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座之內也能全部修完,如此依下士、中士道漸漸趣入上士道,是大師不共的教授。
于所聞的理思惟抉擇,是觀修。觀修圓滿——就是推察得到結果——注修,就是修止。修止的境、修止的方法、修止的過患都應知道。修止時,依九住心的次第而修,是專往修。得止之後.由止引觀,由觀再引止,止觀雙運,才是毗缽舍那。中間不要墮偏止、偏觀的過患。元世祖時,叁個薩迦教第四代的祖師,他說:一般愚癡人修大手印、都是畜生因。因爲大手印的名字,雖然充滿叁界,要問他們什麼是真空,什麼是光明叁摩地,連他自己也茫然。就是那樣昏昏沌沌的住起修愚癡,怎不墮畜生呢。大手印如此,大圓滿也差不多。不通密宗的真義,招牌很高,仍不免落在昏沈的專住裏去。宗喀巴大師的教授,要于專注而離微細昏沈、觀察而離實相,是他派所無的最殊勝法。
七重因果自他換,二種教授合並修。發菩提心勝他派,願遇善慧勝者教。
大師的發菩提心不共教授、爲尼馬瓦、薩迦瓦、嘎俱巴所無。引生菩提心,先要遮止現前五欲,已如上說。叁心要淪說,遮止現世貪著,應思惟無常。大圓滿前方便四大科中,亦有無常。薩迦瓦的道果和嘎俱巴的大手印,也說內外情器世間的無常,可是都比較粗。菩提道次第的無常,有叁根本,每一根本各有叁因相,每一因相,各有無量經論成立,最後才得叁決定。任其現世環境如何圓滿,亦能生起無常。第二要觀生死過患、引生出離心。他派也說生死過患。但是只說到八苦就完了。宗咯巴大師的教,更說有六苦叁苦。並且對于行苦,特別說得徹底。所以在由出離心引生菩提心的教中,也特爲殊勝。說到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教授,凡是未受過嘎當派影響的宗派,都只以四無量心引生菩提心。宗喀巴大師的教,是集一切發菩提心教授之大成。有由月稱、尊劄果米傳來的七重因果修法,有由靜天菩薩傳來的自他換修法。金洲大師兼有二種修法,阿底峽尊者親近金洲大師十二年得到心傳,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的傳授。這些修法,在菩提道次第裏有顯明的指示,馬扯裏面,還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下士道、中士道修法、觀世間如火宅、觀衆生與自己同一痛苦,爲拔衆生苦故,引生菩提心,即入上士道。發菩提心的次第、一修舍心——平等心。若無平等心,對于衆生,偏愛一部分、放棄一部分,縱有慈悲心,也只慈悲一類衆生,所以應先修起平等遍緣無貪嗔的心。要利益衆生、應先修悅意慈心,覺得衆生很可愛樂,如像父母對子女作利益,主要的理由,就是覺得子女很可愛、生起悅意的心。要先知道我對他們的好感、惡感,是因他對我作利益損害而生的。所以要修知母、念恩、報恩,知道他人對我所作利益,每一件事皆應酬報,何況母親的恩無量無邊。所以先修知母念恩,便能引生報恩的心。怎樣去報恩呢?再觀察一切衆生、好樂厭苦、與自己相同、引起平等心。觀察利他的功德、與只自利的過患,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後,衆生的利益放在前。一切衆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善根,回向一切衆生,這就是修自他換了。依班禅大師的供養上師法,出息之時,想自己善根施與衆生,入息之時,想衆生的苦攝歸自己,這又是秘密的修法。消滅我執成功更快。更想度衆生的事,我要擔負起來,便是增上意樂。因度衆生故,想先成佛,就是菩提心。真實菩提心,都由先有假菩提心修成,不生勉強令生,久久就成自然了。如學生習字,是慢慢學會的,那有一個小孩下地就同王羲之一樣會寫字呢?大菩提心生起,佛果就在掌握中,叁大阿僧劫不過一彈指。否則任修什麼法,也與成佛無關的。
以上所講是菩提道次修行的一個總綱。菩提道次第,猶如一切佛法的庫藏,所學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在裏面。若沒有這樣好的法門,學多少佛法,也是茫無頭緒、毫無成功之望。有人嫌這種法門太迂緩,可是你跟著去行,走一步算一步,比亂撞就快多了。所以假使我今天沒有修風脈、觀想、念咒,這一天未空過修,若未修菩提道次第,就是空過了。因爲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才是修行的心要,才是道之正行,沒有這叁種,就是修到一一毛孔都會轉大*輪也無益。有些人以爲念咒才是正行、這些只是加行,就把他放棄了,實在是大錯誤。
遠離昏沈叁摩地,如正量教所宣說。修無分別不共他,願遇善慧勝者教。
修定的過患有昏沈掉舉二種、但是墮于昏沈的更多。因爲墮在細昏沈中,實在是在沖磕睡,自己還以爲在入定呢?斷除這些過失,如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都有善符正量的教授。現姑且只引辨中邊論所說:「遠離五過失,勤修八斷行」來解釋。這種意思,在瑜伽聲聞地也有,可是瑜伽的文字非常古奧難懂。菩提道次廣略二種都引有此文,並且引有其他經論。
定的體就是于善所緣,心一境性。遠離掉舉散亂,專一安住。遠離昏沈,有明了力。沈掉是定的障,帶著障礙修定,修叁百年也下會成功的。定所緣的境,西藏有人以爲修空就是修定,或是止觀雙運,實際並非如此。緣勝義谛爲境,是否止觀,是另一問題。修空有止有觀,不一定是止,修止也可緣世俗谛不一定緣空。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于十二部經多聞思惟,緣境心不散亂,引生身心輕安,即以此爲叁摩地所緣境相。瑜伽師地論有「凋遍」、「善巧」、「淨行」、「淨惑」四種所緣。或緣內身,或緣外境,乃至緣自骨、風、脈、本尊、種子字或佛相,總之必有所緣,無所緣決不能生定心的。
五過失是,一、懈怠;二、忘念、叁、沈掉;四、不作行;五、作行。懈怠是推到叁十年五十年後,再去閉關。或者說,等兒女長大了,才來修定。忘念,是把所緣的忘掉了。掉有二種,一、掉舉于可愛境,令心隨逐,貪一分攝。二、散亂,心不緣所應緣,趣向其他可不可愛的境。如緣佛修時,卻緣菩薩。二者都能障心安住。沈有二種:一、昏沈。愚癡所攝,令心無堪能性,是有覆無記或不善。二、沈沒。散亂心所攝,可通善心。集論說:散亂心亦攝善心故。瑜伽師地論說:昏沈是沈沒之因。修次說:沈沒是于所緣境心不明了,如人入暗、忽無所見。分粗中細叁類,不明了爲粗,雖不明了心尚清楚爲中,明了清楚而無力爲細。或分二類,粗謂不明了,細謂無力、其差別甚難體驗。起掉散時應觀無常等可厭的境,以爲對治。起昏沈時應觀可欣境,以爲對治。這樣修才是無分別止,是大師不共的教。有過患不對治就是不作行。到毫無過患時,去作對冶,反擾亂定力,是作行。
八斷謂信、欲、精、進、輕安、正念、正知、作行、不作行。信等四種,是對治懈怠的。由信修定的功德勝利,引生欲修定的心。由欲心引生精進,由精進修定引生輕安,身心有堪能就不再發生懈怠了。修定的功德很多。大小乘都有五道:資糧道、加行道、修道、見道、無學道。資糧道又分上中下叁品。上品資糧道,要有定才能圓滿,資糧道以上的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在顯教中,未生止,不能生觀,不能親證真如。密教中生起次第未修成,不能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分粗細二品,未得止,生起次第細品不能圓滿,圓滿次第更不能入門。縱修了也不過薰習一點種子,粗分的生起次第,也要有離沈掉的心一境性,但不一定引生輕安。所以修定在顯密教中的地位,都很重要。神通智慧無量不共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故應于定發起真正應當希求的心。
修定的資糧,是得定的因,也應說一說。瑜伽聲聞地說的,有自他圓善法欲等十叁種。簡單的,要戒清淨、離五欲、遠喧雜、少欲知足、正知過患、能作對治、發起正當精進等。
正念是對治忘念的。忘念是忘失教授。正念是要心緣觀境,刹那不忘,不僅想得起而已若山南海北打妄想,不是忘念簡直是散亂了。正知是于心不調馴,沈掉生時,能夠知道。就是住在正念中,同時抽出一分功能,觀察自己。要起沈掉,先就知道。若沒有正知、自己打了妄想,還不知道。正知是正對治不知沈掉的。作行,是于有沈掉時,發動對治行,正對治不作行。不作行,是已離沈掉修等舍,正對治作行。
不作行于住心中,在第八住心以上的地位。九住心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攝心向內,令住所緣,謂之內住。以思惟力令心相續,謂之等住。掉散之時,能攝心還住所緣,謂之安住。用功既久,掉散力微,謂之近住。知定功德能對治疲厭,謂之調伏。起與定不相應的煩惱,能對治,謂寂靜。微細煩惱亦不起,謂之極寂靜。心能相續住于所緣謂之專注一趣。不再作對治、自能正安住所緣,引生輕安,謂之等持。此正教授極明顯也極正確。修定的人,應當依經論正教授去修,不可依自己心想盲修瞎練。
億萬智者莫能測,如實見說甚深義。離地邊見更無上,願遇善慧勝者教。
緣起性空甚深的道理,有的人盡管通達五明證五神通有八大成就,也不能見,不能說。諸大論師,誰能通達,誰不能通達,他們內心的契證,我們無從知道。只可就他們的著作來判別。依中觀的立場說,世親、陳那也未必通達。能通達的惟是龍樹、提婆,佛護、月稱、靜天、龍智、馬鳴數人。無著菩薩的著作瑜伽師地論、集論、攝大乘論、屬於唯識,但是叁部分屬於中觀,如實性論疏是。經中的授記,也說無著能將經論分爲無數了不了義。所以無著應是通達空宗的。至於陳那、法稱、馨底巴(阿底峽之師)等,都不能算通達。辨了不了義論皈敬頌也說,縱是多聞達因明的人,也不能通達。如第四代薩迦班只達及俄洛登喜饒,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玄奘法師,善巧因明,亦說諸法非有非無,佛說一切皆空,應加觀察簡別。其說在西藏流行,以爲究竟,乃屬於自續派。修證高的如嘎俱派(馬巴洛雜瓦和米拉日巴的一派)第叁代祖師打波那結,修俱生大手印,能神通變化,於中觀見也不能知不能說。蓮花生大士能見能說,他到西藏,藏王和二十…
《值遇叁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昂旺朗吉堪布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