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 心安众生安 心平天下平▪P2

  ..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说明佛跟众生本来平等。为什么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你无端,无缘无故生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怎么变的?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能将一切分别执着放下,不再分别、不再执着,就成菩萨,超越六道轮回;若不再起心动念,那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只要念头一转,凡夫成佛只在一念之间,一念真转得过来就成佛了。释迦牟尼成佛了,身体还在世间,不碍事;用这个身体度众生,帮助别人觉悟,再利用这个身体断自己残余的习气,这是对自己的提升。最重要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自利利他,自度而后才能度人。

  

   佛把宇宙人生真相讲得这么简单、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可是有人听到,虽是觉悟,他的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光一闪,之后又迷了。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烦恼习气太重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累积的烦恼习气,哪有那么快一下就明白了!一下明白的人是有,不多。像祖师大德,真的,他们一下就明白了;慧可几句话他就明白了。他这一明白的现象是什么?真正放下了。我们今天听经,明不明白?明白了。依旧没有放下,那个明白是假的,不是真明白;真明白,真的就放下了。什么时候才真明白?长时熏修,就是在惠能大师的会下,我们都看到,真正明白过来的有四十三位。四十三人中有的人是很快,几个月,二、三年就开悟了;有的二、三十年。跟着能大师,天天听他讲经说法,依照他的指导去修行,二、三十年才觉悟,不错了!二、三十年他就成佛了,所以很值得我们尊敬。

  

  到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讲得再清楚、再明白,能不能开悟?这话不是我说的,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的。黄老居士跟虚云老和尚参过禅。他学密,密宗的老师是贡噶上师,这都是很有声望的、很有成就的。早年我回国就是去看他,我们在美国结的缘,但是在美国没有见过面。我知道他的讯息,就到北京去探望他。他告诉我,现在这个时代,禅没有了,密也没有了。参禅不会开悟,大概现在这个时代,得禅定的都没有了;学密也不能成就。他跟我说,最近六十年当中,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他说,往后恐怕没有了,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带业往生。所以他自己这一生虽然学禅、学密,花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神,最后还是念佛求往生的。他在生病的时候,一天念十四万声佛号,勇猛精进,他是念佛往生的。

  

   他的老师是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就是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时间编成的。我在海外弘扬这个本子,他在国内弘扬这个本子。在那个时代弘扬这个本子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我们见面非常亲切。《无量寿经》的经题;经题是全经的总纲领,就好像文章的题目一样,很重要。经题里包含着「清净,平等,觉」,与国家宗教局提出的论题相应,「心净,心安,心平」。「平」是平等,「净」是清净;觉了就「安」了,迷了心就不安。你看看,这个论题就是《无量寿经》修行最高的指导纲要。清净、平等、觉,就是心净、心安、心平。希望真正得到「心净、心安、心平」,必须要学习《大乘无量寿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最近学习的「净行品」,文殊菩萨告诉我们一个总纲领,「善用其心(清净平等觉),则能成就一切胜妙功德」,怎样善用其心?经文略举一百四十一愿。从这些例子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你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样用心。一百四十一是表法,清凉大师说得很清楚,一百就是十信位。十信是学习的基础,每一位都圆摄一切位,十乘十是一百;这是详说。四十一则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此是略说。经文对于基础教学说得很清楚,说了一百首,最难的就是基础教育。

  

   我们今天学佛遭遇到的严重困难,念佛念这么多年,连个消息都没有。谁敢说自己有把握往生?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是我们忽略了基础的教育,基础的教学。佛是非常慈悲,讲得很周到,我们也真的明白了,掌握到了。净宗同学修行五个科目,第一「净业三福」,是整个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找到了。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如果这一条不能落实,则连根都没有了。这一条是根本,是世间法,不是佛法。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接受三皈才是佛弟子。所以第一条是世间善人,就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世间善都没有,怎么能学佛?佛是大善,佛的善是建立在世间善的基础上。

  

   在戒律里,《佛藏经》说得很好,「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小乘是什么?小乘是人天善,学佛必须从人天善上扎根。我们连人天善都没做到。最近也常有同学来看我,从内地来的,告诉我现在在国内学习《弟子规》的风气很盛。有些年轻的同学们,还有不少是从事于教育工作的,做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原本都以为自己很孝顺,做得都不错,结果学了《弟子规》之后才感到很惭愧,孝悌实在没有做到,与《弟子规》上的标准偏差得太远!这是弟子规的教学,已经产生效果了,很难得。

  

   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了,而以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从前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的同学没有不念儒书的;换句话说,没有不学《弟子规》的。虽然不叫《弟子规》,但是跟《弟子规》总是一类的课目。诸位在陈弘谋的《五种遗规》里,《养正遗规》、《训俗遗规》、《教女仪规》,你就能看到。我们现在将它重新制版,分为五册。第一、二册已经出版,《养正》、《训俗》与《弟子规》是同属一类的书。我们过去学习也不是用《弟子规》,而是用《养正》和《礼记》里的《曲礼》、《内则》。《礼记》也有十几篇,每一篇都好,学这些规矩教训,奠定修养的基础,才晓得怎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我现在将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句就没有做到。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我们也详细讲过,留有录相带,现在做成光盘。有些同学们很发心,依照讲演把它整理成文字。因为它是学佛的基础,非常重要。这篇文字我自己看过,并加以iu修正。现在这本书也在大量流通,以此奠定学佛的基础。如不能把《弟子规》与《十善业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则三皈五戒就做不到。三皈就是觉、正、净,就是此地讲的「心净、心安、心平」。你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与大众开示,他不说皈依佛,而说「皈依觉」,「觉而不迷」是皈依佛;觉则心安。「正而不邪」是皈依法,心平。「净而不染」是皈依僧,心得清净。这三句即是三宝!能大师说得好。我们今天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很多人听不懂,反而产生误会,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经书,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其实佛说三皈不是这个意思;佛教我们应当皈依自性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清净」,是这个意思,不能错会了!

  

   这三句应如何学习?第一要觉悟,觉什么?圣人教人皆是首先将学习的总纲领传授与人。《三字经》开端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觉。教你要肯定所有一切人的本性本善。佛教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人之初,性本善」是一个意思。你要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必能作佛!他本来就是佛。所以人本来就善,为什么变成不善?学坏了。人人都有佛性,你为什么变成众生?学错了。由此可知,「教由兴起」,教育多么重要!

  

   所以宗门教学确实相当高明,开端就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有佛性。首先要肯定一切万法从自性生,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宇宙、万物、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肯定一切法从自性生。自性、自心是真佛!所以真佛是自己的自性,成佛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绝对不是说自性之外还有个佛给你成。所以众生觉了就称为「佛」,迷了就称为「众生」;凡圣的差别就是「觉、迷」。

  

   现在我们迷了,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已经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坏习气。首先你要觉悟,觉悟才会产生信心;我能成就,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若没有信心,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切事,成就大小总是决定在信心。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然生起信心,我们相信所有一切不善,自性里本来没有,这是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烦恼习气都是「不觉」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说杀生、偷盗,自性里也没有。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些习气、这种行为?这都是染上妄想、分别、执着的现象,这不是自性本有的。

  

   现在我们应从哪里开始修正过失?从十善业道。我的老师教我放下,放下杀生。不但不杀生,凡是害人的念头都属于杀生。杀生的范围很大,你想害别人,对他的生命安全有威胁的念头,都是属于杀心;对他财物有损害的念头是盗心。所以菩萨戒和比丘戒不一样,比丘戒的结罪,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则是论心不论事。你才起心动念,就已经犯戒了。你恨某个人,想害某个人,你就犯了杀戒。你虽然没有杀他,你的念头错了,这个念头就是杀心,已经犯了杀戒。你没有偷他、盗他的,想占他一点小便宜,你就犯了盗戒。盗心不除,你的心不善。所以菩萨戒是从起心动念结罪。

  

   所有一切不善太多太多了,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十大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放下舍尽。也就是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十善业道的心就清净了,心清净就生智慧。《金…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 心安众生安 心平天下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