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心淨國土淨 心安衆生安 心平天下平▪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說明佛跟衆生本來平等。爲什麼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就是你無端,無緣無故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叁途。怎麼變的?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能將一切分別執著放下,不再分別、不再執著,就成菩薩,超越六道輪回;若不再起心動念,那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只要念頭一轉,凡夫成佛只在一念之間,一念真轉得過來就成佛了。釋迦牟尼成佛了,身體還在世間,不礙事;用這個身體度衆生,幫助別人覺悟,再利用這個身體斷自己殘余的習氣,這是對自己的提升。最重要就是幫助一切衆生,自利利他,自度而後才能度人。

  

   佛把宇宙人生真相講得這麼簡單、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可是有人聽到,雖是覺悟,他的覺悟就像閃電一樣,光一閃,之後又迷了。爲什麼會有這個情形?煩惱習氣太重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習氣,哪有那麼快一下就明白了!一下明白的人是有,不多。像祖師大德,真的,他們一下就明白了;慧可幾句話他就明白了。他這一明白的現象是什麼?真正放下了。我們今天聽經,明不明白?明白了。依舊沒有放下,那個明白是假的,不是真明白;真明白,真的就放下了。什麼時候才真明白?長時熏修,就是在惠能大師的會下,我們都看到,真正明白過來的有四十叁位。四十叁人中有的人是很快,幾個月,二、叁年就開悟了;有的二、叁十年。跟著能大師,天天聽他講經說法,依照他的指導去修行,二、叁十年才覺悟,不錯了!二、叁十年他就成佛了,所以很值得我們尊敬。

  

  到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講得再清楚、再明白,能不能開悟?這話不是我說的,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講的。黃老居士跟虛雲老和尚參過禅。他學密,密宗的老師是貢噶上師,這都是很有聲望的、很有成就的。早年我回國就是去看他,我們在美國結的緣,但是在美國沒有見過面。我知道他的訊息,就到北京去探望他。他告訴我,現在這個時代,禅沒有了,密也沒有了。參禅不會開悟,大概現在這個時代,得禅定的都沒有了;學密也不能成就。他跟我說,最近六十年當中,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說,往後恐怕沒有了,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帶業往生。所以他自己這一生雖然學禅、學密,花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精神,最後還是念佛求往生的。他在生病的時候,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勇猛精進,他是念佛往生的。

  

   他的老師是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就是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編成的。我在海外弘揚這個本子,他在國內弘揚這個本子。在那個時代弘揚這個本子只有我們兩個人,所以我們見面非常親切。《無量壽經》的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總綱領,就好像文章的題目一樣,很重要。經題裏包含著「清淨,平等,覺」,與國家宗教局提出的論題相應,「心淨,心安,心平」。「平」是平等,「淨」是清淨;覺了就「安」了,迷了心就不安。你看看,這個論題就是《無量壽經》修行最高的指導綱要。清淨、平等、覺,就是心淨、心安、心平。希望真正得到「心淨、心安、心平」,必須要學習《大乘無量壽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最近學習的「淨行品」,文殊菩薩告訴我們一個總綱領,「善用其心(清淨平等覺),則能成就一切勝妙功德」,怎樣善用其心?經文略舉一百四十一願。從這些例子裏,舉一反叁,聞一知十,你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樣用心。一百四十一是表法,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一百就是十信位。十信是學習的基礎,每一位都圓攝一切位,十乘十是一百;這是詳說。四十一則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此是略說。經文對于基礎教學說得很清楚,說了一百首,最難的就是基礎教育。

  

   我們今天學佛遭遇到的嚴重困難,念佛念這麼多年,連個消息都沒有。誰敢說自己有把握往生?沒有把握,原因在哪裏?是我們忽略了基礎的教育,基礎的教學。佛是非常慈悲,講得很周到,我們也真的明白了,掌握到了。淨宗同學修行五個科目,第一「淨業叁福」,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找到了。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如果這一條不能落實,則連根都沒有了。這一條是根本,是世間法,不是佛法。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接受叁皈才是佛弟子。所以第一條是世間善人,就是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世間善都沒有,怎麼能學佛?佛是大善,佛的善是建立在世間善的基礎上。

  

   在戒律裏,《佛藏經》說得很好,「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小乘是什麼?小乘是人天善,學佛必須從人天善上紮根。我們連人天善都沒做到。最近也常有同學來看我,從內地來的,告訴我現在在國內學習《弟子規》的風氣很盛。有些年輕的同學們,還有不少是從事于教育工作的,做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原本都以爲自己很孝順,做得都不錯,結果學了《弟子規》之後才感到很慚愧,孝悌實在沒有做到,與《弟子規》上的標准偏差得太遠!這是弟子規的教學,已經産生效果了,很難得。

  

   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了,而以儒、道代替小乘。所以從前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同學沒有不念儒書的;換句話說,沒有不學《弟子規》的。雖然不叫《弟子規》,但是跟《弟子規》總是一類的課目。諸位在陳弘謀的《五種遺規》裏,《養正遺規》、《訓俗遺規》、《教女儀規》,你就能看到。我們現在將它重新製版,分爲五冊。第一、二冊已經出版,《養正》、《訓俗》與《弟子規》是同屬一類的書。我們過去學習也不是用《弟子規》,而是用《養正》和《禮記》裏的《曲禮》、《內則》。《禮記》也有十幾篇,每一篇都好,學這些規矩教訓,奠定修養的基礎,才曉得怎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我現在將這兩句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這兩句就沒有做到。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我們也詳細講過,留有錄相帶,現在做成光盤。有些同學們很發心,依照講演把它整理成文字。因爲它是學佛的基礎,非常重要。這篇文字我自己看過,並加以iu修正。現在這本書也在大量流通,以此奠定學佛的基礎。如不能把《弟子規》與《十善業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則叁皈五戒就做不到。叁皈就是覺、正、淨,就是此地講的「心淨、心安、心平」。你看惠能大師在《壇經》裏與大衆開示,他不說皈依佛,而說「皈依覺」,「覺而不迷」是皈依佛;覺則心安。「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心平。「淨而不染」是皈依僧,心得清淨。這叁句即是叁寶!能大師說得好。我們今天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很多人聽不懂,反而産生誤會,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經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其實佛說叁皈不是這個意思;佛教我們應當皈依自性叁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清淨」,是這個意思,不能錯會了!

  

   這叁句應如何學習?第一要覺悟,覺什麼?聖人教人皆是首先將學習的總綱領傳授與人。《叁字經》開端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覺。教你要肯定所有一切人的本性本善。佛教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與「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意思。你要肯定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必能作佛!他本來就是佛。所以人本來就善,爲什麼變成不善?學壞了。人人都有佛性,你爲什麼變成衆生?學錯了。由此可知,「教由興起」,教育多麼重要!

  

   所以宗門教學確實相當高明,開端就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有佛性。首先要肯定一切萬法從自性生,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宇宙、萬物、衆生從哪裏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肯定一切法從自性生。自性、自心是真佛!所以真佛是自己的自性,成佛沒有別的,恢複自性而已。絕對不是說自性之外還有個佛給你成。所以衆生覺了就稱爲「佛」,迷了就稱爲「衆生」;凡聖的差別就是「覺、迷」。

  

   現在我們迷了,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已經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壞習氣。首先你要覺悟,覺悟才會産生信心;我能成就,有信心;「信爲道元功德母」。你若沒有信心,什麼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切事,成就大小總是決定在信心。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然生起信心,我們相信所有一切不善,自性裏本來沒有,這是馬鳴菩薩《起信論》裏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煩惱習氣都是「不覺」變現出來的,本來沒有。你說殺生、偷盜,自性裏也沒有。爲什麼現在會有這些習氣、這種行爲?這都是染上妄想、分別、執著的現象,這不是自性本有的。

  

   現在我們應從哪裏開始修正過失?從十善業道。我的老師教我放下,放下殺生。不但不殺生,凡是害人的念頭都屬于殺生。殺生的範圍很大,你想害別人,對他的生命安全有威脅的念頭,都是屬于殺心;對他財物有損害的念頭是盜心。所以菩薩戒和比丘戒不一樣,比丘戒的結罪,是論事不論心;菩薩戒則是論心不論事。你才起心動念,就已經犯戒了。你恨某個人,想害某個人,你就犯了殺戒。你雖然沒有殺他,你的念頭錯了,這個念頭就是殺心,已經犯了殺戒。你沒有偷他、盜他的,想占他一點小便宜,你就犯了盜戒。盜心不除,你的心不善。所以菩薩戒是從起心動念結罪。

  

   所有一切不善太多太多了,歸納起來總不外這十大類。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愚癡,放下舍盡。也就是落實十善業道。落實十善業道的心就清淨了,心清淨就生智慧。《金…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心淨國土淨 心安衆生安 心平天下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