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曾爲多次的父母。雖然我們不認識,不能因爲不認識,便說不是父母。譬如一個小孩,一二歲走失了,長大回家,當然不能認識他的父母,他們難道不是他的父母嗎?如果說過去的父母便不是父母,小時是我的父母,長大時便該不是我的父母了。過去的父母,爲我作利益,與現在的父母相同。今年布施的人是施主,去年布施的還是施主。現在父母的恩當報,過去父母的恩,同樣的當報。說到報恩,只是衣食四緣的供養,未免大低劣。最上等的報恩,應當作如是想:我欲離苦得樂,一切衆生也希望離苦得樂,發心爲衆生拔苦與樂,能發這樣的慈悲心,才是報恩。又觀衆生雖求樂厭苦,卻只作苦因,不作樂因,所希望的,決不是他的行爲所能得的。要使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必須使他們學佛法,修行成佛。度衆生的這件事,必須我自己作,不推他人。這樣的大誓願就是增上意樂心。有了誓願,想到要成辦這樣的誓願,我的能力還不夠。能任運度生的惟佛一人,因爲佛是二障斷盡的人,一一毛孔的光明,都能作無量利益度衆生的事,方能作究竟。爲自他二利,決取無上佛果,就是願菩提心。由此發心,就可以入于上士道。發心,是叁藏的精華,比定慧更重要。定慧是叁乘共法,發心是大乘不共法,發心是大乘的入門。無此心,一切功德都不是大乘法,有此心即入大乘數。發此心之重要因緣、「華嚴經」「入行論」等,都說是大悲,「入中論」起首即贊大悲,可見發心的重要了。
人皆願迅速成佛,能速成佛之因,要具足能發大乘心的人身,還要值遇大乘佛法的人身,南贍部洲具足胎生的人身,才可以即身成佛。因南洲名爲業地,作事心力強,現生造業,可以現生成熟,現生受果。佛法,要值遇圓滿無垢顯密圓融的佛法,這兩種都不容易。尤其是要值遇最圓滿清淨支分具足沒有過失的教法,如宗喀巴大師的教法,那是最不容易的了。班禅第二羅桑悅西的時代,有蒙古喇嘛在叁大寺供養求授記得人身,遇佛法,並求得遇宗喀巴大師教法。前二事都授記得,惟第叁事,不易授記,可見是很難得的事,縱得值遇,信受尤難,故應常常發願,願遇此法。
造願文之意有二,一願正法普揚、二願自己值遇。
本文的標題是:
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
原文還有「攝持悲心與作皈依」數字,譯爲漢文,因嫌冗長,故爾從略。法王是于法自在之義叁界法王是「于叁界中爲法王,或「叁界的法王」的意思。聖教,謂從依止善知識,乃至密宗一支分圓滿數量體相不缺的教法,願就是發願,發願與回向,常常相提並論。有可以回向的功德善根、發願就叫回向。沒有可以回向的就只是發願。發願義廣,可攝回向,願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欲心所。加人懇切發願,必蒙大師隨攝救護。
頌文大科分二段:初段一頌,請加持所願速速成滿。
靜猛曼殊諸佛父,善慧義子傳承師願皆發起大悲力,令我衆願速圓滿。
上二句是所對境,下二句正求加持。諸佛唯一父是靜猛文殊。靜是寂靜文雅之意,如五字真言的黃文殊和白文殊都是慈祥的菩薩身。猛是忿怒可怖之意,如大威德紅文殊、黑文殊,都是忿怒威猛的相。父是譬喻,叁世諸佛,皆從文殊生。入中論注引經言,叁世諸佛發心時,皆由文殊勸導,修行時由文殊勸請,成佛時,也是文殊作善知識,令無上菩提圓滿。故言諸佛從文殊生也。那禮答大威德頌雲:無二不共周遍身.一切等住諸佛父。「等」謂大悲心平等饒益,令衆生皆入佛法,平等教授,令其修行,成熟解脫。如寶積經文殊莊嚴國土經所說。
「善慧父子」謂宗喀巴大師及傑操、開珠二大弟子。「傳承師」謂自宗喀巴大師至頗邦喀大師中間傳承諸佛。發願值遇宗喀巴大師教法,卻歸敬文殊,有兩種原因。第一,文殊的教就是宗喀巴的教。第二,大師以文殊爲本尊爲師長爲護法(當己卻甲是文殊化身)而修行成就,後世弟子要修行成佛,也應依止文殊。文殊是著名的智慧菩薩(菩薩本來都具足悲智等一切功德,平等平等,但因發心不同所以各有特別增上的功德。)要通達勝義,斷障成佛,必須隨文殊學。更進一步說,大師就是文殊。上說大師是修文殊的,是共通現相,不了義的說法。實際了義的說,大師就是文殊示現來住持正法的。文殊根本大教王經說,釋迎佛爲文殊授記雲,我涅槃後,汝示現凡夫身,在雪山中極善寺,作利益衆生事。菩提廣論皈敬頌,也贊歎文殊化現無量身。宏揚正法。佛涅槃後,文殊菩薩,或作國王,或作比丘,以種種方便,令正法久住,此擔荷從未放棄。在宗喀巴大師之前,西藏佛法,有無知邪分別猶豫等垢染,大師刷而清之。西藏即所謂雪山,極喜寺即嘎登寺,與經中授記的完全相同。所以大師即是文殊。
大師的傳承有叁派,一派傳開珠傑,一派傳慧師子,一派傳曼殊室利海。又有叁種傳,一講傳,是講學的;二修傳是修行的;叁弟子傳是傳弟子。後二句求加持願宗喀巴以下的傳承師,以大悲力令我從今乃至成佛,一切生中,皆得值遇菩提道的教法。
以下正發願,初一頌總標。
願我一切生世中,終不墮落無暇處恒受大乘四輪身,值遇善慧勝者教。
親友書所說的八無暇,非人的有四類:叁惡趣與長壽天。人中有四種:生在無佛法的邊地,生在過去佛法已滅、未來佛法未出世的時候,六根不具、癡狂顛倒都不能聞法。最後一個無暇是邪見,如像順世外道,不許有比量(固爲比量是人爲的緣故)只許有眼根現量。主張凡是有的,必定可以現見。叁世不可現見,便以爲沒有叁世。現見作惡的人,反享大富長壽,便以爲沒有因果。這樣的人,就聞了佛法,也不能接受。所以是無暇。此外,最可怕的各人還有一個第九無暇是不共的。八無暇都離脫了,各人各各有家裏牽纏、事業營擾、吃飯的時間、睡覺的時間、也不暇聞法,一樣事沒有了,又要打牌、看電影。怎樣才得有暇呢?所以尤其應當努力擺脫的是第九無暇。
無暇部離了,就應有長久計劃,願恒受大乘四輪身。大乘四輪是:一、生隨順處——有佛法處;二、遇善知識,德相具足;叁、有聞思修善願;四、盡力積二資糧。此四法是運菩薩至佛地的輪叫做四輪。要得如是的身,必須發願。釋迦佛叁輪無量功德皆由發願所成,如本生經廣說。諸大弟子,也是如此。舍利弗往昔是婆羅門女,他的兄長證了獨覺,他把刀子、錐子、針去供養他的兄長。發願將來得鋒利的智慧,如刀錐等。所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也是在迦葉佛會上發願來的。因爲願的體,就是欲心,欲心牽引能支配一切業力。業如馬,願如銜勒;業如汽車,願如輪盤。業力願力都具備了,決定感果。如將種于下在土中,日光水分夠了,叫他不要生芽是不可能的。
顯密經論意無違,皆是一人所應修。圓滿無誤勝教授,願遇善慧勝者教。
顯密教大小乘的經論,好像有相違的地方,實際並不相違,而且是互相助成的。一切經所說的法,都是對治衆生過患的,有的是根本,有的是支分。所有的道,都是一個人應修的。機未熟時,應修淺的,機已熟時,應修深的,沒有一種經一種法是可以舍棄的。宗喀巴大師,知道一切經論不違。第一,知道各各所對的機深淺不同;第二,更進一步知道是自己一人所需要的,都能利用到修行上,由此産生出來的支分圓滿、無有缺誤的教授,願自己生生世世值遇。
由無垢理所抉擇,無量教中境行果。贍部六嚴二勝規,願遇善慧勝者教。
所謂無量教,可以分爲四大部: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有部說叁世法皆是實有,經部說唯現在實有,唯識說外境一切非有,唯內心阿賴那實有,均與中觀不合。中觀說一切法皆非實有。此四派都有聖教的根據,按叁轉*輪來說,初轉*輪在鹿野苑,說四谛。二轉*輪在靈鹫山,說般若。叁轉在廣嚴城,說解深密經等。初轉說諸法實有生滅,有苦可知,有集可斷。二轉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清淨,自性涅槃。叁轉說諸法一半空一半不空.亦有亦無。這叁種不同的說法,如是叁人說,可以說是各有主張,既是佛一人所說,何故不同呢?中觀根據般若,說諸法惟由名字假立,真實義品又不許諸法唯名假立,是甚麼緣故呢?因爲對不同的根器、不能只說一種法;治一切病、不能只開一藥方,這就是佛叁轉*輪的究竟密意。中論亦說:不善達空,反成自害。如不善咒,而捉毒蛇。有大智慧的人,觀察空性,可以斷障成佛。沒有智慧的人,聽說自性沒有,便撥無因果,無惡不作,以信因果爲拘泥執著,以放蕩不檢爲解脫,就要爲空所害。對這類的機是不能就與他說諸法性空的。初轉*輪,是對初機衆生,以爲有我,才有業果。所以說五蘊假合的我沒有,只有五蘊,以法執換去他的我執。叁轉*輪,是對一類根稍鈍的衆生,佛恐怕他們墮入惡取空。對於二轉*輪,前已作一個注解。提婆菩薩也說,如小兒讀書,要先學字母,由淺入深,佛教衆生亦如是。要成佛須以大悲爲體,達諸法空。但是未達諸法無自性之前,應先令通達二取無自性,再前應先通達經部所達的空,再前,「俱舍(論)」更應先通達。所以四個宗派不過是一個階梯,前後銜接,並不是分立的。
正理,如唯識所說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如長短大小,都是觀待安立的。觀待多部分的集合,觀待多種因緣的會遇始有諸法,也便是諸潔的緣起道理。二、作用道理曰如以有生果之作用,安立爲因等。叁、法爾道理。如水的濕、火的熱是世俗的法爾道理。緣起故空,是勝義的法爾道理。四、證成道理。依現量、比量、聖教量來證明成立。如以刹那滅證無常;或以所作性故證聲無常等。先依止善知識廣大聽聞正法,後依此四種道理,如理思惟抉擇,宗喀巴的聖教,乃由此而成的。
所謂境行果,境指真俗二谛,行謂方便智慧,果謂色身法身。各論師所說境行果,各各不同。四部中重要的有八位論師,明中觀的龍猛,提婆,明唯識的無著、世親,明經部義的陳那,法稱,明…
《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昂旺朗吉堪布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