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物,蓋非常與物之任何一種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常與物之任何一種,蓋非有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有,是無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無,蓋未由量識成立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常住,因爲不是有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有,蓋無爾之體性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無爾之體性,蓋非能持自之體性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能持自之體性,因爲不是法 (此處所言法,乃泛指事物)故,此理遍者,能持自之體性,爲法之性相故。
有人說:凡是法,都不是具遮止處之法。爲反诘此說,則以瓶作爲有法,應是非具遮止處之法,是法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法,蓋是有爲法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有爲法,是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物,蓋能表功能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能表功能是鼓腹盤底具盛水功能故,應如此者,是瓶故。此理遍者,彼爲瓶之性相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具遮止處之法,蓋有爾之遮止處之一,爾是法故。此事理之後半易解,前半若不成立,則言應有瓶之遮止處,因爲有沒有瓶之方所故。此理若不成立,則言應有沒有瓶之方所者,凡是無我,則並非均有瓶故。
有人說:凡是自相,都是識(心識、認識)。爲反诘此說,則以物質與心識二者作爲有法,應是心識,是自相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自相,是于現量(直覺)所見處成立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于現量所見處成立。蓋爲現量所見境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現量所見境(對象),蓋是物故,其理周遍者,現量所見境與物同義故。而分別所見境與常恒同義故。若根本許,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心識,是不相應行故。其理周遍者物質、心識,不相應行叁法之間,彼此唯矛盾故。
有人說:凡是隱秘物,都是共相。爲反诘此說,則以金瓶作爲有法,應是共相,是隱秘物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隱秘物,蓋由執爾之分別心以隱秘之理則所證知故,其理周遍者,蓋爾爲彼之性相故。此理之前半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由執爾之分別心以隱秘之理所證知,是由執爾分別心之所量境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執爾分別心之所量境,是成事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共相,而是自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自相,是物故,其理周遍者,因爲物。自相,真谛爲同義。而常恒、共相、俗谛同義故。
有人說:凡是現見物,都不是隱秘物。爲反诘此說,則以柱作爲有法,應不是隱秘物,是現見物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現見物,是由現量直接所證知境故。此理周遍者,謂由現量直接所證知境,爲現見物之性相故。此理之前半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由現量直接所證知境,是物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隱秘物,是由執爾分別心以隱秘之理所證知故。此因理已于前面成立。
丙二、立自宗
由量識所成,爲成事之性相,此分爲二種,謂常及物。不是與法(泛指事物)及刹那性相符者,爲常之性相。常分爲二種,謂可成爲是之常及不可成爲是之常。可成爲是之常者,謂所知。不可成爲是之常者,謂常與物二者。能表功能,爲物之性相。物分爲叁種,謂物質心識,不相應行。微塵所成、爲物質之性相。物質分爲二種,謂外物質及內物質。謂士夫(人)相續所不攝之微塵所成。爲外物質之性相。事例,如瓶、柱、地、水、火、風四大等。謂由士夫相續所攝之微塵所成,爲內物質之性相。事例,如有漏近取色蘊。顯而了別,爲(心)識之性相。事例,如眼識。非物與識任何一種之有爲法,爲不相應行之性相。事例,如物無常,馬、牛等數取趣(泛指動物)。複次,成事分二,謂一與異。不是各別法,爲之一性相。事例,如所知,常、物。是個別法,爲異之性相。事例,如常與物二者,能相(性相)與所相二者,柱與瓶二者,金瓶與銅瓶二者。複次,所知分二,謂自相及共相。非由名言分別所假立而由自之性相所成就之法,爲自相之性相。系由名言分別所假立非由自相所成者,爲共相之性相。如是,勝義(真正)能表功能之法,爲勝義谛(真谛)之性相。不能勝義(真正)表功能之法,爲俗谛之性相。
丙叁、斷除诤論
有人說:可作爲心(知覺)之境(對象),應不是所知之性相,可成爲是之可作爲心(知覺)之境(對象),不是可成爲是之所知之性相故。這種說法不遍者,凡是成事,都是可成爲是之境(對象)及不可成爲是之可作爲心(知覺)之境(對象)者,凡成事,都是可作爲是之相智及不可作爲是之相智二者之所量境故。又他說:無常及常應有相符合之處,因爲聲是無常及常故,應如此者,聲是無常之一,是常故。對此說之理由乃答以其因均不成立。
有人說:以無爲虛空作爲有法,應是異勝義谛(真谛),是于現量所見處成立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于現量所見處成立,因爲于現量所見處有(存在)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存在于現量所見之處,因有有現量之認定與抛棄故。此種說法並不周遍,其因理之所以成立者,因爲是現量所量境故者,是相智之所量境故。此理由之上半若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不是真谛。而是世俗谛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世俗谛,是常住故。
乙叁、辯論認識體
丙一、駁他宗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衡互遍者,都是性相。爲反诘此說,則以能表功能之所表(相)作爲有法,應是性相,是物之體互遍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物之體互遍,蓋爾與物之體爲異之一。凡是爾都是物之體,凡是物之體都是爾故。此理由之第一段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凡是爾都應是物之體。蓋爲有(存在)之一,與物之體非一故。第二段因理若不成立,則凡是能表功能之所表(相),都應是物之體,凡物之體,皆應與物爲一故。第叁段因理若不成立,則凡是物之體,皆應是能表功能之所表,蓋彼物是能表功能之所表故。若根本許,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性相,蓋爲所表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所表,蓋爲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叁法之所表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爾之所表,應是爾之具備假有叁法之所表,爾是性相故。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衡互遍者,都是所表。爲反诘此說,則以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叁法作爲有法,應是所表,與物之體是平衡互遍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與物之體應是平衡互遍,蓋爾與物之體爲異之一,凡是爾,皆是物之體,凡是物之體,皆是爾故。此理由之第一段若不成立,則可按前面所述之理由類推。第二段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凡是爾之具備假有叁法,都應是物之體,蓋物是爾之具備假有叁法故。第叁段因理若不成立,仍以物作爲有法,凡是爾之體,都應是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叁法,蓋凡是爾之體,都是能表功能之所表故。若根本許,則以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叁法作爲有法,應非所表,是性相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性相,而是能表功能之所表之性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爾之具備假有叁法,應是爾之所表之性相,爾是性相故。
有人說:凡是能表功能之體是平等互遍者,都是性相。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之性相作爲有法,應是性相,與能表功能之體是平等互遍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性相,蓋與能表功能之體爲異之一,凡是爾,皆爲能表功能之體;凡是能表功能之體都應是爾故。此因理之第一段理容易理解。第二段若不成立,仍以物作爲有法,凡是爾之性相,都應是能表功能之體,因爲爾是能表功能之所表故。第叁段若不成立,仍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凡是爾之體,都應是物之性相,因爲爾是物之性相故。若根本許,則以物之性相作爲有法,應非性相,是所表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性相,因爲是物之具足實有叁法之所表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物作爲有法,爾之性相,應是爾之具足實有叁法之所表,蓋爾爲具足假有叁法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具足假有叁法者,因爲是所表故。此理之所以周遍者,蓋具足假有叁法爲所表之性相,具足實有叁法爲性相之性相故。
有人說:凡與能表功能之體是平等互遍者,都是所表。爲反诘此說,則以物之具足實有叁法者作爲有法,應是所表,與能表功能之體是平等互遍故。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所表,蓋與能表功能之體爲異之一,凡是爾,都是能表功能之體,凡是能表功能之體,都是爾故。此第一段因理易解。第二段因理若不成立,則以物作爲有法,凡是爾之具足實有叁法,都應是能表功能之體,蓋爾是能表功能之具足假有叁法故。第叁段因理若不成立,則以能表功能作爲有法,凡是爾之體,都應是具足實有叁法,蓋爾是具足物之實有叁法故,若根本許,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非所表,是性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性相,蓋爲物之性相之性相故。此理若不成立,則仍以物作爲有法,爾之彼具足實有叁法,應是爾之性相之性相,蓋爾爲具足假有叁法故。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等互遍者,都是常住,爲反诘此說,則以物成爲一之物作爲有法,應是常住,與能表功能之體是平等互遍故。汝已許此理周遍也。此理若不成立,仍以彼作爲有法,應是與能表功能之體平等互遍,蓋爾與物之體爲異,凡是爾,皆是物之體,凡是物之體,都應是爾故。此因理之第一與第二段易理…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