像生怕别人说不念佛,如果你心里在念阿弥陀佛,表面不念,就怕人家说你,是不是没有念佛啊,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晓得念佛了,这面子放不下来,总认为你不念了,别人会说你,说你不念佛。
还有这个分别心,你内心里面对着外面,到任何地方去,你的生命和所有众生的生命是一,不是二,你就不会执着某一个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啊,没有和尚第一,你们居士第二,没有这样说法,因为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在大乘教法来讲是一样的,我们的智慧有大小,但是我们信的体上是没有大和小的,所以净土,大乘的教法是国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放在第一位,在家人放在第一位,国王可以统理大众,统理一方人,出家人是弘法利生的人,但是国王、大臣、比丘、比丘尼所信的佛,这个佛绝对是一模一样,所以所悟到的法性是一模一样,就是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区别,只是你在家里面,要付出更多,我们出家人更清净,所以为了护持佛法说出家第一,实际上在理上讲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大乘的教法是没有界限的,只有小乘的才有出家第一,大乘佛法没有哪一道的众生才是最究竟的,所以呢,你看到所有众生的生命皆是阿弥陀佛,对外,对别人不生男女之分别,内,不生我执与理执。就是我们是共一体,我对外面没有生出男女分别,不是说哪一个人,因为你的善根和佛陀的善根是一体的,你的善根和他的善根是每个人的因缘,你是出家,你是在家,你是男者,你是女者,没有说女人不能成佛,男人能成佛,没有这样的说法,没有说选择某一个人,男像得度男像得度,女像得度就女像得度,出家得度就出家得度,在家得度就在家得度,国王得度,童男童女得度,没有选择只有出家的得度,在家不能,没有这样的说法,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是每个众生得度的,只是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因缘是随于机,知道吗。生命不是随机的,你的生命不是某一个人,就是佛,但是每个人的执着不一样,对于我执与法执显现出来的机不一样,所以有男有女,有出家,有在家,所以每个人的形状不一样,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和阿弥陀佛在你心中显现出来你的境界,阿弥陀佛来讲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那么从生命来讲,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首先要闻到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你一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善根,然后呢,不乱就是外,对外来说,就是你…
《《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