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启蒙卷一
目 录
甲一、叙述小理路
甲二、叙述中理路
甲三、叙述大理赂
甲一、叙述小理路(思维理路)
乙一、辩论红白颜色等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二、辩论成事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三、辩论认识体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四、辩论否定是否定非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五、辩论小因果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六、辩论总与别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七、辩论质与体
卷 一 终
甲二、叙述中理路(思维理路)
乙一、辩论相违(矛盾)与相属(联系或关系)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二、辩论了解有、了解无及里层(内涵)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三、辩论性相与所表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四、辩论建立大因果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三、断除诤论
乙五、辩论随因后遍,遗遍及兼略述破与立
一、讲随因后遍及遣遍
二、兼略述破与立
卷 二 终
甲三、叙述大理路(思维理路)
乙一、论述应成论式等
丙一、辩论小应成论式及附辩论
丁一、正辩论
丁二、附辩论分三
戊一、辩论建立第六格(啭声)
戊二、辩论建立承认规律
戊三、辩论遮事及提问分二
己一、辩论遮事
己二、辩论提问
丙二、辩论大应成论式
丁一、正辩论
戊一、驳他宗
戊二、立自宗
戊三、断除诤沦
丁二、附讲立论者、敌论者、证者分二
戊一、正讲
戊二、辩论分三
己一,对何物展开辩论
己二、如何辩论法
庚一、正辩论法
庚二、辩论法之支分
辛一、提问及答辩
辛二、善于辩论之因素
辛三、态度端庄
辛四、辩论之心术
辛五、辩论之比喻
己三、辩论之(结)果
丙三、辩论排他、遮止、成立
丁一,驳他宗
丁二、立自宗
丁三、断除诤论
丙四、辩论建立排入、立入
丁一、驳他宗
丁二、立自宗
戊一,辩论排入
戊二、辩论立入
卷 三 终
乙二、论述建立境、具境、心理
丙一、驳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丁一、讲境(认识之对象)
丁二、讲具境(主观认识)
戊一、讲补特伽罗
戊二、讲知觉
己一、讲量知觉
庚一、自宗讲量性质
庚二、讲现量
辛一、讲五根现觉
辛二、讲意现觉
辛三、讲自证现觉
辛四、讲瑜伽现觉
辛五、讲似现觉
庚三、讲比量
辛一、附讲执因心(思维)
庚四、复讲量之分类
辛一、讲二量之性相
辛二、讲量之分类
己二、讲非量知觉
己三、复讲知觉之分类
庚一、叙述将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
庚二、叙述将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
庚三、叙述将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乱识
庚四、知觉分为了别自、他
庚五、知觉分为心王心所
庚六、附述各宗派之主张
戊三、讲能诠声(语言)
卷 四 终
乙三、论述因理
丙一、论述因之性相
丙二、论述因之分类
丁一、论述真因
戊一、真因观待事
己一、宗法观待事
庚一、欲知有法之性相
庚二、欲知有法之事依
庚三、附述对所立法之认识
已二,论述遍及之观待事同品、异品
庚一、正述
辛一、性相
辛二、分类
辛三、训诂言义四句简别法
辛四、分辨同品与异品是否直接相违
庚二、附述同喻、异喻
戊二、叙述真因之性相
戊三、叙述真因之分类
己一、从体性门分类
庚一、叙述真果因
辛一、讲性相
辛二、讲分类
庚二、叙述真自性因
辛一、讲性相
辛二、讲分类
辛三、讲事依
庚三、叙述未缘到因
辛一、讲性相
辛二、讲分类
壬一、未见之未缘到真因
癸一、成立彼之未见属性未缘到真因
癸二、成立彼之未见之缘相违真因
壬二、可以见之未缘到真因
癸一、可以见之未缘到属性真因
癸二、可以见之缘相违真因
辛三、讲于事依上定性相之量识
辛四、讲分辩因、法、义三项
己二、从所立法门分类
庚一、讲真能立因
庚二、讲真遮止因
己三、从立理门分类
庚一、讲成立意义之真因
庚二、讲成立名言之真因
庚三、讲成立部分意义之真因
庚四、讲成立部分名言之真因
庚五、讲意义名言俱成立之真因
己四,从宗体门类分
庚一、讲物力真因
庚二,讲信仰真因
庚三、讲世许真因
己五、从遍同品理门分类
己六、从立敌门分类
丁二、论述真因之反面似因
戊一、讲性相
己一、驳他宗
己二、立自宗
戊二、讲分类
己一、相违因
庚一、讲性相
庚二、讲分类
庚三、讲事例
庚四、建立理由
己二、不定因
庚一、讲性相
庚二、讲分类
辛一、不共不定因
辛二、共不定因
壬一、讲直接不定因
壬二、讲具余不定因
壬三、讲非此二随一之不定因因
己三、不成因
庚一、讲性相
庚二、讲分类
辛一、观待意义不成因
辛二、观待知觉不成因
辛三、观待立敌不成囚
卷 五 终
译 者 前 言
我译的这部《因明学启蒙》,按原书,全名应译为《辨析量论意义摄类解释幻钥论》。骤视之比较难懂。就其性质和作用方向考虑,所以把它译为《因明学启蒙》。过去在西藏佛教格鲁派大寺院的学制中,把它列为一部因明入门的课本,凡是参加佛学理论正规班级学习的人,首先都必须学习这个课本,在掌握了一般辩论法则之后,才逐步升级,提高理论水平。在此,拟简单地介绍几点有关的问题:
一、原书名称中所说的“量论”,基本上是指从印度传播到我国西藏地区的主要逻辑作品,如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因明七论》等。这些逻辑作品,是伴随佛教典籍的翻译输入西藏的,因为它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长期以来,西藏的佛学理论家,都重视它,运用它。乃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把它纳入了佛教哲学范畴,对西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陈那、法称等的逻辑著作,译成藏文而且已被收入藏文《丹珠尔》部内的,就有近六十余种之多。这许多书,读起来十分困难,首先是它没有公开发行的单行本,其次是它的文字古奥,内容庞杂,使初学者确有望洋兴叹之感。约从公元十一世纪起,西藏佛学理论家恰巴曲森等,乃根据陈那、法称逻辑理论著作中的基本内容,作了分门别类的解释,所以形成了“摄类”这部课本,这可以说是因明在西藏的一大发展。
三、原书名中“理路幻钥”一语,看起来也十分晦涩。所谓“理路”,实际上即指的理论思维规律。所谓“幻钥”,因为佛家学者,把量论的理路思维规律,看得玄妙难测,认为必须有一把奇特的钥匙去打开那理路玄妙之锁,所以就把“摄类”这部书,比喻为神奇的钥匙,通过它进入浩瀚理论宝库的门径。
四、这部《因明学启蒙》的作者,在书末署名普觉·强巴,按照十三世达赖喇嘛为普觉·强巴所撰写的《普觉传》中记载,他的全称是罗桑楚臣强巴嘉措,意为慧戒慈海。而普觉,按藏文后加字的发音,又叫普布觉,这是他所居住庵刹的名称,这个庵刹或茅庵,因建筑在色拉寺左侧的一个山垭上,远看去好象一座飞腾的碉楼,所以叫普布觉。把这个庵名冠于其真名“罗桑楚臣强巴嘉措”上,故简称“普觉·强巴”。这是藏语中,将地名或庄园名等冠于人名,省略称呼的一种惯例。
按《普觉传》记载,普觉·强巴,曾担任十二世达赖喇嘛成列嘉措的经师,在成列嘉措(公元1856~1875)逝世之后,他又担任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荣增(经师)。普觉·强巴原属色拉寺结巴扎仓僧侣,考得拉让巴格西学位,活了七十七岁,十三世达赖喇嘛五岁时即拜他为荣增,直至十三世达赖喇嘛二十七岁时他才逝世,真可谓十三世达赖喇麻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从《普觉传》中,还看到原西藏地方政权,曾授予他政府官衔堪钦(大堪布)职位。
但《因明学启蒙》这部书成书的年代不详。据该书的跋记载,此书系为十三世达赖喇嘛讲授因明学时所编著的,从而可以推知成书于普觉·强巴六十岁以后。有关普觉·强巴的生平及其事迹,在其传记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在这儿恕不赘述了。
五、原书,是经典式的拉萨木刻版本,共分五部分,我将它译成五卷本,按原书一卷有二十三页,二卷有三十页,三卷有三十六页,四卷有二十七页,五卷有二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一页。按原书卷名及内容,叫做“小理路”,“中理路”,“大理路”;在大理路中,又包括了三个部分,其主要内容,请参看译文就比较清楚了。按学制,这部书至少要学习三年,从而掌握在辩论场上,立论者,敌论者,提出命题和答辩等的逻辑公式,藉以逐步深入,探讨从现实生活到玄虚的哲理。
六、这部书,可以说是因明学在西藏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近代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受到佛家学者们的推崇。它的论述特点是,逻辑公式并列。条理清楚、简明易懂。由于它是一部专门的因明学启蒙作品,几乎在其中到处都接触到专门术语,令人感到陌生。对这些术语,在翻译上,为了保持藏文的…
《藏传因明学 因明学启蒙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