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八

  二零一二年五月佛七開示《佛說阿彌陀經》2012.6.23-1

  常福法師于無量壽殿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首座和尚,感謝諸位法師,諸位菩薩慈悲!

  後面講到一心不亂,我想一心不亂很多人的講法都是不一樣,有的人講一心不亂就是不停的念阿彌陀佛,可以達到我們的意識産生一種禅定的狀態,就像《楞嚴經》裏面講的“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說念阿彌陀佛,前念跟後念不斷的相續,持下去就可以達到一種禅定的功夫,但是《楞嚴經》主要講的是定,楞嚴大定,它主要體現的是定。“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管現在也好,將來也好,《觀經》裏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只要念阿彌陀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現在很都地方閉關提倡一心念佛,提倡念佛叁昧啊,觀像叁昧啊。《觀經》裏觀佛叁昧,還有一個五百個宮女得到念佛叁昧,而五百個宮女達到念佛叁昧,是因爲聽釋迦摩尼佛講法,講十六觀,忽然大悟,諸佛菩薩就在空中顯現出來,立即獲得諸佛現前叁昧,就在聽法的過程中,諸佛就在天上顯現出來了,她就悟到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想佛時即佛時,因爲有釋迦摩尼佛的加持啊,可以現生中能見阿彌陀佛,那五百個宮女她們是平凡的人,居然能得諸佛現前叁昧,而釋迦佛授記這些人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世中見到阿彌陀佛,這是事上,所講的法爲理,所現的爲事,理事是圓融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神力加持,可以讓諸佛在空中顯現出來,正法時代,五百個宮女親聽佛音。佛陀示現爲事,所講的《觀經》爲理,主要的通達是理上的通達,事上的顯現,令她們達到一心不亂,就叫念佛叁昧。那麼佛陀不在世,在末法時代,像我們這些人,又不能聽聞佛音,看一個經典,或是聞某個法師講法,如果你理上通達了,也和念佛叁昧有一些相似。什麼叫諸佛現前叁昧,我過去講過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就是諸佛法身之德,也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說阿彌陀佛光明無量,與十方世界叁十六億光化叁十六億佛,到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化種種佛,成等正覺,那麼這個佛在《涅槃經》裏講十方常住佛,十方常住法,十方常住僧,這個佛法僧常常住在這個人間,住在十方,常住,他不會離開衆生的。那麼《觀無量壽經》裏面見到的十方諸佛,如果是理上通達,相似見佛,就是沒有見到十方諸佛,但是你感覺到了,就是你聽聞的時候,我跟佛心相應了。我打個比例來講吧,文殊菩薩其實和舍利弗兩個人,因爲舍利弗有肉身故,有此世界的念頭故,但是呢,舍利弗的智慧就是文殊菩薩,但是你要聞到般若智慧,通達大乘的話,你完全可以脫殼,脫出這個肉身,而直接接關鍵智慧,而這個智慧就是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不離開舍利弗,舍利弗是不可能離開文殊的,如果你懂得這個理,即使見不到文殊菩薩,你也見到文殊菩薩,所以《金剛經》裏講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不可以用形象見如來,這叫理上的通達。事上通達,能見到諸佛在十方世界所做之事,那是佛陀的神力或者你的業力所感召的,如果你沒有這個業力,或者佛陀不在世的時候,理上的通達和事上是一樣的,你不一定要說見到阿彌陀佛才叫見佛,不一定見到這個叁十二相叫見佛,因爲真正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不是我們肉眼能見的到的,但是我們理上完全可以通達,事上做不到,理上完全可以知道,但是理上知道比你事上知道更珍貴,爲什麼,因爲事上是一種境界,理上才是真實,所以《觀經》裏後面講,觀是經者,即是念無量壽佛,就是觀無量壽經爲前提,如果觀無量壽經,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就告訴我們不是與這個理相應者,那你念的無量壽佛就不是無量壽佛了,是不是這個意思,那麼就是說要與這個體相應。

  那麼說,如果理上通達也是見十方諸佛,如果我們聽到了這個意思,理上通達了,你也可以達到像宮女一樣,因爲那個時候有釋迦牟尼佛,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啊,當然沒有事上的顯現,境界的顯現了,但是理上通,不需要境界的,那不需要境界,我們的心態當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按照我平時講,如果你念阿彌陀佛,我們常常心很清淨,心很平等,心很無懼,不執著,這個就是一心不亂,比例來講,你到任何一個地方,心很清淨,沒有我,無我就是清淨,所有的意識清淨都是相對的,無我才是清淨,如果你了解了無我,就是一心,沒有我,但是有個阿彌陀佛,才叫一心,知道嗎,如果你沒有阿彌陀佛,你那個無我變成另外一個體了,應該一個阿彌陀佛裏面産生一個無我,而不動你的念頭,叫不亂,就是不再生起我分別,我執,這叫不亂,如果你一心,就是一個阿彌陀佛,其實就是一心,你整個生命是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你口稱阿彌陀佛,到任何地方,口稱有兩種,一種是無分別,第二種沒有執著,就是對外不分別,對內不執著。什麼叫禅定啊,就是外不動相,內不動心,外不動相爲禅,內不動心爲定,叫禅定,就是裏面不動心,不動心就不執著,外面不動相就不分別,而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做不亂,一心就是阿彌陀佛,外不動相,不分別,內不執著,念這個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心不亂。而你念阿彌陀佛,對外面起對立心,分別心,對內,你執著心,取舍心,你有取有舍,有取有舍,非如來見,在經典上講取和舍不是如來見,不是如來的知見。無取無舍就是印如來心。那麼說你念阿彌陀佛,無取無舍,先有聞阿彌陀佛的前提,你的生命是阿彌陀佛,你的法界,你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到任何一個地方,壽命無量,是建立我們的善根,我們的善根從哪裏來呢,就是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生命,那麼說,從生命這個角度去悟,明了就是性體。我們的念頭生起的時候,一個生我執一個生法執,在法執上面沒有分別,在我執上面不生執著,因爲我們人只有這兩方面執著,法上是分別心,“我”就是執著,如果你要是認識到,你的善根裏面發起的一切善法,你的光明無量,光明無量外面就不生分別,只要你意會到,到任何地方去,你心裏意會到,叫“內持”,你心裏感受到了,感受到你的生命和你的法界。就像那個居士常常隨喜功德,其實不要常常挂在口上說,隨喜功德是心裏面感受,常常說就不好,就變成故意了,就像對人家禮拜一樣,禮拜多了,人家會怎麼想,你常常對我禮拜,見我就拜,見我就拜,禮拜多了會怎麼想,禮拜多就討厭了,是不是!那麼說禮拜多就不爲禮了,禮一拜,和一下掌就可以了!

  我們用心感受很重要,感受到這個法界到任何一個地方就是無量光的時候,你心裏面慢慢去接受它,承受它,感受它,用心來感受它,所以首先我們心要靜下來,然後呢,嘴巴上呼叫的阿彌陀佛,和你心裏面是表裏如一,但是呢,也不一定要呼叫,你不叫出來也可以,心裏感受到,這叫想憶。慧遠大師就是不是口裏念阿彌陀佛,他是觀想依正莊嚴,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他是觀察的,到了善導大師,才是持名。那麼說你能觀察到,然後持名,就是信受持名,就像一個人念兒子一樣,他默默無言不做聲,心裏想著兒子,有的人嘴巴拼命的念兒子兒子。然後有人問他,你怎麼不講話,難道兒子離開了你,你就不想念嗎,他說我在想啊,你怎麼知道我不想,所以有的人心裏在想,有的人表面在想,我們中國人呢,就顧面子,這個嘴巴不念出來,好像生怕別人說不念佛,如果你心裏在念阿彌陀佛,表面不念,就怕人家說你,是不是沒有念佛啊,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曉得念佛了,這面子放不下來,總認爲你不念了,別人會說你,說你不念佛。

  還有這個分別心,你內心裏面對著外面,到任何地方去,你的生命和所有衆生的生命是一,不是二,你就不會執著某一個人了,爲什麼呢,因爲淨土法門啊,沒有和尚第一,你們居士第二,沒有這樣說法,因爲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在大乘教法來講是一樣的,我們的智慧有大小,但是我們信的體上是沒有大和小的,所以淨土,大乘的教法是國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放在第一位,在家人放在第一位,國王可以統理大衆,統理一方人,出家人是弘法利生的人,但是國王、大臣、比丘、比丘尼所信的佛,這個佛絕對是一模一樣,所以所悟到的法性是一模一樣,就是你的生命和我的生命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區別,只是你在家裏面,要付出更多,我們出家人更清淨,所以爲了護持佛法說出家第一,實際上在理上講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大乘的教法是沒有界限的,只有小乘的才有出家第一,大乘佛法沒有哪一道的衆生才是最究竟的,所以呢,你看到所有衆生的生命皆是阿彌陀佛,對外,對別人不生男女之分別,內,不生我執與理執。就是我們是共一體,我對外面沒有生出男女分別,不是說哪一個人,因爲你的善根和佛陀的善根是一體的,你的善根和他的善根是每個人的因緣,你是出家,你是在家,你是男者,你是女者,沒有說女人不能成佛,男人能成佛,沒有這樣的說法,沒有說選擇某一個人,男像得度男像得度,女像得度就女像得度,出家得度就出家得度,在家得度就在家得度,國王得度,童男童女得度,沒有選擇只有出家的得度,在家不能,沒有這樣的說法,觀音菩薩叁十二應化身,是每個衆生得度的,只是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因緣是隨于機,知道嗎。生命不是隨機的,你的生命不是某一個人,就是佛,但是每個人的執著不一樣,對于我執與法執顯現出來的機不一樣,所以有男有女,有出家,有在家,所以每個人的形狀不一樣,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阿彌陀佛在你心中顯現出來你的境界,阿彌陀佛來講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那麼從生命來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首先要聞到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你一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善根,然後呢,不亂就是外,對外來說,就是你…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