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念阿彌陀佛就是你的菩提心,就是你成佛的機緣,所以念佛而成佛,這句話要記住!
我們在此世界要得到根本就是這尊佛號,這尊佛號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根本,它含攝了十方諸佛,也是我們的究竟善根,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它有另外一個意思啊,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我們今天在聞法的時候,聞說阿彌陀佛,就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人,他能聞到阿彌陀佛。聞到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就是聞善根。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即聞善根,就聞到你根本的善根,就是佛性,而此佛性,十方諸佛,十方菩薩,十方解脫者,乃至于人道,天道,乃至于地獄餓鬼畜生,一切佛性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都在這善根之處。所以呢,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尊佛號,是我善根,我善根持有人道,我善根持有天道,我善根持有解脫者,我善根中持有諸佛菩薩,聞此善根就圓滿了,原來我持人道也在我佛性之中,在我善根之中,而這個善根如何表達,此善根如何表達?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用了這個大方便,如何表達我們的善根呢,實在是言辭道斷而無法可說,所以呢,長歎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是表達你的心意,你心中無法言辭的這種善根,用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徹底究竟,意會到了,沒辦法說出來,說衆生,說佛,說菩薩,說了一大落,一下子就忘記了,你跟衆生講說人,忘記了天,說天忘記了解脫者,說解脫者忘記了菩薩,說菩薩又忘記了佛,說佛又忘記了衆生,我們總是執著一方,失去一方,我們沒有這麼好的記性,我們記不住這麼多東西,但是我心裏知道。諸佛、菩薩、解脫者、人天道,都在這一善根裏攝取,現在我心裏面知道了,沒辦法說出來,說多了,人家也聽不懂,攪來攪去的可能又搞錯了,所以呢,我們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心開意解,心裏明了,內心中對這個善根完全融合,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你這一聲阿彌陀佛表裏表外,裏外一致,這叫“聞說阿彌陀佛”。你要知道“聞”不是“聽”,聽是六個字,聞是跟你善根相應的那一刹那,此一聲阿彌陀佛即是你善根,此人道,此解脫者,諸佛,菩薩,這一念“聞”,完全跟你心相應。所以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用善根念,用心來念,用無我來念,用解脫來念,用菩薩道來念,用諸佛來念,就以諸佛的心來念,以菩薩心來念,利益衆生的菩薩心來念,以解脫者的身份來念,以人天道心來念。以你現前這一念善根來念,你這念一聲阿彌陀佛是不是一念善根,以此善根來念,這一念善根也是相,都從善根裏出來,所以“原來彌陀念彌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呢,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叫聞說阿彌陀佛,不然的話,用聽隔著千裏,太遠了,用耳朵聽南無阿彌陀佛,誹謗人道,誹謗天道,誹謗解脫者,誹謗菩薩,誹謗諸佛,你把你所有的善根都給誹謗一頓,然後念阿彌陀佛,那你就完蛋了,爲什麼呢,此表裏不能如一,第二你是是非之相,第叁與實相般若不相應,不是至頓至圓的教法。從哪方面想,你都是不通的,因爲沒有聞,只是聽而已,所以聞者,什麼叫心聞啊,心聞跟心相應,跟實相相應,叫聞,知道吧。那麼你用這樣的心來念阿彌陀佛,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一念,這叫執持名號,聞說阿彌陀佛爲信,執持名號爲願,什麼叫執持,大家知道嗎,“執”就是對名號的一種執著,執而不舍,執而不疑,就是不再懷疑它,持就是不舍去的意思,那麼說手捏著緊緊的不放,這叫持,也叫願,執持兩個字就是非常有力,這叫願,執持名號爲願,信願。這樣執著然後不放棄,這叫一心不亂,你緊緊抓住它不放,一日到七日,有人一日就可以得道,有人七日就可以得道,有人一生,到臨命終時那一刹那就得道了。這叫信願行,你看聞說阿彌陀佛叫信根,執持名號爲願根,一日至七日爲行根,就是說你一日至七日就是執持,一日至七日前面一定有執持名號,執持到七日,聞到阿彌陀佛,然後執持而不舍,然後這樣一日至七日執持著。你看我把這個東西抓在手上,叫執持,然後一直抓著不放,七天,這叫做一日至七日,不是說我執持了以後把它放下來,然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哪有這樣的,現在把它分開了,看到了沒有。聞是聞這個東西,然後執持還是這個東西!然後七天還是這個東西,怎麼可能信了以後把它放下,然後發個願,願了以後又把它放下來,又來稱名,這不是執持,你把執持的東西都已經放掉了,怎麼行呢?執持,不持不足以信,不念不足以持,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名號是來自執持,執持是來自于信,所以,念名號跟執持跟信,它是一體,不是分開來,現在把它分開了,說信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好,這個放下來,然後我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遠離此世界,好再放下來,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把信願行分開來了,看到沒有,完全是分開來的,信願行本來是一體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講經的人把它分開來了,那麼這就危險了。執持名號,它前面還有“或信受,或稱名”,信受爲信,稱名爲願,就是說執持這個名號,執持爲願,叫信願往生,願是在執持上面,“行”自得,你就知道,信願裏面一定有“行”,沒有行,不足以信願。你看你抓住這個佛號不放下來了,這叫執持,難道他阿彌陀佛不在念嗎,所以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行就是願,而執持名號就代表行,你爲什麼抓著他不放呢,那孩子抓著媽媽手,我問你,他爲什麼要抓媽媽的手,因爲他信自己的媽媽,爲什麼抓著她,因爲怕丟失,爲什麼老是抓著她,因爲這樣的行爲最安全。那麼,一手抓著媽媽的手,這裏面有信、有願、有行。你不放棄她叫行,抓著她叫願,你相信她叫信,信願行就是你一個手抓著媽媽而已,所以信願行是一體,你不可以分開來,說另外有一個什麼東西抓,就是抓著媽媽的手就可以了,叫做執持名號,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什麼是執持,那麼說你用這種心,這一生,用信願行來念阿彌陀佛,用自己的信願這種力量來念阿彌陀佛,用心的話很快就能達到。爲什麼呢,原來你念這聲阿彌陀佛是從善根裏出來,不是從肉體裏出來,也不是從妄想裏出來,是從我善根裏出來,妄想只是個用而已,就是我的意識只是功用而已,它利用我這個肉體,用我的思維,用我的業力,能把我的善根爆發出來,我能念的是叫相,我所念的是根,根相一體,互互相念,就像這個櫃子,櫃子念木頭,木頭念櫃子,互相念,心心相惜,就是我們這個善根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根,善根就是阿彌陀佛,我這個能念的是善相,所念的是善根,善根跟善相難道分開來了嗎?沒有分開,是永遠分不開的,善根裏面,諸佛菩薩都在裏面,都是一相,就是一個相,就是阿彌陀佛,分別開來就是十個法界了,十個法界是衆生的妄想,佛有佛的妄想,菩薩有菩薩的妄想,衆生有衆生的妄想,佛的妄想就是願力,要度衆生,但是他的妄想是清靜的,是解脫的,他是沒有分別的,他是沒有執著的,他的妄想是千百億化身,我們的妄想是前念後挂,過去的事情還在想,未來的事情在憂患,過去的事情在牽挂,我們怕明天會怎麼樣呢,過去的事情,那個人那麼好,怎麼還不過來啊,明天又不知道會怎樣,恐懼,我們人是這樣的。佛陀不是這樣的,佛陀在每個念頭裏面都是非常的自在,自在、願力、大悲,都在裏面。但是每個佛,每個菩薩都不一樣,衆生的業力也不一樣,善根執著也不一樣,總的來說都是每個人的願力或者每個人的執著,業力所感召的十法界。但是這十法界離不開一法界,就像阿彌陀佛九品蓮花一樣,哪有九品蓮花呢,因爲衆生心有九品嘛,所以就九品,佛哪有九品,佛陀就是一品。你看九品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是九品,你看五個手指難道有五只手嗎,五個手指你是老大老二老叁老四老五,對于佛陀來說就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對你講這是老大,一品二品叁品,那都是佛陀的手而已,你喜歡小的就小的,喜歡大的就大的。對佛陀來講都是我的手,所以佛陀無大亦無小,沒有什麼大小之別,所以九品就是一品,一品就是九品,九法界你悟到一品那就恭喜你了,十法界的善根你悟到一種善根那就恭喜你了,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十法界就是此一善根,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十法界彙此一念善根,那麼這一聲阿彌陀佛念下去你就徹底踏實了。
所以這樣的念阿彌陀佛,這叫做執持名號,我們的祖師們說或信受,或稱名,這個比較究竟,前面應該加個信受,信受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先有信受,後有稱名,信受和稱名它是不能分開的,就光稱名而不信受,絕對是錯誤的,因爲沒有信啊,叫信受稱名,信受是了解了,你看在一本《阿彌陀佛攝受經》裏面講,聞到阿彌陀佛,思維名號功德,或一、或二、或叁、或四五六七日,那麼他是思維名號功德,這叫做信受,思維名號的功德就是不斷的思維,不斷的思維,你就會跟阿彌陀佛相應,智慧的人只要一日就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稍微蠢一點的人呢,可以七日一心不亂。如果你七天,坐在我邊上,不斷的聞七天,但是你要有師父給你講七天,太愚蠢了,我慢慢給你講,講七天,盲聾喑啞就沒辦法了,這個地方我看大家都是很有智慧的。一個居士講了,發現我們無量壽寺的居士還蠻不錯的,不炸鞭炮,不燒香,不燒紙,念阿彌陀佛了,那你看那個小廟裏炸鞭炮又燒紙,又燒香,大把大把的香,你看廣東的香,燒的越多越好。九華山燒紙燒到什麼程度,拖了叁卡車的紙啊,然後一個銅香爐給燒裂開來了,這個太厲害了,燒了幾十萬,哎呦,這個紙就白白的浪費了,這個錢浪費了,還以爲有福報,這個怪不了,他迷惑嘛。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沒有看到燒紙的,沒看到炸鞭炮噼裏啪啦的響,我們寺廟很清靜的,也沒看到大把大把的香在燒,都曉得燒一兩支就足矣。在這裏聽法的,有的都聽了十多年了,因爲我講了十多年了,十年啊,人生有幾個十年,聽了十年,不知道開智慧了沒有…
《《佛說阿彌陀經》開示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