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体性
《宝性论》云:“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许为烦恼障。”施者、受者、施等三轮的分别,承许为所知障;六度的违品——悭贪、毁戒、嗔恚、懈怠、散乱等分别心,则承许为烦恼障。二者都是在有境心上安立的。
虚妄分别是没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不符合实相叫做“虚妄”。在总的虚妄分别里分成二类,第一、所知障:认为有三轮——能作、所作和作的虚妄分别。比如安忍就有能忍、所忍、忍三个。说“二取”就更少一点。二取就是指分别心前立了一个对象,“那是他,我要取他”就有两个了,这已经对立开来。我的手跟杯子相对,我的手是能取,杯子是所取,以手取杯子,就像这样以心取境,叫做二取。但是这是个不二的法界,对于色、声、香、味等,我们都认为是在心外存在,我们的心去缘他、取他,这样就成二取。
认为“我现在不是那样,我现在安住一个真如的境界,非常漂亮的境界”,可是在很微细的时候,心还在那里抓,还是虚妄分别。哪怕你现在看到佛出来了,那么庄严,其实你的眼睛还是能看,还是那样抓。三轮和二取,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只是说得有详有略。
我们对三轮分别心承许是所知障。比如我送了一只“表”给他,心里在分别能送的我、所送的他,还有那块表。这些又是从哪里来?是从法我来的,没有法我,立不起来。假如我今天证到了人无我,可是这个二取还离不了,为什么,因为我还认为这是一个微尘,就还有微细的法执,这叫所知障。
六度的违品——悭贪等的分别心,实际上这些叫烦恼。烦恼就是烦动恼乱的意思,是描述心里不寂静的状况。换句话说,你心里什么心生起来的时候,他不寂静,那就是烦恼。
所谓六度就是要度过这些违品。凡夫没有六度的修行,全部是悭贪、毁戒、嗔恚等等。六度的违品:比如布施的违品是悭贪,布施是以舍心为体性。为什么做不到慷慨施舍?就因为心里有悭贪,这是一个障碍,就要舍这个违品。安忍的违品是嗔恚,别人骂我为什么不能安忍,就因为有嗔恚,这些违品障碍了六度,障碍了六度清净的行为。
清净是指心里没有烦恼,烦恼一起来,心就受染污,如果远离了烦恼,心里就转成了清净。比如我现在要布施,但另一种心态不肯布施,虽然我也给了,但心里有悭贪,在布施的前、中、后的过程中,有悭贪在心里活动,让心不清净。如果破掉了悭贪的障碍,布施的心就清净。
总之,六度的违品——悭贪等承许是烦恼障。无论所知障或烦恼障都是在有境心上安立的。
(二)二障的作用
二障的作用有障碍道和果两方面。障碍道即是: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比如心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波罗蜜多,令其不得清净;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分别,致使波罗蜜多不能圆满。
二障障碍什么:障道、障果。对大乘行人而言,障道的“道”指的是波罗蜜多。烦恼障是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所知障是障碍圆满波罗蜜多。
同一个波罗蜜多,从境界上来说,比如布施给他一件东西,心里很舍不得,但没办法只好给他。这样的布施就不清净,虽然外面做了布施,但心里被悭贪杂染。另一种,我布施给你,心里没有一点悭贪,但还有不圆满。虽然心里没有任何烦恼,但是有二取的执著,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你。所谓的清净和圆满按这样来区别。
安忍,他来骂我,骂得非常难听,我虽然知道不能发火,但我不通达空性,就只好按在那里。其实我心里乱七八糟,但总比大发雷霆要好。这样按在那里也很难受,不停地在那里分别、执著,这个心能说清净吗?当然不清净!虽然这也在安忍,但障碍了安忍度的清净。为什么?心里嗔心的种子一遇到缘就发作,虽然是在克制,不让他现出来,但里头念头动得厉害,心理、生理各方面的杂染都有,所以以嗔心就障碍安忍度的清净。
另外,现在他又在骂我,骂得很难听,但我有通达人无我,我没认为有一个“我”在被骂,这时候不接受他的骂。他骂的时候,我不起嗔恚的反应,这个安忍度可以说是清净。修安忍度时没有嗔恚的杂染,叫做清净波罗蜜多。
但这不等于圆满波罗蜜多。为什么,因为只证到人无我,还没证到法无我。听到骂,是不起嗔恚。但还不知道这是无二取。他还是在那里骂,只是说一些声音,根本没说到我。可是,我耳边响起声音,能取的耳识、所取的声音都有,这样还没达到圆满。如果在安忍时,既没有嗔恚,也没有能忍、所忍,就圆满了波罗蜜多。
所以,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比如心里起了嗔恚,里面有烦恼在活动,就障碍清净的安忍度。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就是在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的分别,有能忍、所忍和忍。这样导致波罗蜜多不能圆满。这以上是障道。
就障果而言,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种智。如《小乘俱舍论》云:“主要障碍获得暂时解脱的同类恶心,都是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障碍获得一切种智究竟解脱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
出世间的果位从总体上分成二个:一是解脱生死,二是获得一切种智或成佛。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生死指分段生死,比如这一生做人,下一世做狗,再下一世又做天人,有一段一段的生死。所知障障碍周遍照见一切万法的大智慧或一切种智。
“主要”这二个字是这样说,所知障障不障碍解脱呢?障碍解脱。烦恼障障不障碍现前一切种智呢?障碍现前一切种智。但是从主要来说,所知障在感召生死上不是主因,主因是烦恼障,所以只要断除烦恼障,就不会再感召生死。打个比方,种子和水、土都是生果的因缘,也就是不仅以种子导致生果,以水、土等也是造成果的因素,但两者比较,种子是主因,只要烧焦了种子,即使有水、土等存在,也决定不生果。
第二、虽然烦恼也障一切种智,但是以所知障为主。也就是说,如果只做到了破尽烦恼障,还是现前不了一切种智,只要破尽了所知障才能现前,所以就按主要而说,以所知障障碍一切种智。
(三)二障的数量决定
“数量决定”就是说,只有这二种障碍,没有第三种障碍,因为一切障碍都可以归在里头,不会多,也不会少。
《辨中边论颂》云:“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即断言二障已摄尽一切障碍。
这里明确说到,断了烦恼和所知障,就从一切障中解脱。如果在这二种障里没有摄尽一切障,那即使二障全部解脱,也还有剩余的障碍,而不能说“一切障解脱”。由此就证明以二障摄尽了一切障。
比如说我身上只有两个病,一个胃病,一个肝病。我两个病都好了,就什么病都没有了。如果还有一个鼻炎,就不能说一切病都好了。既然说断尽二障就解脱一切障,可见二障摄尽了一切障。
为什么说二障摄尽了一切障呢?
对此,全知麦彭仁波切解释:“其合理者,实际所求,除解脱与一切种智外再无第三种果,对此二者从主要作障碍的角度,安立烦恼障与所知障;其次,二障的起因为人我执与法我执,二我执的对治则是现证二无我,以所证二无我外,更无胜义所证故,二障数量决定,不多也不少。”
“二障摄尽一切障”的理由是这样:
第一个理由,从所障只有两个,决定能障的主因也只有两个。因为能和所两个是对应的,一个所障,一个能障。所障给他定了两个,一是解脱,二是成佛,再没有第三个。这样所障只有两个,能障也就只有两个,对解脱来说,主要的障碍是烦恼障,这已经定了;对成佛来说,主要的障碍是所知障,这也已经定了。
生死是怎么来的?不是什么外在的主宰制造的,也不是无因自然生的,唯一是自己的心造业感召的。业从何而来?没有烦恼是不可能造业的。自己也很清楚,心里怎么起心动念,口里怎么说,身体怎么做,这些实际是因为心里有贪、嗔、嫉妒等的烦恼而做出来的。所以集谛出在烦恼上。
再进一步,我有这些贪嗔等的烦恼,又唯一是由执著我而发起的,因为执著我,如果顺从我、尊重我、合我的意,我就喜欢,就贪著这种感觉;不合我的心、不合我的意,就起嗔恚;如果比我高一点,就对他嫉妒;我和他并排、平等的,我就和他竞争;他比我低一点,我就歧视他,瞧不起他。或者见解上,执著我是常,是常见;执著我是断,是断见。诸如此类,无量的烦恼都从我执出来。
这样,我们知道,障碍解脱的主因是烦恼障,障碍一切种智的主因是所知障。我们又得看,已经解决了烦恼,怎么还…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