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贊歎完佛證德圓滿之後,法藏比丘又贊歎佛斷德圓滿: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就是說:世尊您已經永遠斷盡了無明、貪欲、嗔怒等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達到了斷德究竟圓滿。
(二)總結贊歎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法藏比丘這樣贊歎:人中的獅子王大雄世尊!您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您功勳廣大,也就是從您無上正覺中所發出的法音,普遍宣流十方世界,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這是贊歎佛的語功德,“功勳廣大”就是指佛教化衆生的事業極其廣大)。
您智慧深妙,透徹了萬法的最甚深之處,徹底見到了法界一切現相(這是贊歎佛的意功德。雖然智慧、大悲、陀羅尼、叁摩地等都是意功德,但是以智慧爲主,所以這裏贊歎佛的智慧甚深微妙)。
您的光明威德,震動叁千大千世界(這是贊歎佛的身功德。唐譯裏說:“佛有殊勝大威光,普照十方無量刹。”就是指佛色身大威神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無量無數的刹土)。
二、求佛所證
在這樣贊歎完世自在王佛的身語意功德之後,法藏菩薩發願自己要證到跟佛同等的功德,這時是發了無上心。志願極其勇猛,不是只求人天小果或阿羅漢果,而是求無上佛果。
以下發願的內容分成兩段來講:(一)發願圓成佛果;(二)發願成就淨土。
(一)發願圓成佛果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叁昧,智慧爲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這裏,前一頌是發願求佛果,後一頌是發願求佛因。在發願求佛果中又有兩個內容:1、求福慧圓滿成就佛果;2、求利他圓滿普度衆生。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就像上面所贊歎的無上身語意的功德那樣,願我圓滿福慧資糧,得到跟法王一樣的成就(“法王”就是“于一切法自在”的意思)。這是法藏菩薩發誓成就佛果。
“過度生死,靡不解脫”,這是發願:願我具有無上的利他威力,能救度世間生老病死一切苦惱,使無數衆生都脫離生死苦海。這裏的“生死”包括粗的分段生死和細的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超過去了,就是“無不解脫”。(分段生死指惑業所成的有漏五蘊身的生死。分段,是指五蘊身的果報有分分段段的差異,比如壽命有一世一世的分段,形體有頭、頸、手、足等肢體的分段。這樣的身體是業力所感,業力盡了就會死亡;死了又投一個身體,又出現一期生死,這叫做“分段生死”。修到聖者地位,已經沒有了分段生死,但還有以無漏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的細的變易生死。)
以上一頌是發願求無上佛果,無論自利利他的成就都究竟圓滿。接下來一頌是發願求成佛的因。也就是爲了成就佛果,就必須行持成佛的正因。因此發願對于一切成佛正因都修到究竟爲止。
偈頌從“布施”到“智慧”之間指所修的成佛正因——六種波羅蜜多。“上”就是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等于俗話說的“到家了”。“爲上”,就是六度都修到究竟爲止。
所謂的求證菩提,不光是心裏發發願,而且要實際行到菩提果地。這裏包括願、行兩種菩提心。願菩提心是建立求菩提果的誓願,行菩提心是爲了現證菩提,修持一切能到達菩提果地的大行。
無量的菩薩行總的歸納爲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這六種波羅蜜多大行。這是很好的歸納法,把無量的菩薩行不多不少地歸納在六個項目裏。六度的排列有從粗到細、從淺到深、前劣後勝等的次第關系。修持六度,能夠圓滿福、慧二資糧,證得如來色身和法身等,所以是菩薩萬行的一個圓滿歸納。
這是法藏比丘進一步發誓實行成佛的正因,對于六度萬行都修到最徹底的地步,這就是“爲上”的意思。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爲作大安”,這是當時在佛前發願:我從現在開始,發誓履行成佛度衆生的大願。發誓之後,我會實行一切波羅蜜多的修行,爲一切衆生謀求最究竟的利益和安樂。
“一切恐懼,爲作大安”,意思是:我發誓讓一切處在二種生死恐懼中的衆生都得到大安樂。參照宋譯:“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意思是:我發誓讓一切沒得到度脫的有情都得到度脫,讓一切已得到度脫的有情都快速成佛,這就是大圓普度的一乘悲願。最終法藏成佛,成就了功德極殊勝的淨土,能攝受六道凡夫往生而頓超生死,這就實現了“未度有情令得度”的大願。“已得度者”就指已經開悟見性或者已經登地、證果的成就者和聖者。以彌陀本願神力能接引這些成就者和聖者直接生入實報土,而速成佛果,這就是“已得度者使成佛”。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恒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這是法藏比丘以比較功德來顯示菩提誓願堅固的重要性,以此堅定自己的願心。他說:假使對百千億萬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無量諸佛,一一都奉上財供養,這樣的功德不如求菩提的志願堅勇不退。
這是再次肯定大願是佛道的核心,它的意義超過無數次財供養。財供養只是菩提道的一分修行,而求菩提的志願是出生一切菩薩道、果的根本,所以成道的關鍵是發起求無上道、利益衆生的大願,而且在發願後堅勇不退。
如果能得到這個根本,就成爲無上的法供養。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之後列舉了“如說修行供養”、“代衆生苦供養”等等,講到財供養跟它相比,無量分不及其一。法藏菩薩知道最關鍵的就是菩提志願堅勇不退。由菩提志願堅勇不退,才能出生佛道;由菩提志願堅勇不退,才能普度衆生;也才是真正隨順如來的心、對如來做真實的法供養,所以縱然對無數諸佛供養財物,與它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他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優婆尼沙陀分”,就是把整個大地碎成微塵的數量。這樣看來,就是無數分不及其一了)。
正因爲法藏菩薩在無量劫中堅守菩提志願,始終不退,才最終圓滿了無量福慧資糧而成就佛果,建立了具足無量功德莊嚴的極樂淨土,實現了“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這樣從無上的成就推到根源,就會明白:一切都是源于求道堅勇不退。這就是佛道的根本。《菩提心義》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于是。”
(二)發願成就淨土
以上是發誓求證福慧圓滿的佛果,來普度衆生。這一大願如何落實呢?怎麼做到“一切恐懼,爲作大安”呢?法藏菩薩進一步的發願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誓願成就功德極其殊勝的淨土;第二個重點是誓願以無上的方便普遍攝受一切聖凡有情,使他們僅以信願力就能往生到自己的淨土中,頓超生死、迅速成佛。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複不可計,無數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這五頌實際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具體展開有各方面的施設,有無量願的支分。《普賢行願品》說:“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菩提。是故菩提屬于衆生。”配在法藏菩薩身上來說,這是爲了能成就普度衆生的無上方便,而發大願攝取淨土。所有這一切都是爲了攝受衆生,都是由衆生的因緣而發各種願,都是爲了實際利益衆生而莊嚴國土,一切都離不開衆生。衆生有各種問題要解決,才設法給他做增上緣,幫他解決;衆生要得到種種安樂,才想辦法盡可能地賜給他安樂。這一切就是淨土興起的因緣。
對這五頌,分成叁段來解釋:1、誓願成就光明遍照;2、誓願成就第一淨土;3、誓願哀愍度脫一切。
1、誓願成就光明遍照
譬如恒沙,諸佛世界,複不可計,無數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
這裏要抓住:法藏菩薩把“成就光明遍照”放在發願的首位,這也是無量光佛的由來。他是這樣發願的:就像恒河裏有多少沙子,就有那麼多的佛國,對這恒河沙數再乘以不可計數倍,就是這麼廣大無數刹土的範圍,我的光明都能普遍照到。
“複不可計”,在漢譯裏是:“複倍不可計。”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恒河的沙子特別細,恒河裏有多少粒沙子呢?那太多了!無法計數!對這恒河沙數再乘以不可計數倍,就是“複倍不可計”,而法藏菩薩發誓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無數刹土。
這是實現攝受十方衆生的一個根本方便,所以放在發願的首位。爲了真正做到攝受十方衆生,就需要成就光明大威神力,能普照到十方世界。這樣才能受十方任何一處的衆生。無論是哪個世界哪個地區的衆生,只要他以至誠的心祈禱佛、念佛的名號,就當即被佛光明所攝受,這才能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的目的。
2、誓願成就第一淨土
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
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
這是法藏菩薩誓願成就第一國土。也就是如果成就了色身的光明遍照,能攝受十方世界中的衆生,生到自己的國土。之後,要給衆生准備什麼樣的國土呢?這樣法藏菩薩進一步的發心是以自己無窮的殊勝精進的力量,以本性難以測量的威神力,就從這大智慧中流現最殊勝的國土。這樣,把一切有信心、有求生淨土願望的衆生都攝持在這個第一國土裏,使他們都非常順利、非常歡喜地成佛。
那麼,所願的國土第一的狀況如何呢?“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其衆奇妙”,是指國土聖衆第一。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叁不退(位不退不墮生死,行不退不墮小乘,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智海…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