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

  因明學啓蒙卷一

  

  目 錄

  甲一、敘述小理路

  甲二、敘述中理路

  甲叁、敘述大理賂

  甲一、敘述小理路(思維理路)

  乙一、辯論紅白顔色等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二、辯論成事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叁、辯論認識體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四、辯論否定是否定非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五、辯論小因果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六、辯論總與別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七、辯論質與體

   卷 一 終

  甲二、敘述中理路(思維理路)

  乙一、辯論相違(矛盾)與相屬(聯系或關系)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二、辯論了解有、了解無及裏層(內涵)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叁、辯論性相與所表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四、辯論建立大因果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丙叁、斷除诤論

  乙五、辯論隨因後遍,遺遍及兼略述破與立

  一、講隨因後遍及遣遍

  二、兼略述破與立

  卷 二 終

  甲叁、敘述大理路(思維理路)

  乙一、論述應成論式等

  丙一、辯論小應成論式及附辯論

  丁一、正辯論

  丁二、附辯論分叁

  戊一、辯論建立第六格(啭聲)

  戊二、辯論建立承認規律

  戊叁、辯論遮事及提問分二

  己一、辯論遮事

  己二、辯論提問

  丙二、辯論大應成論式

  丁一、正辯論

  戊一、駁他宗

  戊二、立自宗

  戊叁、斷除诤淪

  丁二、附講立論者、敵論者、證者分二

  戊一、正講

  戊二、辯論分叁

  己一,對何物展開辯論

  己二、如何辯論法

  庚一、正辯論法

  庚二、辯論法之支分

  辛一、提問及答辯

  辛二、善于辯論之因素

  辛叁、態度端莊

  辛四、辯論之心術

  辛五、辯論之比喻

  己叁、辯論之(結)果

  丙叁、辯論排他、遮止、成立

  丁一,駁他宗

  丁二、立自宗

  丁叁、斷除诤論

  丙四、辯論建立排入、立入

  丁一、駁他宗

  丁二、立自宗

  戊一,辯論排入

  戊二、辯論立入

  卷 叁 終

  乙二、論述建立境、具境、心理

  丙一、駁他宗

  丙二、立自宗

  丁一、講境(認識之對象)

  丁二、講具境(主觀認識)

  戊一、講補特伽羅

  戊二、講知覺

  己一、講量知覺

  庚一、自宗講量性質

  庚二、講現量

  辛一、講五根現覺

  辛二、講意現覺

  辛叁、講自證現覺

  辛四、講瑜伽現覺

  辛五、講似現覺

  庚叁、講比量

  辛一、附講執因心(思維)

  庚四、複講量之分類

  辛一、講二量之性相

  辛二、講量之分類

  己二、講非量知覺

  己叁、複講知覺之分類

  庚一、敘述將總義作爲所執境之分別

  庚二、敘述將自相作爲所執境無分別不錯亂識

  庚叁、敘述將無見爲有作爲所執境之無分別錯亂識

  庚四、知覺分爲了別自、他

  庚五、知覺分爲心王心所

  庚六、附述各宗派之主張

  戊叁、講能诠聲(語言)

  卷 四 終

  乙叁、論述因理

  丙一、論述因之性相

  丙二、論述因之分類

  丁一、論述真因

  戊一、真因觀待事

  己一、宗法觀待事

  庚一、欲知有法之性相

  庚二、欲知有法之事依

  庚叁、附述對所立法之認識

  已二,論述遍及之觀待事同品、異品

  庚一、正述

  辛一、性相

  辛二、分類

  辛叁、訓诂言義四句簡別法

  辛四、分辨同品與異品是否直接相違

  庚二、附述同喻、異喻

  戊二、敘述真因之性相

  戊叁、敘述真因之分類

  己一、從體性門分類

  庚一、敘述真果因

  辛一、講性相

  辛二、講分類

  庚二、敘述真自性因

  辛一、講性相

  辛二、講分類

  辛叁、講事依

  庚叁、敘述未緣到因

  辛一、講性相

  辛二、講分類

  壬一、未見之未緣到真因

  癸一、成立彼之未見屬性未緣到真因

  癸二、成立彼之未見之緣相違真因

  壬二、可以見之未緣到真因

  癸一、可以見之未緣到屬性真因

  癸二、可以見之緣相違真因

  辛叁、講于事依上定性相之量識

  辛四、講分辯因、法、義叁項

  己二、從所立法門分類

  庚一、講真能立因

  庚二、講真遮止因

  己叁、從立理門分類

  庚一、講成立意義之真因

  庚二、講成立名言之真因

  庚叁、講成立部分意義之真因

  庚四、講成立部分名言之真因

  庚五、講意義名言俱成立之真因

  己四,從宗體門類分

  庚一、講物力真因

  庚二,講信仰真因

  庚叁、講世許真因

  己五、從遍同品理門分類

  己六、從立敵門分類

  丁二、論述真因之反面似因

  戊一、講性相

  己一、駁他宗

  己二、立自宗

  戊二、講分類

  己一、相違因

  庚一、講性相

  庚二、講分類

  庚叁、講事例

  庚四、建立理由

  己二、不定因

  庚一、講性相

  庚二、講分類

  辛一、不共不定因

  辛二、共不定因

  壬一、講直接不定因

  壬二、講具余不定因

  壬叁、講非此二隨一之不定因因

  己叁、不成因

  庚一、講性相

  庚二、講分類

  辛一、觀待意義不成因

  辛二、觀待知覺不成因

  辛叁、觀待立敵不成囚

  卷 五 終

  譯 者 前 言

  我譯的這部《因明學啓蒙》,按原書,全名應譯爲《辨析量論意義攝類解釋幻鑰論》。驟視之比較難懂。就其性質和作用方向考慮,所以把它譯爲《因明學啓蒙》。過去在西藏佛教格魯派大寺院的學製中,把它列爲一部因明入門的課本,凡是參加佛學理論正規班級學習的人,首先都必須學習這個課本,在掌握了一般辯論法則之後,才逐步升級,提高理論水平。在此,擬簡單地介紹幾點有關的問題:

  一、原書名稱中所說的“量論”,基本上是指從印度傳播到我國西藏地區的主要邏輯作品,如陳那的《集量論》、法稱的《因明七論》等。這些邏輯作品,是伴隨佛教典籍的翻譯輸入西藏的,因爲它是一門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長期以來,西藏的佛學理論家,都重視它,運用它。乃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把它納入了佛教哲學範疇,對西藏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陳那、法稱等的邏輯著作,譯成藏文而且已被收入藏文《丹珠爾》部內的,就有近六十余種之多。這許多書,讀起來十分困難,首先是它沒有公開發行的單行本,其次是它的文字古奧,內容龐雜,使初學者確有望洋興歎之感。約從公元十一世紀起,西藏佛學理論家恰巴曲森等,乃根據陳那、法稱邏輯理論著作中的基本內容,作了分門別類的解釋,所以形成了“攝類”這部課本,這可以說是因明在西藏的一大發展。

  叁、原書名中“理路幻鑰”一語,看起來也十分晦澀。所謂“理路”,實際上即指的理論思維規律。所謂“幻鑰”,因爲佛家學者,把量論的理路思維規律,看得玄妙難測,認爲必須有一把奇特的鑰匙去打開那理路玄妙之鎖,所以就把“攝類”這部書,比喻爲神奇的鑰匙,通過它進入浩瀚理論寶庫的門徑。

  四、這部《因明學啓蒙》的作者,在書末署名普覺·強巴,按照十叁世達賴喇嘛爲普覺·強巴所撰寫的《普覺傳》中記載,他的全稱是羅桑楚臣強巴嘉措,意爲慧戒慈海。而普覺,按藏文後加字的發音,又叫普布覺,這是他所居住庵刹的名稱,這個庵刹或茅庵,因建築在色拉寺左側的一個山垭上,遠看去好象一座飛騰的碉樓,所以叫普布覺。把這個庵名冠于其真名“羅桑楚臣強巴嘉措”上,故簡稱“普覺·強巴”。這是藏語中,將地名或莊園名等冠于人名,省略稱呼的一種慣例。

  按《普覺傳》記載,普覺·強巴,曾擔任十二世達賴喇嘛成列嘉措的經師,在成列嘉措(公元1856~1875)逝世之後,他又擔任十叁世達賴喇嘛的榮增(經師)。普覺·強巴原屬色拉寺結巴紮倉僧侶,考得拉讓巴格西學位,活了七十七歲,十叁世達賴喇嘛五歲時即拜他爲榮增,直至十叁世達賴喇嘛二十七歲時他才逝世,真可謂十叁世達賴喇麻傳道授業的好老師。從《普覺傳》中,還看到原西藏地方政權,曾授予他政府官銜堪欽(大堪布)職位。

  但《因明學啓蒙》這部書成書的年代不詳。據該書的跋記載,此書系爲十叁世達賴喇嘛講授因明學時所編著的,從而可以推知成書于普覺·強巴六十歲以後。有關普覺·強巴的生平及其事迹,在其傳記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在這兒恕不贅述了。

  五、原書,是經典式的拉薩木刻版本,共分五部分,我將它譯成五卷本,按原書一卷有二十叁頁,二卷有叁十頁,叁卷有叁十六頁,四卷有二十七頁,五卷有二十五頁,共一百四十一頁。按原書卷名及內容,叫做“小理路”,“中理路”,“大理路”;在大理路中,又包括了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請參看譯文就比較清楚了。按學製,這部書至少要學習叁年,從而掌握在辯論場上,立論者,敵論者,提出命題和答辯等的邏輯公式,藉以逐步深入,探討從現實生活到玄虛的哲理。

  六、這部書,可以說是因明學在西藏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近代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受到佛家學者們的推崇。它的論述特點是,邏輯公式並列。條理清楚、簡明易懂。由于它是一部專門的因明學啓蒙作品,幾乎在其中到處都接觸到專門術語,令人感到陌生。對這些術語,在翻譯上,爲了保持藏文的…

《藏傳因明學 因明學啓蒙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