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P3

  ..續本文上一頁用大錘子敲破牛的腦袋,用利刀將山羊和綿羊的胸膛剖開,把手伸進去,用尖利的指甲掐斷他們最寶貴的命根動脈,這叁頭動物經受了不可思議的痛苦。十方諸佛聽見牛的慘叫聲,于是宣告:「在某某地方,空有出家相的某某,教人殺害母親有情,那就是被殺的有情發出的哀鳴!」法幢傾頹,魔幢高豎,諸佛菩薩對此都感到極爲失望。

  這種人乃是佛教的敗家子!我們要謹慎防範,避免殺生,這很重要。我的依怙大寶上師看到能斷除殺生的人特別地感到喜悅。當我訪問康區的時候,成功地改變了索‧旃檀寺等寺院常年殺生的習慣,我想這也許是我此生在佛法上得到的最大成就吧!

  (二)不與取

  不與取的「事」爲屬于他人的財物。「意樂」叁支中,「想」爲不錯亂;「動機」爲想要不與而取;「煩惱」爲叁毒中任何一毒:以瞋發起的,如搶劫仇人的財物;以貪發起的,如見到別人的財物合自己的意,便將之竊走等;以癡發起的,如某些外道宗派聲稱「梵志窮時可行竊」,認爲偷別人的財物沒有錯。至于「加行」,不與取並不一定就是夜裏行竊,出家人一人取兩份襯錢、作官的征收不合理的罰款、作買賣的對顧客短斤缺兩等等都是不與取。寺院裏訂有各種懲罰辦法,如強製作大禮拜等,目的也在于防止這類過失發生。

  簡言之,我們最容易犯不與取的一種情形是:爲了得到某種別人不想給的財物,便想出各種欺詐的方法,迫使他人不得不拿出那件東西,從而占爲已有。又如,他人將價值一分銀子以上的物品或用品,委托我們保管或借給我們使用,時間久了,主人已忘記此事,自己卻唯恐主人記得,最後生起此物歸我所有之心,這也是偷盜。(帕繃喀大師指出,此事對沙彌而言,是「近他勝罪〕,對比丘而言,則爲「他勝罪」。)

  (叁)欲邪行

  欲邪行的「事」,對在家人而言,爲産門之外的「非道」;懷孕或持八關齋戒期間的「非時」;在上師或佛塔附近的「非處」;對像爲母親等的「不應行」。對出家人而言,任何形式的性行爲都是欲邪行。「想」必須是沒行錯認欲邪行的對象,但對出家人來說,不論錯還是不錯,均犯非梵行「他勝罪」。「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動機」爲想作邪行。「加行」爲二根和合等。「究竟」爲由此生起快感。

  (四)妄語

  妄語的「事」有八種:眼見或末見之事物;耳聞或末聞之事物;鼻、舌、身叁種識所了別、領受或未了別、未領受之事物;意識知道或未知之事物。說妄語的對象爲能言、解義的人。「意樂」叁支中,「想」的例子是,自己曾經見過的事物,想作改變而謊稱未見過;「動機」爲想要這麼說;「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加行」爲口說妄語,或是雖不說話、但用表情或姿勢來撒謊。「究竟」爲對方了解意思。

  (帕繃喀大師同時指出,如果企圖行凶的人來詢問被害者的所在,我們不可老實回答,而應該盡量引開他的話題,如說「今晚我要到某某地方去」等等。)

  (五)離間語

  離間語的「事」可以是和合的人,也可以是不和合的人。「想」爲不錯亂;「動機」爲意欲離間;「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加行」爲企圖離間和合者或阻止不和者和解,而對他們進行挑撥離間,不論是實話還是妄語,全都是離間語。某些人把這種行爲看作是功德,事實上,這不僅沒有功德,而且還有很大的過失,所以不可以說離間語。「究竟」爲對方理解你所說的意思。如果對方因爲離間語而關系破裂,此業道即成圓滿;假如對方不理解而沒有造成不和,這便成绮語而非離

  間語。

  (六)粗惡語

  粗惡語的「事」有兩種:一、使自己憤怒的有情,二、刺、角等非有情。「想」爲不錯亂;「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動機」爲想說粗惡語。「加行」爲批評他人戒律、家族、身體等方面的缺點。實說和妄語均犯,例如,稱一只眼睛瞎掉的人爲「獨眼龍」和稱正常人「獨眼龍」,兩者均犯。如果用意是在傷對方的心,盡管語調柔和,仍然犯粗惡語的過失。「究竟」爲對方解義。因爲此處必需要有「解義」這一條,所以對非有情的四大等說粗惡語,業道不會圓滿。

  (七)绮語

  绮語的「事」爲沒有意義的事情。「想」爲知道想要說的事,不論有沒有對象,心裏想到什麼隨口說出,便是绮語正行;「動機」爲想說绮語;「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加行」爲談論王室、戰爭等事。現在我們這些出家人,在寺院巡禮道散步的時候,喜歡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有關政府、漢地、印度等方面的新聞。雖然绮語在十不善業中是最輕的,卻是浪費人生的「無上方便」。(帕繃喀大師又指出,有些出家人上殿時就喜歡講廢話,隨後又相互到寮房中串門、整天閑聊,每天就這樣瞎混過去。我們應當像阿底峽尊者所說:「衆中觀自語」,34——即便只有一個朋友在場,也要謹慎小心不說绮語。其它如講故事、談論外道典籍等,均屬绮語。再者,除欲邪行之外,若教唆他人作其余六種身、語不善業,自己也犯業道。35)

  (八)貪婪心

  貪婪心的「事」爲他人的財物和用具,例如,在逛市場的時候,見到惬意的東西而生起想占有的強烈欲望。「想」爲知道發生貪婪心的事爲何。貪婪心的動機、加行和究竟等都必須在一念之上加以安立,其「動機」就是想把財物等歸自己所有;「煩惱」爲叁毒中的任何一種;「加行」爲這種念頭變得強烈而希望爲我所有;「究竟」爲此念更爲強烈,決定設法將財物等弄到手。我們對自己的財産也會産生貪婪。在拉薩集市遊逛的時候,貪婪心能生起十萬次之多。此時,心中不要隨意胡思亂想,而應思惟財物猶如幻化、沒有真正的價值來加以對治。

  (九)瞋恚心

  瞋恚心的「事」和「煩惱」等與前面粗惡語中所說的相同。 「動機」爲想要使用殺害、毆打等手段使對方受到傷害,或是希望對方遭到不幸。「加行」爲在此事上努力。「究竟」爲生起決定。

  (帕繃喀大師告誡說,我們修息、增、懷、誅事業法,如果不是出于好的動機、不是純粹爲了利益聖教和衆生,很有可能淪爲貪婪心和瞋恚心等,所以一定要小心。)

  (十)邪見

  邪見的「事」必須是真實存在的,例如業果、四谛和叁寶等。如果認爲這些事不存在就是邪見,聲稱它們不存在即是誹謗。例如,外道「足目仙人」因爲貪戀自己的女兒,想與她發生性行爲,而寫了十萬頌的論著,否認有前、後世,並且臆造了六十余種邪說。「想」是認爲以有爲無的毀謗是正確的,其它二支與前面所說相同。「加行」爲發起毀謗。「究竟」爲決定否定。雖然我們較難生起這一業道的正行,但福報差而受惡友影響的人則容易犯邪見。所以要小心警惕、認清惡友的真面目,這很重要。

  癸二、輕重差別

  (一)因體性故業重

  身、語七種業道中,以殺生爲最重,前者依次比後者重,後者依次比前者輕。其原因是:這些業所引起對方的痛苦,依次由重到輕。例如,我們每一個人愛惜生命的程度要勝過愛惜資具,所以殺生和不與取所造成的對方痛苦有大小之別。意的叁種業道與此相反,前者依次比後者輕,後者依次比前者重。

  (二)因意樂故業重

  由極爲猛力的煩惱意樂所造的業較爲嚴重。例如,粗惡語在體性方面較輕,但如果極端憤怒地辱罵別人爲「老狗」,這一粗惡語則變成重業。

  (叁)因加行故業重

  以殺生爲例,使用各種殘酷手段將對方折磨致死的業較爲嚴重。再者,殺害體形龐大的動物罪業較重,例如殺害大象比殺死蟲子的業爲重。其原因在于體力龐大的動物所受的痛苦也大,所以在加行方面成爲重業。某些地方的人們喜歡將蛙、雞、蟲子等放在火上活活烤死,這在體性和加行二方面都是很重的業。

  (四)因事故業重

  即便只是對上師、阿阇黎、菩薩、僧伽和父母等殊勝福田怒目而視,也是極爲嚴重的罪業。

  (五)因久作故業重

  以绮語爲例,因爲經常犯的緣故會成爲重業。

  (六)因無對治故業重

  連一種善業都不做的人,其相續中的罪業將極爲沈重。

  只具備上述一種業重因素,乃至六種全備都有可能,例如:以暴烈的瞋恚心對菩薩怒目相向或以各種殘酷手段折磨動物致死者,具備了兩種因素;懷著強烈的貪欲心吟唱歌曲者,具足一種因素;又如,經常造罪又不做善事的屠夫,以強烈的憤怒,使用各種殘酷手段,折磨父母等致死,則是六種全備。由此見,我們所造的罪無罪不重,常被沈沈的重業壓在身上。

  癸叁、示彼等之果

  業果有叁種:(子一)異熟果;(子二)等流果;(子叁)增上果。等流果又分領受等流果和造作等流果。所以任何一種十不善業,都可以使我們領受這四種果。

  子一、異熟果

  重大的不善業感生地獄;中等不善業感生餓鬼;微小不善業感生畜生。

  以殺生爲例,殺生的異熟果能使我們受生在地獄中。雖然有朝一日從地獄解脫,其領受等流果又會使我們短壽多病;其造作等流果使我們從小便以殺生爲樂。其增上果體現在外部環境上,亦即飲食、藥物等效用微弱。(帕繃喀大師又特別指出,一切不善果之中以造作等流果最爲不利。例如與生在地獄、身體與烈火無法區分相比,生在人中、卻樂于殺生者情況更糟,因爲殺生的等流果能不斷地把我們引入惡趣,所以,應當盡力改正不善的造作等流,而培養善的造作等流。)

  子二、等流果

  不與取等其它九種不善業的領受等流果依次是:⑵ 不與取:受用匮乏; ⑶ 欲邪行:不能保有妻子和奴婢;⑷ 妄語:不受他人信任;⑸ 離間語:親友稀少,喪失仆從等; ⑹ 粗惡語:經常領受別人強硬的語氣;⑺ 绮語:所說的話常不受重視,言不威肅; ⑻ 貪婪心:達不到目的; ⑼ 瞋恚心:容易害怕; ⑽ 邪見:迷于正見。

  有些造罪的人壽命很…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