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P4

  ..續本文上一頁長、運氣也很好;一些修法的人卻壽命短促、罹患重病,不幸的事很多,這是宿世的其它因果所造成。每當有不如意事,我們常會認爲是自己或他人一時的行爲不當所造成的,其實並非如此,這些事情往往是前世的業所造成。

  其它九種不善業的造作等流果,以不與取爲例,某些人因爲前世造不與取的業,所以現世從從小就喜歡偷雞摸狗,小到一根針也要偷,像貓和老鼠那般善于行竊。其它幾種比較容易理解,其中貪婪心、瞋恚心和邪見叁者的造作等流果,分別爲貪、瞋、癡叁者相應地增長。

  子叁、增上果

  其它九種不善業的增上果分別是:⑵ 不與取:收成稀少,經常發生霜雹和幹旱等災害,乳、酪等奶製品産量稀少;⑶ 欲邪行:被迫住在滿布汙泥濁水的地方;⑷ 妄語:周遭多騙子;⑸ 離間語:被迫住在地勢崎岖不平的地方; ⑹ 粗惡語:出生在多朽木、荊棘的地方;⑺ 绮語:果樹不按時結果,或在不當的季節成熟; ⑻ 貪婪心:所有盛事漸漸衰微; ⑼ 瞋恚心:戰爭和瘟疫傳播頻繁; ⑽ 邪見:水和礦藏資源消失。

  已經聽聞和了解不善果報情況,還要故意造作十不善業,就像眼明之人往懸崖跳。

  某些地方以前有很多收成,現在卻沒有了,這絕不只是因爲土地失肥的關系,而是業力使然。在劫運良好的時代,土地廣闊而豐饒;但終會逐漸退化,變成充滿溝壑和懸崖的地方。

  壬二、思白業果

  此分二節:(癸一)正明白業道;(癸二)示彼等之果。

  癸一、正明白業道

  單是不作十不善業,並不意味著白業道圓滿。爲使白業道圓滿,必須先認識十不善;其次將之視爲過失,防止造這些不善業作爲加行;最後生起決定防護的斷除心作爲究竟。

  以斷除殺生的善業爲例,殺生有事、意樂、加行和究竟四種因素,以斷除宰羊的白業爲代表,羊即是此業的「事」;視殺羊爲過失,認爲殺之不可而想要斷除殺生者,爲此業的「動機〕,這一動機轉趨強烈後,視殺羊爲過失之心,促成斷除殺生的努力,爲斷除殺羊白業的加行;決定斷除殺羊爲業道圓滿,因視殺羊爲過失而防止殺生的「思」達到圓滿所發起的身業,即是斷除殺羊白業的正行或「究竟」。

  在可能發生不與取—竊盜或搶劫的時候,意識到「這些財物是痛苦和罪孽的根源,不可以爲了財物去作這種壞事,那是惡趣的因」,即是發起斷除此業的「動機」;努力斷除此業爲「加行」;決定斷除爲業道圓滿。其它斷除欲邪行等白業道均可以此類推。

  癸二、示彼等之果

  白業道的果也有叁種:

  子一、異熟果

  大、中、小善業的異熟果,分別感生上界天、欲界天和人。

  子二、等流果

  等流果分領受和造作兩種。領受等流果依次爲:長壽、受用廣大、與妻子和睦相處、言辭有威懾力、與友親睦等。造作等流果,例如某些大德的轉世化身,一生下來便自然地表現有出離心和悲心。

  子叁、增上果

  此即飲食和藥物效用力大等,與上述十不善的增上果正好相反,所以容易理解。

  壬叁、附帶開示具力業門

  此分四節:

  (一)由福田門故力大

  對普通凡夫、父母、沙門、在家和出家菩薩、佛、上師所作的布施,後者依次要比前者力量更大。

  將叁界所有的有情都關進監獄、挖掉眼睛,也比不上對菩薩怒目而視的罪更爲深重;36比起將叁界的有情放出監獄、施予眼睛,信仰菩薩、合掌恭敬的功德更大。37如比丘殺畜生犯的是「墮罪」,害人性命犯的卻是「他勝罪」。

  (二)由所依門故力大

  經中說,末受戒與受戒二者所作的善差別極大,造不善業也一樣。出家人犯細小「惡作」的罪,比在家人胡作非爲造全部十不善業要來得重;38受菩薩律儀的人和受密宗律儀的人所犯的過失,一一比前者更爲嚴重。有些人聽說受戒後所犯的罪要比不受戒所犯的罪大,便不敢受戒,這種態度完全錯誤,《入中論》中說: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

  爲了後世得到合適的身體,現在一定要受戒、守戒。否則,只作布施會受生成龍類的畜生。不僅如此,受律儀的人,其善業之流將連續不斷;受「非律儀」的人,39 其不善業之流也將持續不斷。例如,以屠宰或賣酒爲生的人,在睡眠和談笑的時候,罪業仍不斷地增長。設想有兩個人,一人具有不殺生的律儀,另一人沒有。在未作殺生的某一段時間內,兩人雖然都沒有殺生,但是不受戒的人並沒有不殺生的善根,而受戒的人,不殺生的善根每天都在增長。同樣的,受了近事律儀、沙彌律儀、比丘律儀的人,即使沒有刻意修善根,在睡覺的時候,所受的五戒、叁十六戒和二百五十叁戒的善根仍在增長。受菩薩律儀者所獲得的善根,比上述所有人還要更多,不可勝數,《入行論》中說:

  「即從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具有密宗律儀的人,其善根的增長數量相較之下,更大上一百倍、一千倍。所以說,什麼戒也不受的人,只有經過特別修習才會有善根;而受戒的人其善根每天都在不停地增長。因爲受戒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不要對受戒作狹隘短淺的邪分別。即便是在家人,也應受長淨、近事和菩薩律儀。

  罪分「性罪」和「遮罪」二種。「性罪」在因、體性和果方面各有特征。從因上講,其直接動機必然是由不善發起的;從體性上講,其本身與罪不善同體;從果上講,其本身能夠産生不可愛異熟。不論是否受戒,任何人只要觸犯此事即生性罪。「遮罪」,即是與佛的規定相違背的業障。從因上講,其直接動機可以是由善心或無記心發起的;從體性上講,其本身與無記同體;從果上講,其本身並不能産生不可愛異熟。

  如果動機與蔑視戒律等不善心相關,而犯單純遮罪,那麼性罪和遮罪這兩種罪墮都有。如果單由無記心動機犯過,則只有違犯佛製之「墮」,而無性罪之「罪」。例如,比丘殺了一頭動物,他便犯殺生之性罪之「罪」,以及殺生墮罪之遮罪之「墮」,罪墮二者俱有。像這樣的罪墮二者,體性爲一 ,反體爲異。所以,雖然「四力對治」能夠完全清淨這類罪墮一體的「罪」,但要清淨罪墮一體的「墮」,則非得作「還淨法」不可;反之,雖然還淨法能清淨「墮」,但爲了清淨「罪」,還是要靠「四力對治」來忏悔。

  由于別解脫律儀是受自于親教師、軌範師和僧伽,所以必須在僧伽或比丘前舉行「還淨」儀規;違犯菩薩律儀的過失,必須在上師和佛菩薩面前忏悔清淨;違犯密宗律儀的過失,必須在曼荼羅天衆面前忏悔清淨。40

  (帕繃喀大師最後指出,我們在供養、積福等修廣大善根的時候,至少受了「大乘長淨律儀」41再來修,功德會更大。)

  (叁)由事物門故力大

  以布施和供養爲例,法施比財施殊勝、修行供養比財物供養殊勝等等。

  (四)由意樂門故力大

  例如,以菩提心爲動機,即使只念一遍《二十一度母贊》或供養一盞燈,善根的力量也會很大,甚至超過非以菩提心爲動機的十萬盞燈供養。

  上述四節,簡要開示了什麼是應斷的主要不善業、什麼是應修的主要善業。對此若能善巧修習,花很小的力氣就能積聚廣大的善根,並使不善業的造作降到最低。所以,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上述要點。

  比丘以菩提心爲動機修「六加行」等法。其所依、意樂、境、事四種力大全部具備。

  以下是一些與業有關的其它說明:

  業有「能引業」和「能滿業」之分。「能引業」的善業能引善趣,惡業能引惡趣。「能滿業」則不一定:善能引業將我們引入善趣後,決定特殊生存環境的能滿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惡能引業將我們引入惡趣後,能滿業也可以有善,惡兩種,所以共有以下四種情況:第一,例如轉輪王等人,一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第二,例如一輩子勞苦度日的窮人;第叁,例如地獄;第四,例如嘉旺(佛王)父子42的馬、騾及愛犬等。

  此外,有一業引多生的情況,例如譏罵別人像青蛙一句話,能感五百世受生爲青蛙之報;反之,也有多業引一生的情況。43

  業還有「決定受」、「不決定受」、「作而增長」與「作不增長」等區別。「決定受」業中,按照受果的時間,可分叁類:第一「現法受」,由于福田和意樂的特別,現世所造業的果報,在現世即可領受;第二「順生受」,在下一世領受果報;第叁「順後受」,在第叁世以後成熟受報。(帕繃喀大師建議說,有關這些內容的詳細

  情況,大家應參閱《道次第》廣、略論等著作。)

  庚二、思惟業果別相

  對不善果心生恐懼之後,若能遵守斷十不善的戒,如理修習十善,後世一定不會墮入惡趣而獲得天人之身。然而,僅止如此還不足以成辦解脫和一切智,只有獲得具足八種異熟功德的殊勝身,在修行方面才會有與衆不同的進步,所以,必須設法獲得具足八種功德的身體。宗喀巴大師說:

  「若未獲得衆德身,欲修勝道亦難達,故應學此圓滿因。」

  此處分二方面來講:(辛一)異熟功德;(辛二)異熟作用;(辛叁)修異熟因。

  辛一、異熟功德

  八種異熟功德爲:⑴ 長壽; ⑵ 形體端嚴; ⑶ 種族高貴; ⑷ 有大權勢;⑸ 言辭威肅;⑹ 聲譽卓著;⑺ 男性;⑻ 身心健壯。44

  正如世俗上農事作得好、收成也會好,依靠宿世所造的妙業,我們現在才會有人身和受用等等,這是必然的道理。又如農夫並不以今年的秋收爲滿足,還要爲來年的秋收而忙碌一樣;如果我們下去想後世,或是雖有考慮但只是一味地害怕,那是沒有用的;而且只是修普通善趣的因,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我們必須要修善因,以得到殊勝人身,修行正法,換句話說,就是應設法獲得具有長壽、形體端嚴等八種異熟功德的人身。

  辛二、異熟作用

  第一,長壽功德,可使我們長期修習利益自他的善根,使修法獲得…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