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俱舍的世親,明律經的功德光釋迦光。兒諸論師所說境行果各各不同。一、境謂二谛、有部的二谛,以摧壞分析之後,名字觀念不存在的爲世俗,名字觀念存在的爲勝義。經部以有爲、有作用、有自相的爲勝義,並相爲世俗。唯識以遍計所執和依他起爲世俗,圓成實爲勝義。中觀以瓶衣等名言識所緣爲世俗,通達真實慧所顯諸法空無自性爲勝義。二、行謂成熟與解脫,直接斷煩惱,間接證果的方便。小乘二部、都依觀四谛十六行相來斷煩惱,惟關於空無我的行相,俱舍粗,經部細,是其不同。唯識的空是空異體的二取。以通達二取空的智慧,爲能斷二障的對治道。中觀以爲以上叁部的道,只能伏煩惱。要通達自性空的智慧,才能夠斷盡習氣。叁、果小乘的果便是聲聞的四果。佛的法身謂通達四谛而證的涅槃,色身謂丈六老比丘身體是有漏。經部則以擇滅無爲爲法身。大乘唯識以圓成實性爲法身,成佛的色身是摩醯首羅天王身的報身和百千萬億的化身。中觀以斷二障的空慧爲法身,色身也分報身和化身。這是各部所說境行果的不同。
莊嚴南洲的就是上面所說的八大論師,有大智大德,天人歡喜,故曰莊嚴。二勝謂功德光、釋迦光。規即上八論師教義也亦即二大車軌。大車是能開辟教義的意思。見行更互爲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癡。
樂作聖教衆生事,願遇善慧勝者教。
一般人或見高而昧因果或謹慎畏因果而無慧。所謂見者,是離二邊的中觀也。所謂行者,謂如佛所教而奉行。有戒無見而起實執,亦是壞戒。因爲通達一切法無自性,更知道緣起因果不錯謬。因爲信因果,如法修行,才能通達空性。見行是互相助成的。狂是將戒行不當一回事,癡是下達教義而起的沾滯。遠離這兩種過失,專爲住持佛法、利益衆生這樣的人,要宗喀巴的教住世,才能出生。
中觀見是遠離斷常二邊的。甚麼叫常邊斷邊呢?有些人說執有是常邊、執無是斷邊,這話太籠統。以無爲有的增益,才是常邊,以有爲無的損減,才是斷邊。各宗派所說有無的界限很複雜,不能詳講,只簡單說中觀有無的界限。中觀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惟由名言安立。若執一法稍有少許自性,不是由名言安立的便是微細實執。但是緣起不謬的因果是有的,若不善學空撥無因果,便是斷見。就中觀立場,唯識以下都不免常見亦不免斷見。稍有實執,便墮生死,拔無因果,便墮惡趣,故謂之邊。有的如法、了知他是有,而不起實執,沒有的不去增益,便是正見。一般人中,十有八人是住常見的。若學一點中觀,觀察水土人工和合之有瓶子便說瓶子是空,參到豁然大悟之時,恰是墮到斷見裏去。還有一類人說佛說因果等法,是假說的,也是比較不徹底的斷見。要通達諸法無一毫自性,而因果不謬,二者不惟互不相妨,且互相成立才是中觀的正見。龍樹法界贊說:通達空性,又能如法修行的人,最爲甚奇希有。從前西藏有個譯師、名達倉洛雜瓦,曾經造論說大師中觀見,有十八種過患。後來覺悟了,又造頌來贊揚大師,內中有一條說藏人或唯有見,或唯有行,見行兼具,只有宗喀巴大師一人。以前的敵者,尚如此贊揚,可見大師確有如是功德了。
顯密深義圓無誤,曼殊教水所潤澤。速疾能得雙運位,願遇善慧勝者教。
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每天至少從文殊得一頌的教授。所以大師的教,特別殊勝。雙運,謂佛果位,光明與幻身的雙運。或二谛的雙運。密教在印度,如龍樹,月稱,都有著作,如集密五次第心要論和集密經光明燈論是。速疾的原文是速疾之速疾,言顯密比較,密爲速疾。密中對下叁部比較,無上瑜伽爲速疾。無上瑜伽中,又以依大師的教修行爲速疾,所以是速疾中的速疾。顯教發心至成佛,要經叁大阿僧祗劫。下叁部密,發心入密,能修長壽法,延壽久住,一生可以成佛,不經無量生死。「蘇悉地經」、一妙臂請問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皆如是說。若於凡夫壽量中能圓滿菩提的,帷有無上瑜伽。但薩迦派嘎俱派的無上瑜伽,都是如此。不但格魯巴、宗喀巴大師教不共的,是加上文殊菩薩的教授,十二年中便可作圓滿,再加上不共特殊的教授,也有更快的,真是殊勝中的殊勝。
聞思修叁不分離,多聞即知爲教授。修心要義符正量,願遇善慧勝者教。
有些人只求多聞,有些人只看書寫作,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人也不聽講,也不看書,只是盲修瞎練,這都是不對的。應當知道,所聞的法,即是修行的心要。聞法即起行。有人想,學法時不應修,修時不應學。把學修視爲互相妨礙的,把聞思修劃成叁個階段。應當知道,修是聞的目的,爲修行故求多聞。叁者本來是同時的。有人想,修行爲成佛,成佛要無分別。一切教理的聽聞和思惟,都是分別,所以不應有。修的時候,不依聞思,修不作意,修睡眠,修空空洞洞。他所修的,正觀定慧都說不上。四禅八定的名相,他都不知道,修甚麼呢?有人以不正當的理由,成立不思惟就是空,以爲依此就可成佛。對於所修的事、修行的方法沒有正思惟的抉擇,沒有決定認識,自己去打妄想、求徹悟,真是危險極了。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是四個必經的階段。如果不經聞思就去修行,想成就,可以說與一個瞎于去守株待兔差不多。修必先思,思必先聞。瑜伽、集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都是如此說。俱舍論也說,要先善住於戒、依止善知識,從聞思修趣入。菩提道次第引阿含經說:「多聞知諸法,多聞能遮惡,多聞舍無義,多聞證涅槃。」所以修行必先多聞。但是若以了解爲足,也是很大的錯誤。聽聞只能引生如理分別心:「啊,師父這樣說。自己沒有判斷力,對於事理,只知大概如此,如此不求甚解的聽了就完了。如像學生住學校,目的只在得文憑,學問再不去理會,那裏說的上修證呢?聽聞後,還要以無垢的正理去抉擇成立,如說諸行無常,因爲諸行是刹那生滅的所以一定是無常,能用自心去推定,並且見到若說是常便有如此如此的過失。能遮止相違而用正理成立的比量智,便是思慧。雖知而未證,仍須修習,方能親證。如空理,如空理聞說之後,如理思惟,決定了知,並不是見道要緣所知的境,修成止觀,才能斷煩惱。聞法之後,立即隨自己能力去修行。最爲重要,能修到什麼程度,盡可能的修去,如果要等所聞的通通能作到才修,就如要等一年的糧食有了才吃飯,是一樣會餓死的。
要多聞才會如理思惟,要多思惟,抉擇才會修行。有學問的人修行,與無學問的人大不相同。有學問的人,知道修行如何是錯、如何是不錯,所以一定有成就。忏罪也如此,多聞的人犯罪能見罪,故恐懼忏悔,其罪輕;愚人犯罪,不見罪不忏悔,故罪重。譬如大鵬,海水也淹不了,蚊子呢、唾沫就粘住了。多聞,要知道是修行的教授。不問是入中論、瑜伽、俱舍所說的無常的道理都可以拿到下士道來利用,所說生死過患的道理,都可以拿在中士道來利用。叁藏十二部,都可以編人菩提道次第中,于一座上,都可以攝收起來修。修的時候,或見一切皆空,或現光明,或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沒有了,或者似神通顯現皆是錯誤境相。必要合乎正量,達到經論所說的什麼階段,自己知道,昏沈幻相,也能知道,才不致錯誤。無垢正理觀察修,能與專注相系屬。
他派所無最勝法,願遇善慧勝者教。
以前西藏的人,多以爲專注才是修,觀察完全是分別,說是修都詫異。談到修行,便鑽在黑窟裏,連妄想都不會打一個。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如解深密經說的「如其所聞,作意思惟」。如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六種力,四種作意。現觀莊嚴論和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二論都說要思惟決斷,又再思惟,方是真的修。一般人以觀爲修的障礙,是不知定慧差別的緣故。如修菩提道,從依止善知識,乃至發心,都是要觀的。修無常並不是說「我要死,我要死。」就完了,必須依叁根本、九個因相的道理去觀察。有的人又以爲若照這樣修,菩提道就太長了,想走近路,立地成佛,那就是想找一個不圓滿支分不具的道。只要安上一個好聽的名字,就認爲是好教授。試問即使有高深的教授,我現在的程度是否能得?立地成佛的教授是十地菩薩用的,我要去學就像小孩要學大人作事,無二無別。如果只圖高深修金剛喻定最好了。一般人只想討便易,走近路,實際繞了圈子。因爲與自己程度不合的高深法門,任如何修也不能生起的。易修成就是近道,難修成就是遠道,所以決不可厭煩、想便易。
引勝寶心善萬便,強遮現後諸欲境。修出離心不共法,願遇善慧勝者教。
要成佛決不可少的是菩提心,試問自己有沒有?如沒有,果再高的教授于我也無用。菩提心要修才能起,要修起先要除生起菩提心的障礙。障礙菩提心生起的,便是貪著現世與貪著世間的心。不修下土道、不能遮止貪著現世的心;不修中士道,不能遮止貪著世問的心。現前的樂境一點也放下下,生死大海看得比公園還好耍。自己都不想出離,那裏還想度人呢?所以中士道、下士道,都是引生上士道的方便。學了,就要修,否則學的法愈多、人愈奸詐,好象隨便說什麼法我都知道,可是都不相幹。西藏人製牛皮,都是塗一點酥油,便可鞣熟。可是包酥油的牛皮就沒有辦法鞣熟,因爲他已經給酥油浸透了。聽法的人聽久了,不能行,後來聽也懶得聽,就成了包酥油的牛皮了。其過在只有聽聞,沒有思惟,所以沒有正當認識。把佛法當做學生學的學科,如像大學教授一樣,去研究佛法,覺得我也許還比龍樹、無著,說得更圓滿,那就糟了。要聽一百次,每一次聽的有不同,聞思惟所生的力也日日不同,才說得上聞思。聞思後,要繼以修證,使其在身心上生起,否則佛法只在書上,有一天,火把書燒了,你的佛法也跟著完了。修的次第,如像菩提道次第的修法,一個修完再修第二個,是所謂「下下引生上上」因果的理如此。另外還套有別的修法,也可以全部都大概的修,內中偏重某一部分,一…
《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昂旺朗吉堪布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