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

  这样赞叹完佛证德圆满之后,法藏比丘又赞叹佛断德圆满: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就是说:世尊您已经永远断尽了无明、贪欲、嗔怒等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达到了断德究竟圆满。

  (二)总结赞叹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法藏比丘这样赞叹:人中的狮子王大雄世尊!您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您功勋广大,也就是从您无上正觉中所发出的法音,普遍宣流十方世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赞叹佛的语功德,“功勋广大”就是指佛教化众生的事业极其广大)。

  您智慧深妙,透彻了万法的最甚深之处,彻底见到了法界一切现相(这是赞叹佛的意功德。虽然智慧、大悲、陀罗尼、三摩地等都是意功德,但是以智慧为主,所以这里赞叹佛的智慧甚深微妙)。

  您的光明威德,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赞叹佛的身功德。唐译里说:“佛有殊胜大威光,普照十方无量刹。”就是指佛色身大威神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无量无数的刹土)。

  二、求佛所证

  在这样赞叹完世自在王佛的身语意功德之后,法藏菩萨发愿自己要证到跟佛同等的功德,这时是发了无上心。志愿极其勇猛,不是只求人天小果或阿罗汉果,而是求无上佛果。

  以下发愿的内容分成两段来讲:(一)发愿圆成佛果;(二)发愿成就净土。

  (一)发愿圆成佛果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这里,前一颂是发愿求佛果,后一颂是发愿求佛因。在发愿求佛果中又有两个内容:1、求福慧圆满成就佛果;2、求利他圆满普度众生。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就像上面所赞叹的无上身语意的功德那样,愿我圆满福慧资粮,得到跟法王一样的成就(“法王”就是“于一切法自在”的意思)。这是法藏菩萨发誓成就佛果。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这是发愿:愿我具有无上的利他威力,能救度世间生老病死一切苦恼,使无数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这里的“生死”包括粗的分段生死和细的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超过去了,就是“无不解脱”。(分段生死指惑业所成的有漏五蕴身的生死。分段,是指五蕴身的果报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比如寿命有一世一世的分段,形体有头、颈、手、足等肢体的分段。这样的身体是业力所感,业力尽了就会死亡;死了又投一个身体,又出现一期生死,这叫做“分段生死”。修到圣者地位,已经没有了分段生死,但还有以无漏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的细的变易生死。)

  以上一颂是发愿求无上佛果,无论自利利他的成就都究竟圆满。接下来一颂是发愿求成佛的因。也就是为了成就佛果,就必须行持成佛的正因。因此发愿对于一切成佛正因都修到究竟为止。

  偈颂从“布施”到“智慧”之间指所修的成佛正因——六种波罗蜜多。“上”就是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等于俗话说的“到家了”。“为上”,就是六度都修到究竟为止。

  所谓的求证菩提,不光是心里发发愿,而且要实际行到菩提果地。这里包括愿、行两种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建立求菩提果的誓愿,行菩提心是为了现证菩提,修持一切能到达菩提果地的大行。

  无量的菩萨行总的归纳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波罗蜜多大行。这是很好的归纳法,把无量的菩萨行不多不少地归纳在六个项目里。六度的排列有从粗到细、从浅到深、前劣后胜等的次第关系。修持六度,能够圆满福、慧二资粮,证得如来色身和法身等,所以是菩萨万行的一个圆满归纳。

  这是法藏比丘进一步发誓实行成佛的正因,对于六度万行都修到最彻底的地步,这就是“为上”的意思。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是当时在佛前发愿:我从现在开始,发誓履行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发誓之后,我会实行一切波罗蜜多的修行,为一切众生谋求最究竟的利益和安乐。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意思是:我发誓让一切处在二种生死恐惧中的众生都得到大安乐。参照宋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意思是:我发誓让一切没得到度脱的有情都得到度脱,让一切已得到度脱的有情都快速成佛,这就是大圆普度的一乘悲愿。最终法藏成佛,成就了功德极殊胜的净土,能摄受六道凡夫往生而顿超生死,这就实现了“未度有情令得度”的大愿。“已得度者”就指已经开悟见性或者已经登地、证果的成就者和圣者。以弥陀本愿神力能接引这些成就者和圣者直接生入实报土,而速成佛果,这就是“已得度者使成佛”。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这是法藏比丘以比较功德来显示菩提誓愿坚固的重要性,以此坚定自己的愿心。他说:假使对百千亿万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无量诸佛,一一都奉上财供养,这样的功德不如求菩提的志愿坚勇不退。

  这是再次肯定大愿是佛道的核心,它的意义超过无数次财供养。财供养只是菩提道的一分修行,而求菩提的志愿是出生一切菩萨道、果的根本,所以成道的关键是发起求无上道、利益众生的大愿,而且在发愿后坚勇不退。

  如果能得到这个根本,就成为无上的法供养。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之后列举了“如说修行供养”、“代众生苦供养”等等,讲到财供养跟它相比,无量分不及其一。法藏菩萨知道最关键的就是菩提志愿坚勇不退。由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出生佛道;由菩提志愿坚勇不退,才能普度众生;也才是真正随顺如来的心、对如来做真实的法供养,所以纵然对无数诸佛供养财物,与它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他分、算分、数分、喻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优婆尼沙陀分”,就是把整个大地碎成微尘的数量。这样看来,就是无数分不及其一了)。

  正因为法藏菩萨在无量劫中坚守菩提志愿,始终不退,才最终圆满了无量福慧资粮而成就佛果,建立了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极乐净土,实现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这样从无上的成就推到根源,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源于求道坚勇不退。这就是佛道的根本。《菩提心义》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

  (二)发愿成就净土

  以上是发誓求证福慧圆满的佛果,来普度众生。这一大愿如何落实呢?怎么做到“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呢?法藏菩萨进一步的发愿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誓愿成就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第二个重点是誓愿以无上的方便普遍摄受一切圣凡有情,使他们仅以信愿力就能往生到自己的净土中,顿超生死、迅速成佛。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

  这五颂实际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具体展开有各方面的施设,有无量愿的支分。《普贤行愿品》说:“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配在法藏菩萨身上来说,这是为了能成就普度众生的无上方便,而发大愿摄取净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摄受众生,都是由众生的因缘而发各种愿,都是为了实际利益众生而庄严国土,一切都离不开众生。众生有各种问题要解决,才设法给他做增上缘,帮他解决;众生要得到种种安乐,才想办法尽可能地赐给他安乐。这一切就是净土兴起的因缘。

  对这五颂,分成三段来解释:1、誓愿成就光明遍照;2、誓愿成就第一净土;3、誓愿哀愍度脱一切。

  1、誓愿成就光明遍照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

  这里要抓住:法藏菩萨把“成就光明遍照”放在发愿的首位,这也是无量光佛的由来。他是这样发愿的:就像恒河里有多少沙子,就有那么多的佛国,对这恒河沙数再乘以不可计数倍,就是这么广大无数刹土的范围,我的光明都能普遍照到。

  “复不可计”,在汉译里是:“复倍不可计。”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恒河的沙子特别细,恒河里有多少粒沙子呢?那太多了!无法计数!对这恒河沙数再乘以不可计数倍,就是“复倍不可计”,而法藏菩萨发誓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刹土。

  这是实现摄受十方众生的一个根本方便,所以放在发愿的首位。为了真正做到摄受十方众生,就需要成就光明大威神力,能普照到十方世界。这样才能受十方任何一处的众生。无论是哪个世界哪个地区的众生,只要他以至诚的心祈祷佛、念佛的名号,就当即被佛光明所摄受,这才能达到尽虚空遍法界普度的目的。

  2、誓愿成就第一净土

  如是精进,威神难量。令我作佛,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这是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第一国土。也就是如果成就了色身的光明遍照,能摄受十方世界中的众生,生到自己的国土。之后,要给众生准备什么样的国土呢?这样法藏菩萨进一步的发心是以自己无穷的殊胜精进的力量,以本性难以测量的威神力,就从这大智慧中流现最殊胜的国土。这样,把一切有信心、有求生净土愿望的众生都摄持在这个第一国土里,使他们都非常顺利、非常欢喜地成佛。

  那么,所愿的国土第一的状况如何呢?“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其众奇妙”,是指国土圣众第一。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三不退(位不退不堕生死,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智海…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