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一)
甲二、正宗分
上面世尊入大寂定,透徹地現見了極樂淨土的事理因果,然後應阿難的請問,以下就正式開演這部《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于世,教化度脫無量衆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
佛告訴阿難說:這要追溯到久遠不可思議無數劫之前(就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用心思維的無量無數大劫之前),當時有一位錠光如來出現世間,教化度脫了無量衆生,使他們都得到道果,最後錠光如來示現入于涅槃。
接下來,再從錠光如來往過去的方向追溯,還要往回翻過53佛的時期,那就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了,這才翻到了阿彌陀佛發願最初的因地。從這裏就知道阿彌陀佛從因地初發心到最終圓滿成就大願王,中間經曆了無量無數的大劫,爲了成就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以普度盡虛空界的衆生,付出了無數劫的努力。
從這裏能體會到彌陀願海的成就來之不易、極樂淨土的成就來之不易、阿彌陀佛光明和名號的成就來之不易,今天我們能受用到佛無量劫來無數大願大行的果實,能依仗彌陀願海的無上方便一生就往生到淨土、頓超生死、登不退地、從此速疾成佛,所有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所致。按照這樣思維,就會對阿彌陀佛生感恩的心,會竭盡自己的誠心投入佛的大願海。其次,會生起慶幸之心,今生能遇到彌陀願海的大法,確實是無量劫中稀有難逢的一刻,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這個機會,今生就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來迅速地完成成佛度衆生的普賢行願。由于有這些大的必要,就要具體地講明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修行、成道的經過。
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舍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這是讓時間倒流,不斷地往過去的方向追溯,追溯了一尊又一尊佛。一直經過了五十叁尊佛。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那時有一尊佛,叫做“世自在王如來”。佛的教法期有一位國王,叫做世饒王。聽佛說法,心開意解,非常歡喜。隨即發起了無上真實的菩提心。當時就舍棄了國土和王位,離世出家,成爲沙門。
這裏,“道意”就是菩提心(“道”是菩提,“意”是心)。發菩提心後的表現非常明顯。就是世饒王一旦發起了求無上道普度衆生的心,就把世間的王位、國家全部抛棄,這就是發菩提心真實的表現。所以,沒有出離心還說有菩提心,那要大打一個問號!世間人最執著的就是名利聲色,就是這些東西把人纏在世間法的網裏,不能奮發。真正的菩提心是無上的志願。世饒王聞法後觸動了他的善根,他要勇求菩提,普度衆生,這已經成爲他心裏最大的志願,他決心把生命完全投入在菩提大業中。
當時發了無上心,毅然舍棄了國家、王位。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在世間做到國王的位置,有最高的權力、最好的享受,一般人很難放下。而世饒王爲了求無上道普度衆生,毅然放棄了國家和王位,可見他發心的勇猛。
世饒王出家後的名字叫做“法藏比丘”。他有“高才勇哲”的品德。就是才能很高,志願很大,又明白心地,和世間人迥然不同。關于法藏比丘當時的身份,有說是登地菩薩的身份。
這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和以後的成就息息相關。最終他能建立第一淨土,成就度生的無上方便,都是由這個種性決定的。由于他的大勇,才能立願成就超勝無量諸佛的刹土,這是大丈夫沖天的志氣,不但要成就佛刹,而且要成就超勝無量諸佛的第一佛刹;而且,他要攝受從五逆到十地之間一切種類的衆生,未得度者使他得度,已得度者扶持他成佛。這是極其廣大的志願,也因此有後來成就的普遍攝受一切衆生的淨土法門,成就了彌陀願海、六字洪名的無上方便。當初的大願心就是這樣的。
其次,“哲”就是明——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樣才能安住真實智慧、莊嚴淨土,非常關鍵,這是根本。
“高才”,指極高的才能。由于才能極高,極其善巧,也就有後來方便至極的成就,無論是成就的光明、名號,淨土遍滿功德;水、鳥、香、光,皆作佛事;乃至淨土超勝十方,絕無僅有,都是極巧妙的才能所致。這時,法藏菩薩已經完全超出世間的境界,叫做“與世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合掌,以頌贊曰:
當時,法藏比丘來到世自在王如來前,向佛彙報自己的發願。他先頂禮佛的雙足,之後繞佛叁匝,表示敬愛(以最尊貴的頭部頂禮佛卑下的雙足,表示恭敬;以身體繞佛叁次,表示對佛的愛戴不舍)。之後長跪合掌,以偈頌首先贊歎世自在王佛身、語、意無上的功德。之後表明願心:我要修到與佛同等的果位,要成就無比殊勝的淨土,攝受全法界無量無邊的衆生,使他們全部成佛。
以下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所說的偈頌,分成叁段來講:一、贊佛功德;二、求佛所證;叁、請佛證知。
一、贊佛功德分二:(一)分別贊歎佛身、語、意的功德;(二)總結贊歎
(一)分別贊歎佛身、語、意的功德
首先贊歎身功德:
光顔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顔容,超世無倫。
前兩頌贊歎佛色身光明的威德,後半頌贊歎佛色身相好的威德。
“光顔巍巍,威神無極”:佛的光明容顔極其高顯,光明有大威神力,能夠普遍照耀十方無量無數世界。“威神”指佛色身光明的體性。“無極”是指光明的量,也就是沒有任何邊際和局限的量。由于光明的威神沒有局限、邊際,因此光明無限普照。
“無與等者”,指佛色身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沒有能與之相等的光明。日、月、摩尼珠的光明,被極其明朗的佛光所映蔽,完全顯不出來,看起來就像一團墨一樣。(比如白天在太陽底下點一支蠟燭,蠟燭的光看起來只是一個黑圈,根本顯不出。世間最亮的莫過于太陽、月亮和摩尼珠,但是放在佛光裏,完全隱蔽不現,只是一個黑圈。)
“如來顔容,超世無倫”,指佛色身的相好極其莊嚴,美妙絕倫,超出世間一切的莊嚴相。意思是說,世間沒有事物能有這樣美妙的相。
接著贊歎佛的語功德:
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如來無上正覺的梵音,普遍地宣流于十方世界。
佛的梵音有不遠不近的德相,能傳到十方無量世界,即使離佛無限遙遠,聽起來仍像在耳邊宣說一樣。由于這是從遍一切處的佛心所流出,因此音聲遍一切處。
唐譯說:“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贊歎如來的圓音功德。由于本性中圓具一切法,佛的音聲就是以本性爲體而流出,所以一個圓音裏具足無量音聲海,世尊演說一個音聲能使無量有情都聽到合乎他意樂的語言,而且都得到理解,這是極奇妙的語功德。《普賢行願品》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接著贊歎佛的意功德:
戒聞精進,叁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谛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
這裏前兩頌贊歎佛證德圓滿,後半頌贊歎佛斷德圓滿。在贊歎證德圓滿中,“戒聞”等一頌贊歎佛功德殊勝,“深谛”等一頌贊歎佛功德甚深。下面就按次第來解釋:
1、贊歎佛功德殊勝
法藏比丘贊歎說:世尊!您的持戒、多聞、精進、叁昧和智慧,都成就了無與倫比的大威德。一切種類的功德都登峰造極。
比如“持戒”,從最初凡夫持戒到證入二地菩薩圓滿戒波羅蜜多,再上進到佛位得到最清淨的戒、無量無邊的戒德莊嚴。像這樣,其它無量無數的功德都修到了究竟圓滿,無人能比。
2、贊歎佛功德甚深
“深谛善念,諸佛法海”,指趣證的方便。“深谛”,就是深思谛觀。心中明記諸佛法海,由此才能證得本性。這是從趣證的方便上說。過去因地是這樣的修行,所以在圓滿成就佛果時就有“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的功德。
“諸佛法海”,就是指如來藏性。實際上說到底,一切都是這個如來藏。如來藏性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這是唯證方知!所以這是極其深奧難測的。對此,登地菩薩還只是少分證得,一直要到成佛,才徹證無余。這就是“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的意思。好比一個遼闊、深邃的大海,直透到海的底部,窮到海的邊涯。就是指極深極廣的如來藏全體顯現,這時就叫“徹證”。在衆生份上這是絲毫沒見到過的,就像太陽完全被烏雲遮住了,絲毫不顯現;到見本性的時候,就是從烏雲裏開出光來了,然後才知道烏雲裏有太陽;等到烏雲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失,現出來的太陽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到最後,烏雲全部散盡,太陽整個全顯出來了,這好比是“徹證”。…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