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P2

  ..續本文上一頁體系和便于有興趣的人去對照,所以未便硬搬形式邏輯上的一些名詞術語,只適當地做了個別注釋,加在括號以內。這個比較研究工作,尚待進一步去探討。由于時間倉促和我的水平有限,難免存在缺點和錯誤,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以促進我在這一翻譯、研究工作中繼續得到提高。

  一九八叁年五月十八日

  藏曆癸亥年四月初六日

  敬禮上師·依怙曼殊室利。

  見真義量大師善說理。

  以量闡述者陳那法稱,

  以及印藏先驅諸大德,

  于此謹以至誠稽首禮。

  于此敘述啓示理路門徑之攝類內容,分爲叁大科目:

  甲一、敘述小理路,甲二、敘述中理路,甲叁、敘述大理路。

  甲一、敘述小理路(思維理路)

  乙一、辯論紅白顔色等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是顔色都是紅。爲反诘此說,則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因明論式宗的前陳或诤事,相當于邏輯的小詞),應是紅(宗的後陳或所成立法,相當于大詞)(因明論式的宗,相當于論題),是顔色故(因明論式的因,理由,相當于中詞,即論據),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顔色,是白色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白,蓋與白法螺之顔色是一故。若根本許,仍以白法螺之顔色作爲有法、應非紅,是白故。若言此理不遍,實應有遍,白與紅無共同之處者,蓋此二相違(矛盾)故。

  有人說:凡是顔色都是白。爲反诘此說,則以無量壽佛(又名長壽佛,此佛之容顔皮膚皆紅色)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白,是顔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無量壽佛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顔色,堪稱爲顔色故。若言此理不遍,于此實應有遍,堪稱爲色,乃爲顔色之性相(定義)。故若根本許,仍以無量壽佛之顔色作爲有法,應非白色,是紅色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無量壽佛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紅色,蓋爲無量壽佛顔色之體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無量壽佛之顔色作爲有法,爾應爲爾之體,蓋爾爲成事(非虛幻物體)故。

  有人說:凡是顔色都是黃。爲反诘此說,則以藍琉璃之顔色作爲有法,應是黃,是顔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藍琉璃之顔色作爲法,應是顔色,是根本色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顔色,蓋爲青黃紅白四色之一故。若根本許,仍以藍琉璃作爲有法,應非黃色,是青色故,其周遍者,蓋青黃二色相違故。

  有人說:凡是顔色都是青。爲反诘此說,則以煉金(即經過熔煉的真金)之色作爲有法,應是青,是顔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煉金之色作爲有法,應是顔色,是色之個別故。若根本許,仍以煉金之色作爲有法,應非青色,是黃色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煉金之色爲有法,應是黃色,蓋是煉金之色故。此理若不成立,則言煉金之色應是煉金之色,蓋有煉金之色故。

  有人說:凡是顔色都是根本色。爲反诘此說,則以不空成就佛之綠膚色作爲有法,應是根本色,是顔色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根本色。是不空成就佛之綠膚色故,若根本許,則彼有法,應非根本顔色,是支分顔色故,是青黃二色之支分色故。其所以爲綠色者謂青黃混合之色也。如雲:“青黃合而爲翠綠,紅黃合而爲杏黃,青紅合而爲黝黑。”

  有人說:凡是支分色,都是八種支分色之任何一種。爲反诘此說則以紅黃妙音(即常言文殊菩薩之別名,以其膚色系紅黃混合之杏黃色,故常稱之爲紅黃妙音菩薩)之膚色作爲有法。應是八種支分色之任何一種,是支分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紅黃妙音之膚色作爲有法,應是支分色,是紅黃之支分色故。若根本許,仍以紅黃妙音之膚色作爲有法,應非八種支分色之任何一種,蓋即非雲、煙、塵、霧四色之一,又非影、光、明、暗、四色之一故。上舉前後各理由之所以成立者,蓋與紅黃妙音之膚色是一故(此說同是支分色,但非八種支分色之任何一種)。

  有人說:凡是色都是形色,爲反诘此說則以顯色作爲有法,應是形色,是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色,是物質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物質,是微塵所成故,若根本許,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形色,蓋與顯色爲一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爾與爾應爲一,蓋爾有(存在)故。

  有人說:凡是色都是顯色。爲反诘此說,則以圓形作爲有法,應是顯色,是色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顯色,蓋爲色處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色處,爲眼識所見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顯色,蓋非顔色故。此理周遍者,謂顯色與顔色同義,形色與形狀同義故。

  丙二、立自宗

  色之性相(定義),謂堪稱爲色,色與物質同義。色分爲五種,謂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眼識所緣境,爲色處之性相。色處分爲二,謂顯色與形色。表現爲形狀者,爲形色之性相,此複分爲八種,謂長與短,高與下,方與圓,正與不正。所雲方如四方,圓如周圓,正如平整,不正如非平整。表現爲顔色者,爲顯色之性相,分爲二種,謂根本顯色及支分顯色。根本顯色複分爲,青黃赤白四種。支分顯色複分爲八種,謂雲煙塵霧,影光明暗。耳識所聞境,爲聲處之性相。聲分爲二,謂執受大種所生聲,非執受大種所生聲。鼻識所領受境,爲香處之性相。香分爲二,謂俱生香,配合香(古譯爲和合香)。舌識所領受境爲味處之性相。味分爲六,謂甜、酸、苦、鹹、淡、辛。身識所領受境,爲觸處之性相,觸分爲二;謂四大種能造之觸,四大種所造之觸,四大種能造之觸分爲四種,謂地、水、火、風。地爲堅實性,水爲流濕性,火爲暖熾性,風爲輕動性。四大種所造之觸分爲七種,謂滑、澀、重、輕、冷、饑、渴(小乘佛學概要雲:此中前四爲能造之觸,稱四大種。後七爲四大所造之觸,謂可量者爲重翻之名輕,柔軟名滑,粗強爲澀,食欲名饑,飲欲名渴,暖欲名冷)。

  丙叁、斷除诤論

  有人說:以白法螺作爲有法,應是顔色,是白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白色,是白法螺故。按此說法,則舉相違周遍質爾雲:以白馬作爲有法,應是白,是白馬故。此周遍理亦可反成。所不能許者,蓋彼非物質,而是補特加羅(是廣大的動物),因爲是馬故。複次,以白法螺作爲有法,應是顔色,是白故。汝已許此因理也。若許,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顔色,非大種所造故,其爲大種者,是法螺故。

  又他說:以風作爲有法,應是大種所造,蓋爲大種所造七觸之一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風作爲有法,應是大種所造七觸之一,因爲是輕觸,既是輕亦是觸故。此說之理不周遍。如是地、水、火,亦類推。

  他說:以所知作爲有法,應是形狀,是正與不正之一故。此說之理亦不周遍。此理若不成立,仍以所知作爲有法,應是正與不正之任何一種,蓋是不正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所知作爲有法,應是不正,是不正故。若根本許,則仍以所知作爲有法,應非形狀,是常恒不變故。

  乙二、辯論成事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是成事,都是常住,爲反诘此說,則以瓶作爲有法,應是常住,乃成事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成事,是由量識所成故。此理遍者,由量識所成,爲成事之性相故。若根本許,則以瓶作爲有法,應非常住,是無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無常,蓋爲刹那性故,此理遍者,蓋刹那性爲無常之性相故,應如是者,蓋能表功能是物之性相,變壞是有爲之性相、生是所作之性相故。

  有人說:凡是有(存在)都是物。爲反诘此說,則以無爲虛空作爲有法,應是物,是有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存在,是由量識所緣故。若言此理不遍,此應有遍,由量識所緣,是有之性相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物蓋非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非物,蓋不能表功能故。此理遍者,不能表功能爲非物之性相,不變壞爲無爲之性相,不生爲非所作之性相故。

  有人說:凡是所知,都是可成爲是之所知。爲反诘此說,則以瓶柱二物作爲有法,應是可成爲是之所知,是所知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可成爲是之所知,是有故。此理遍者,所知、有、所量、成事皆同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可成爲是之所知,蓋爲不可成爲是之所知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不可成爲是之所知,彼雖是所知之一,但無是爾者故。此理由之後半易懂,此理之前半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所知,蓋爲一與異之任何一種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爲一與異之任何一種,是異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是異故。蓋彼此互異故。此理若不成立,則瓶與柱二物應是彼此互異,蓋柱與瓶異,而瓶與柱亦異故。此事例之前者若不成立,則以柱作爲有法,應與瓶是異,以其爲有之一,與瓶非一故。

  有人說:凡是有,都是不可成爲是之有。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作爲有法,應是不可成爲是之有,是有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不可成爲是之有,因爲是常與物之任何一種者,是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不可成爲是之有,因爲是可成爲是之有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可成爲是之有,蓋爲有之一,物質、心識,不相應行叁種均是爾故。此事例之後半若不成立,則以物質,心識不相應行叁種作爲有法,應是物,蓋爲有之一,非常住故。

  有人說:凡不是物,都是常住,爲反诘此說,則以免角作爲有法,應是常住,不是物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法,應不是…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