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體性
《寶性論》雲:“叁輪分別心,許爲所知障,悭吝等分別,許爲煩惱障。”施者、受者、施等叁輪的分別,承許爲所知障;六度的違品——悭貪、毀戒、嗔恚、懈怠、散亂等分別心,則承許爲煩惱障。二者都是在有境心上安立的。
虛妄分別是沒有的認爲有,有的認爲沒有,不符合實相叫做“虛妄”。在總的虛妄分別裏分成二類,第一、所知障:認爲有叁輪——能作、所作和作的虛妄分別。比如安忍就有能忍、所忍、忍叁個。說“二取”就更少一點。二取就是指分別心前立了一個對象,“那是他,我要取他”就有兩個了,這已經對立開來。我的手跟杯子相對,我的手是能取,杯子是所取,以手取杯子,就像這樣以心取境,叫做二取。但是這是個不二的法界,對于色、聲、香、味等,我們都認爲是在心外存在,我們的心去緣他、取他,這樣就成二取。
認爲“我現在不是那樣,我現在安住一個真如的境界,非常漂亮的境界”,可是在很微細的時候,心還在那裏抓,還是虛妄分別。哪怕你現在看到佛出來了,那麼莊嚴,其實你的眼睛還是能看,還是那樣抓。叁輪和二取,其實說的是一件事,只是說得有詳有略。
我們對叁輪分別心承許是所知障。比如我送了一只“表”給他,心裏在分別能送的我、所送的他,還有那塊表。這些又是從哪裏來?是從法我來的,沒有法我,立不起來。假如我今天證到了人無我,可是這個二取還離不了,爲什麼,因爲我還認爲這是一個微塵,就還有微細的法執,這叫所知障。
六度的違品——悭貪等的分別心,實際上這些叫煩惱。煩惱就是煩動惱亂的意思,是描述心裏不寂靜的狀況。換句話說,你心裏什麼心生起來的時候,他不寂靜,那就是煩惱。
所謂六度就是要度過這些違品。凡夫沒有六度的修行,全部是悭貪、毀戒、嗔恚等等。六度的違品:比如布施的違品是悭貪,布施是以舍心爲體性。爲什麼做不到慷慨施舍?就因爲心裏有悭貪,這是一個障礙,就要舍這個違品。安忍的違品是嗔恚,別人罵我爲什麼不能安忍,就因爲有嗔恚,這些違品障礙了六度,障礙了六度清淨的行爲。
清淨是指心裏沒有煩惱,煩惱一起來,心就受染汙,如果遠離了煩惱,心裏就轉成了清淨。比如我現在要布施,但另一種心態不肯布施,雖然我也給了,但心裏有悭貪,在布施的前、中、後的過程中,有悭貪在心裏活動,讓心不清淨。如果破掉了悭貪的障礙,布施的心就清淨。
總之,六度的違品——悭貪等承許是煩惱障。無論所知障或煩惱障都是在有境心上安立的。
(二)二障的作用
二障的作用有障礙道和果兩方面。障礙道即是:以煩惱障障礙清淨波羅蜜多,比如心中有嗔恚雜染,則障礙安忍波羅蜜多,令其不得清淨;以所知障障礙圓滿波羅蜜多,即行持波羅蜜多時有叁輪分別,致使波羅蜜多不能圓滿。
二障障礙什麼:障道、障果。對大乘行人而言,障道的“道”指的是波羅蜜多。煩惱障是障礙清淨波羅蜜多,所知障是障礙圓滿波羅蜜多。
同一個波羅蜜多,從境界上來說,比如布施給他一件東西,心裏很舍不得,但沒辦法只好給他。這樣的布施就不清淨,雖然外面做了布施,但心裏被悭貪雜染。另一種,我布施給你,心裏沒有一點悭貪,但還有不圓滿。雖然心裏沒有任何煩惱,但是有二取的執著,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你。所謂的清淨和圓滿按這樣來區別。
安忍,他來罵我,罵得非常難聽,我雖然知道不能發火,但我不通達空性,就只好按在那裏。其實我心裏亂七八糟,但總比大發雷霆要好。這樣按在那裏也很難受,不停地在那裏分別、執著,這個心能說清淨嗎?當然不清淨!雖然這也在安忍,但障礙了安忍度的清淨。爲什麼?心裏嗔心的種子一遇到緣就發作,雖然是在克製,不讓他現出來,但裏頭念頭動得厲害,心理、生理各方面的雜染都有,所以以嗔心就障礙安忍度的清淨。
另外,現在他又在罵我,罵得很難聽,但我有通達人無我,我沒認爲有一個“我”在被罵,這時候不接受他的罵。他罵的時候,我不起嗔恚的反應,這個安忍度可以說是清淨。修安忍度時沒有嗔恚的雜染,叫做清淨波羅蜜多。
但這不等于圓滿波羅蜜多。爲什麼,因爲只證到人無我,還沒證到法無我。聽到罵,是不起嗔恚。但還不知道這是無二取。他還是在那裏罵,只是說一些聲音,根本沒說到我。可是,我耳邊響起聲音,能取的耳識、所取的聲音都有,這樣還沒達到圓滿。如果在安忍時,既沒有嗔恚,也沒有能忍、所忍,就圓滿了波羅蜜多。
所以,以煩惱障障礙清淨波羅蜜多,比如心裏起了嗔恚,裏面有煩惱在活動,就障礙清淨的安忍度。以所知障障礙圓滿波羅蜜多,就是在行持波羅蜜多時,有叁輪的分別,有能忍、所忍和忍。這樣導致波羅蜜多不能圓滿。這以上是障道。
就障果而言,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礙一切種智。如《小乘俱舍論》雲:“主要障礙獲得暫時解脫的同類惡心,都是煩惱障。”《大乘俱舍論》雲:“障礙獲得一切種智究竟解脫的同類執著習氣,皆爲所知障。”
出世間的果位從總體上分成二個:一是解脫生死,二是獲得一切種智或成佛。煩惱障主要障礙解脫生死。生死指分段生死,比如這一生做人,下一世做狗,再下一世又做天人,有一段一段的生死。所知障障礙周遍照見一切萬法的大智慧或一切種智。
“主要”這二個字是這樣說,所知障障不障礙解脫呢?障礙解脫。煩惱障障不障礙現前一切種智呢?障礙現前一切種智。但是從主要來說,所知障在感召生死上不是主因,主因是煩惱障,所以只要斷除煩惱障,就不會再感召生死。打個比方,種子和水、土都是生果的因緣,也就是不僅以種子導致生果,以水、土等也是造成果的因素,但兩者比較,種子是主因,只要燒焦了種子,即使有水、土等存在,也決定不生果。
第二、雖然煩惱也障一切種智,但是以所知障爲主。也就是說,如果只做到了破盡煩惱障,還是現前不了一切種智,只要破盡了所知障才能現前,所以就按主要而說,以所知障障礙一切種智。
(叁)二障的數量決定
“數量決定”就是說,只有這二種障礙,沒有第叁種障礙,因爲一切障礙都可以歸在裏頭,不會多,也不會少。
《辨中邊論頌》雲:“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即斷言二障已攝盡一切障礙。
這裏明確說到,斷了煩惱和所知障,就從一切障中解脫。如果在這二種障裏沒有攝盡一切障,那即使二障全部解脫,也還有剩余的障礙,而不能說“一切障解脫”。由此就證明以二障攝盡了一切障。
比如說我身上只有兩個病,一個胃病,一個肝病。我兩個病都好了,就什麼病都沒有了。如果還有一個鼻炎,就不能說一切病都好了。既然說斷盡二障就解脫一切障,可見二障攝盡了一切障。
爲什麼說二障攝盡了一切障呢?
對此,全知麥彭仁波切解釋:“其合理者,實際所求,除解脫與一切種智外再無第叁種果,對此二者從主要作障礙的角度,安立煩惱障與所知障;其次,二障的起因爲人我執與法我執,二我執的對治則是現證二無我,以所證二無我外,更無勝義所證故,二障數量決定,不多也不少。”
“二障攝盡一切障”的理由是這樣:
第一個理由,從所障只有兩個,決定能障的主因也只有兩個。因爲能和所兩個是對應的,一個所障,一個能障。所障給他定了兩個,一是解脫,二是成佛,再沒有第叁個。這樣所障只有兩個,能障也就只有兩個,對解脫來說,主要的障礙是煩惱障,這已經定了;對成佛來說,主要的障礙是所知障,這也已經定了。
生死是怎麼來的?不是什麼外在的主宰製造的,也不是無因自然生的,唯一是自己的心造業感召的。業從何而來?沒有煩惱是不可能造業的。自己也很清楚,心裏怎麼起心動念,口裏怎麼說,身體怎麼做,這些實際是因爲心裏有貪、嗔、嫉妒等的煩惱而做出來的。所以集谛出在煩惱上。
再進一步,我有這些貪嗔等的煩惱,又唯一是由執著我而發起的,因爲執著我,如果順從我、尊重我、合我的意,我就喜歡,就貪著這種感覺;不合我的心、不合我的意,就起嗔恚;如果比我高一點,就對他嫉妒;我和他並排、平等的,我就和他競爭;他比我低一點,我就歧視他,瞧不起他。或者見解上,執著我是常,是常見;執著我是斷,是斷見。諸如此類,無量的煩惱都從我執出來。
這樣,我們知道,障礙解脫的主因是煩惱障,障礙一切種智的主因是所知障。我們又得看,已經解決了煩惱,怎麼還…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