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滿。
第二,形體端嚴功德,可使他人一見便深受攝伏,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
第叁,種族功德,可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教導。
第四,有大權勢,即財富廣大、眷屬衆多之意,先用財物吸引有情,再以正法成熟有情,作廣大的利他事業。
第五,言辭威肅功德,可使他人産生信任感。
第六,聲譽卓著功德,可以保贊我們所有的教導能迅速、確實地貫徹,如同國王的旨谕一般。
第七,男性功德,可以使我們不怕處身在大衆之中,也能獨自住在僻靜處修法等,不易遭受障礙和影響。
第八,身健壯功德,可以使我們像密勒日巴那樣,以苦行來修習難修之法;心健壯功德,可以讓我們對利益自他之事不生厭煩,並因勇猛堅固而獲得分別觀察慧力,由此迅速發起神通。
辛叁、修異熟因
有人心想:「雖然這些功德對修法會行幫助,但我恐怕不大可能會有這些功德吧?」然而這絕對是有可能的。正如農夫知道秋天會結出果實而在春天播種一樣,如果在此生中能修這八種異熟功德之因、並結合清淨願,後世一定會得到這些善果。因爲只要條件具足,果就會出生,這是自然的規律。
這八種因分別是:
長壽之因:對有情不加傷害和殺戮:放生;贖命救生,如買魚放入池中;施食;釋放囚犯;爲病者施藥及看護病人等。
形體端嚴之因:修忍辱;爲「所依」供養明燈;新造或修葺叁種「所依」;重新塗金和彩繪;供養新的佛裝:布施別人新衣和飾物等。
種族高貴之因: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不可因自己的功德、種族、戒律、智慧、眷屬、地位等而生起驕慢心;克服所有的慢和過慢,保持謙虛:恭敬上師、親教師、軌範師和儈伽等殊勝福田。
尤其對出家衆而言,應當田恭敬比自己戒臘年長的比丘,當戒臘少的人向我頂禮、表達敬意的時候,應該明白:這是別人恭敬我們的學處,應予以接受。傳授比丘律儀儀軌中所說的軌炬,也適用于受戒後的其它場合。雖然還有其它禮遇活佛、強佐45(注釋:通常爲活佛的總管)等上層人士的風俗,但是尊重戒臘和敬禮等軌矩于佛陀在世時就存在,我們應該如法遵行。
甘丹頗章政府高層十分熟悉的「十六條清淨法規」46中,包含有許多極其重要的規定:例如,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等有恩之人或有德之人,幫助貧窮和患病的人等等。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這些法軌,將有助于全體大衆的幸福安樂。(帕繃喀大師隨後舉了一個律經的例子,以前有四頭動物,人稱「和合四兄弟」47,長幼有序、彼此恭敬。因爲它們遵守這一規矩,所以給迦屍全境帶來了幸福。48既然畜生也能做到長幼有序,我們這些修法的出家人不是更應該做得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這一點,一定會更快樂。)
受用豐富之因:重新彩繪叁所依和供養新衣;布施飲食、飾品、衣服等給乞討者;縱然無人乞討,我們也應盡力對饒益田、功德田與受苦的有情上供下施。
言辭威肅之因:說話謹慎,努力斷除語不善業。
聲譽卓著之因:恭敬供養親教師、軌範師、叁寶、父母等殊勝福田,以及比自己年長的人;發願自身獲得種種功德。
男性之因:喜歡男身;不喜女事,視女身爲過患,對此心生厭惡,「但望自己永不得女人身」;消除欲得女身的想法;念誦大菩薩的名號,例如:
「智無上、光頂,如是願智慧,
根寂、文殊前,我今恭敬禮。」49
此外,下說尊貴對象的壞話,解救將遭閹剖的有情等;
身心健壯之因:他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無法完成的事,代爲完成;幫助他人;不捶打他人;惠施飲食等。
如果發願得到具足八種功德的身體,成爲修善之器,將來就會成爲像阿底峽尊者、前輩法王等人一樣;如果不發淨願,這種身體反而會變成造集不善的工具。例如,邊地國王縱然獲得具足八種異熟功德之身,但這樣的人身只會被用來造集力量強盛的不善業。所以,我們應當努力發願,使之成爲修善工具,這很重要。
(帕繃喀大師最後總結說,雖然「無常」法類等在初、中、後叁個階段都很重要,但在下士道中,修持的基礎或正行即是此處所說的「業果取舍」。)
庚叁、思業果已如何進退之理
分兩部分:
(一)總開示
在座上修的時候,應當不斷思惟業果道理;座與座之間,則應保持正念、正知和不放逸,對業果作正確的取舍。我們應該效法格西奔:他用黑、白石子來計算所作的善、惡二業,以提醒自己斷惡修善。
《入行論》中說:
「苦從不善生,如何解脫此,
我晝夜恒常,理應思惟此。」
又說:
「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
又此之根本,恒修異熟果。」
我們首先應該了解黑白業果,然後在平時保持正念、正知和不放逸。造殺生、妄語等惡業的端倪一出現,應立刻停止。對于微細的惡業,也應忏悔、防護,《親友書》中
說:
「先時雖放逸,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孫陀罹難陀,央具理摩羅,
違舍绮莫迦,翻惡皆成善。」
我在前面講「加行法」的時候說過,即便像貪欲深重的難陀、殘害九百九十九人的央具理摩羅、害死已得不還果父親的達舍,和殺死親生母親的绮莫迦之輩也能淨罪,既然過去造集的罪業可以清淨,所以一心專修忏悔、防護極爲重要。
簡言之,在下士道這個階段,修持的關鍵總要就在重視業果。阿底峽尊者對此也十分注重。
(帕繃喀大師接著講了以下這個故事:以前潘域有個人喜歡念《百拜忏悔經》,但是他曾將出售《十萬頌般若經》得來的錢用于私人用途。死了之後,立即被閻羅鬼卒牽往地底,到了閻羅法王面前。由于他沒有說出實話,法王于是出示業鏡,鏡內顯示了出售《般若經》的人、買主、用于交換的豆子、以及小孩撿拾灑出來的豆子的情景。這下他才無法抵賴。就在將被扔進大銅鍋的時候,他想起皈依《百拜忏悔經》,于是又起死回生。博朵瓦聽說後,建議此人將這段經曆告訴別人。)
某些人以爲,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所造的罪業,如果不爲軌範師、親教師或官員所知,就不會有麻煩。然而,佛所說的業果定律是絕無欺诳的真實教誡,《叁摩地王經》中說:
「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
虛空界亦變余相,然尊不說非谛語。」
最細微的善、惡業也不會喪失感果的能力,所以必須要如理地取舍。但由于無始以來惡習深厚,難免會沾染上少許罪惡,這時候,應該如法地修持「四力對治」的忏悔、防護。
(二)別以四力淨罪之法
這方面的內容已經在「加行法」一章敘述過了,但因爲四力淨罪極其重要,依正行科判次序,在此再簡略地講一遍。
四力中的「破壞力」,即是對過去所造的罪業發起強烈的追悔心。這在四力之中破壞力最爲重要,具備此力,其它叁力自然隨之而來。此力的生起,端賴我們對業果的深忍信。
如前所說,「遍行對治力」主要是《集學論》中所講的六種,其它凡是爲了淨罪目的而作的善事,都構成「通行對治力」。
「遮止罪惡力」,即是生起今後縱有生命危險也下再犯的防護心。雖然很難從一開始就永遠戒除一切惡行,但可以從較容易根除的惡行下手;對于難斷的惡行,則應每天生起「今日不犯」的防護心。
「依止力」即是皈依、發心,這也是爲何在「金剛薩缍修誦」和《墮忏》等頌文的篇首,先說皈依、發心的緣故。
我們從無始以來造集的罪業,每一種都多得像國王庫藏一樣。然而,如「加行法」時所說,如果所修的四力忏悔、防護十分有力,縱使定業也能清淨。
此外,如果能修習《集學論》中所說的「虛空藏忏法」、配合頂禮的《墮忏》、文殊怙主大宗喀巴散集中收錄的《勝金光明經忏悔文》等,那是再好不過了。
(帕繃喀大師指出,在忏悔的最後,應想到通過修法,自己的罪業已完全清淨,並以罪之叁輪無所緣來加以印定,50這將大大增強淨罪法的功效。)
對罪業抱無所謂的態度和一味害怕都是不足取的。對初業行人來說,最要緊的修法就是忏悔。所以《准提陀羅尼經》中所說的淨罪之相尚未持續明顯地出現之前,應當長時間猛力忏悔。
如我先前已述,出家人在上殿或前去辯經院的時候,在聞思求學的時候,甚至在立宗辯論的時候,如果是抱著忏罪、積福的心,這一切活動都將成爲淨罪、積福的途徑。再者,由于觀察經義就是觀察修,所謂的「修」不一定要另外再跑到山洞裏端身正坐。如果上殿只是爲了領取酬金,聽聞只是爲了在辯論中擊敗對手,這些行爲也都不會成爲正法的修行。所以辯論之時,不應只是視同學爲敵方作答辯,也應把自心當作敵方來立宗。以此爲例,我們出家人可以將任何日常活動轉成修法,只要將這些活動看作是修法即可,不需要額外再修。對在家白衣來說,才需要在世間俗務之外,另外找時間勤修正法。
然而,不管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十善是每個人所應當奉行的。我的上師說,往後的中士道等內容,即是業果修法的開廣。
關于業果的實修,例如將虱子放在指甲上准備掐死的時候,應當要想到這是不對的,將之放生;謊話要說出口的時候,提起正念,管住自己的舌頭。以此爲例,罪惡從小處盡力斷起,善業從小處點點滴滴逐漸累積。
有些人以爲,犯一些小罪沒有大礙,因爲忏悔就可以清淨。然而,從未造罪和造罪之後再忏悔清淨,二者間差別極大;就像從未斷過腿的與斷了之後再接合痊愈,兩者間有很大的區別一樣。雖然強烈的忏悔、防護能使罪業淨治,免受異熟果,但因犯罪而造成的另一種嚴重傷害卻是逃避不了的:即獲得地道的時間將被延遲達數劫之遙。
《菩提道次第》教授講到這裏,在聽了「暇滿」、「無常」、「惡趣苦」、「皈依」與「業果」等法類之後,如果以成辦後世利益爲主,想著從現在開始要爲來…
《掌中解脫 第十叁天 深信業果—一切安樂之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