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心淨國土淨 心安衆生安 心平天下平▪P3

  ..續本文上一頁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爲什麼現在沒有智慧?心不清淨。心就像水一樣,水清淨的時候沒有波浪,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景色照得清清楚楚。惡是心水起了大風大浪。有一惡念就起波浪,何況十惡並作!那真是大風大浪。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要想心清淨,一定要落實十善業。

  

   現在我們知道要修十善,可是事上總是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是從小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所以真正講「修行」,「行」是我們的行爲,「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錯誤行爲太多,總的來講不外乎叁大類:念頭,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爲;言語,口業的行爲;身體的造作是身業的行爲。所有的行爲用身、語、意這叁大類,就全都包括盡了。十善業就是從這叁大類再稍細分。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屬于身之造作;口業,妄語、兩舌、绮語、惡口,屬于口之造作;意業,貪、瞋、癡,屬于意念之造作。自性裏本來沒有造作。沒有的能不能斷得掉?當然能。自性裏有的,一定可以恢複。諸佛菩薩恢複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恢複,從這裏建立堅定的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自性本有的智慧就生起來了。

  

   智能生起,才能進一步把一些錯誤的觀念舍掉,這就是六祖講的「八邪」,邪是不正。邪見,錯誤的見解;邪思,錯誤的思想,你想錯了、你看錯了;邪語,你說錯了;邪業,是你做錯了;邪命,是你現在的生活方式不正確。今天有個同修問我,北方也有個佛門弟子很不錯,他想建一所道場。但是建道場緣不成熟,他在外面借貸了很多錢建道場。這就是屬于邪命。他要靠負債、靠化緣、靠募捐來養活這個道場,多辛苦!他的心怎麼能安,怎麼能清淨?同時他加給別人的負擔,人家願意嗎?這種事不可以做,這是屬于邪命。命是養活這個身命,這些手段錯了。

  

   釋迦牟尼佛在世,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他的道場在哪裏?人在哪裏,道場就在哪裏。我們看到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多在樹下、河邊。地上一坐,學生們大衆圍坐團團,佛就爲大衆講經說法,解答疑難。所以,都是坐在地上,沒有講堂、也沒有桌椅。這個示現的意義,諸位一定要懂得。以後雖然也有國王大臣、長者園林別墅的供養,釋迦牟尼佛與他的學生有個地方居住。這是示現隨緣,有房舍就進入裏面教學;沒有,就在河邊樹下也行,裏外不礙事。可是我們要明白,一切供養只接受使用權;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可以有使用權,而不可有所有權。你只能邀請他在精舍講經說法,講完畢他就走了。不是說,這個精舍供養法師。法師出家了,送一個家給他,又把他枷回來了,這是錯誤的!哪有這個道理。

  

   佛一生沒有問人要過錢,沒有化過緣,這要知道。他老人家給我們做典型,給我們做模範,我們要學,學佛就要跟他學,不能跟別人學。這樣你的心才清淨,心才安、才平等。如果你要搞得一身債務,你這叁個都沒有了。你的心不清淨、不安、不平,你全錯了。近代的印光大師,你看他老人家,一再的教導我們建念佛堂;他沒有教我們建大道場,只建念佛堂。效法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有福報,所以他的念佛堂大,他有一百二十叁人,個個成就。印祖教導我們,現代人福薄,教我們建念佛堂,不要超過二十人,大家在一起共修,會有成就。不超過二十個人,我們現在這個講堂就夠用了。我們今天如果不講經、不流通佛法,真正修行,我們這叁層樓,二十個人夠用了;不過這個地方有麻煩,它是商業大樓,不准住人。所以必須要能住、能開夥,有個念佛堂,這就行。這是講到「邪命」,我們應知避免。

  

   下面說「邪方便」。佛家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但是最好的方法,若不是用在正法上,那就變成邪方便了。這一類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沒有智慧去辨別,自然很容易做錯事。第七個是「邪念」,第八個是「邪定」,總名「八邪」。

  

   十惡去掉心清淨,八邪去掉心就安了。再要把這些煩惱習氣也除掉,心就平了,「心平氣和」。煩惱習氣六祖大師說了十一個,第一,是不善的念頭,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不能有。其次,是邪迷的念頭,我們學佛的同學有,這是什麼?好奇,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哪個地方一說你就心動了,這叫邪迷心。爲什麼我們會有這些習氣?實在講,十惡沒有斷,八邪沒有去。十惡、八邪要是斷掉的話,這個習氣還有,但是它不起作用,爲什麼?念頭一起你就覺悟了,一覺這個念頭就沒有了,所以最難的是斷十惡!

  

   我們今天十惡斷不了,就是《弟子規》沒落實。所以找到根本,還是要認真從《弟子規》上下手,按部就班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才容易入門,人人都可能成就。如果不從這上下功夫,確實是難,真的是難。

  

   第叁、劫害心,就是有習慣性的傷害衆生的念頭。不要說害人,害衆生也是這種念頭。蚊子咬我一口,一巴掌打死了。害衆生,有意無意的對于一切衆生有傷害的習氣。第四、惡毒心,這都是不善的心、不善的習氣。五、嫉妒心,你說我們有沒有?看到別人有好事,心裏就有一些不舒服,有一點不平,這個要不得!若有這種念頭,心怎麼會平?應該要學佛菩薩,看到別人有好處,得利益,應當歡喜、應當贊歎,不應該有嫉妒。須知嫉妒最傷害自己身心。

  

   六道衆生,每個人過去生中造的業不一樣,所受的果報各不相同。有人富貴,有人貧賤,有人健康,有人多病,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業因不一樣。佛在經上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一切衆生的業力,特別講六道兩種業,一種叫引業,我們人道引業相同,引導你到人道受身,得人身,這個業力是相同的;但是另一種滿業,則各各不一樣。所以雖得人身,富貴貧賤、吉凶禍福不相同。滿業是怎麼成就的?過去生中叁業善惡所感。叁業善這一生享福,叁業不善,這一生受苦受難。所以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不會怨天尤人,爲什麼?原來都是自作自受,你怎麼能怪人?怪人就又加一重罪。我自己造的因,今世我自己受果報,與別人不相幹。

  

   伊斯蘭教講兩世因果,可是我讀《古蘭經》發現還是叁世因果。它有六個基本信條,其中有一條「信前定」,《古蘭經》說,「真主依前定創造萬物」。依前定造這個人讓他享福,造那個人讓他受苦。不是真主不公平,喜歡你、討厭他,不是的。真主是依前定。前定是什麼?跟叁世因果一樣,你前生造善因,今生享福;前生造不善,今世要受苦,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是前定的。所以從「依前定」說,還是叁世因果,而不是兩世因果,他「依前定」。聖人所以教人的,只是細心去觀察就能了解,佛法裏叁世因果講得很圓滿、很透徹。

  

   人、一切衆生幾乎沒有例外,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所希求的,財富、發財。你看每逢新年到處聽到「恭禧發財」,能發得了嗎?求健康長壽、求聰明智慧,能求得到嗎?不管哪個宗教,不管哪個族群,中國、外國,我接觸的人很多,問問他們,都求,沒有一個不希望獲得。這些在佛門裏講「有求必應」,不是求不到,真求得到。求得的,是你命裏本來沒有,現在得到了,那是你求得的;命裏本來有的,不算數。命裏頭沒有,你可以求得。這個求,也是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我的,有理論、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你要是違背道理、不能如法,你所求就得不到。

  

   要怎樣「求」?你看《了凡四訓》雲谷禅師教導袁了凡先生「求」的理論與方法,「求」的道理;你要是學會了,你這一生中肯定有求必應。《了凡四訓》書後還附有一篇「俞淨意公遇竈神記」,文字不太多,只有四、五頁。其實俞淨意所依據的理論與方法超過了凡先生;他的求願與所得的果報也超過了凡先生。只是了凡先生把他有求必應的事迹寫出來了,而俞淨意沒有寫出來,是由同鄉羅祯筆記的。這兩篇文字都非常好,如果我們認真去讀誦學習,明白義理,依教奉行,這一生中必定也是有求必應。

  

   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原則,我常常跟諸位報告,因爲大家要求,佛教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總的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做法就是布施。布施財,這是修因,你得的果報就是財富;布施法,這是修因,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我們學佛的人大概這叁樣都修,但是爲什麼沒有顯著的感應?我想,還是道理未能透徹明白,所以修的效果就削弱了。如果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所修的感應就特別明顯。不明理的時候,半信半疑:佛講的話是真的嗎?我的錢都布施掉了,明天我的生活怎麼辦?還是懷疑。諸位要曉得,懷疑佛菩薩的聖教,就是懷疑自己的性德,這個障礙很嚴重,把布施的福都折損了。這邊做功德,那邊懷疑;這邊修善,那邊折福;所以果報不能現前。要曉得這個道理。

  

   如果你真的相信,布施舍財,縱然明天沒有飯吃,還是深信、不疑,自然後福無窮。所以無論是什麼事都要覺、要明;不覺、不明,你的修積不容易感受果報。所以,不是沒有感應,而是「疑慮」把它抵消了。只要誠敬認真去做,決定沒有疑惑。對于諸佛菩薩、對于聖賢人的教誨肯定、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凡有好事,皆盡心盡力去做。還有些事,不要花錢的功德,行好事。譬如我們自己依照佛菩薩教誨,認真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做給別人看,這有大功德!人家看到你這個樣子,對你很羨慕,對你很贊歎,向你學習,這即是自行化他,不需要花錢的功德。自己要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衆看,這個功德最大,比布施錢財的功德還大。爲什麼?自己做到是爲內財…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心淨國土淨 心安衆生安 心平天下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