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昂旺朗吉堪布讲授)▪P4

  ..续本文上一页座之内也能全部修完,如此依下士、中士道渐渐趣入上士道,是大师不共的教授。

  于所闻的理思惟抉择,是观修。观修圆满——就是推察得到结果——注修,就是修止。修止的境、修止的方法、修止的过患都应知道。修止时,依九住心的次第而修,是专往修。得止之后.由止引观,由观再引止,止观双运,才是毗钵舍那。中间不要堕偏止、偏观的过患。元世祖时,三个萨迦教第四代的祖师,他说:一般愚痴人修大手印、都是畜生因。因为大手印的名字,虽然充满三界,要问他们什么是真空,什么是光明三摩地,连他自己也茫然。就是那样昏昏沌沌的住起修愚痴,怎不堕畜生呢。大手印如此,大圆满也差不多。不通密宗的真义,招牌很高,仍不免落在昏沉的专住里去。宗喀巴大师的教授,要于专注而离微细昏沉、观察而离实相,是他派所无的最殊胜法。

  七重因果自他换,二种教授合并修。发菩提心胜他派,愿遇善慧胜者教。

  大师的发菩提心不共教授、为尼马瓦、萨迦瓦、嘎俱巴所无。引生菩提心,先要遮止现前五欲,已如上说。三心要沦说,遮止现世贪着,应思惟无常。大圆满前方便四大科中,亦有无常。萨迦瓦的道果和嘎俱巴的大手印,也说内外情器世间的无常,可是都比较粗。菩提道次第的无常,有三根本,每一根本各有三因相,每一因相,各有无量经论成立,最后才得三决定。任其现世环境如何圆满,亦能生起无常。第二要观生死过患、引生出离心。他派也说生死过患。但是只说到八苦就完了。宗咯巴大师的教,更说有六苦三苦。并且对于行苦,特别说得彻底。所以在由出离心引生菩提心的教中,也特为殊胜。说到直接生起菩提心的教授,凡是未受过嘎当派影响的宗派,都只以四无量心引生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的教,是集一切发菩提心教授之大成。有由月称、尊札果米传来的七重因果修法,有由静天菩萨传来的自他换修法。金洲大师兼有二种修法,阿底峡尊者亲近金洲大师十二年得到心传,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的传授。这些修法,在菩提道次第里有显明的指示,马扯里面,还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下士道、中士道修法、观世间如火宅、观众生与自己同一痛苦,为拔众生苦故,引生菩提心,即入上士道。发菩提心的次第、一修舍心——平等心。若无平等心,对于众生,偏爱一部分、放弃一部分,纵有慈悲心,也只慈悲一类众生,所以应先修起平等遍缘无贪嗔的心。要利益众生、应先修悦意慈心,觉得众生很可爱乐,如像父母对子女作利益,主要的理由,就是觉得子女很可爱、生起悦意的心。要先知道我对他们的好感、恶感,是因他对我作利益损害而生的。所以要修知母、念恩、报恩,知道他人对我所作利益,每一件事皆应酬报,何况母亲的恩无量无边。所以先修知母念恩,便能引生报恩的心。怎样去报恩呢?再观察一切众生、好乐厌苦、与自己相同、引起平等心。观察利他的功德、与只自利的过患,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众生的利益放在前。一切众生的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这就是修自他换了。依班禅大师的供养上师法,出息之时,想自己善根施与众生,入息之时,想众生的苦摄归自己,这又是秘密的修法。消灭我执成功更快。更想度众生的事,我要担负起来,便是增上意乐。因度众生故,想先成佛,就是菩提心。真实菩提心,都由先有假菩提心修成,不生勉强令生,久久就成自然了。如学生习字,是慢慢学会的,那有一个小孩下地就同王羲之一样会写字呢?大菩提心生起,佛果就在掌握中,三大阿僧劫不过一弹指。否则任修什么法,也与成佛无关的。

  以上所讲是菩提道次修行的一个总纲。菩提道次第,犹如一切佛法的库藏,所学的佛法都可以归纳在里面。若没有这样好的法门,学多少佛法,也是茫无头绪、毫无成功之望。有人嫌这种法门太迂缓,可是你跟着去行,走一步算一步,比乱撞就快多了。所以假使我今天没有修风脉、观想、念咒,这一天未空过修,若未修菩提道次第,就是空过了。因为出离心、菩提心、真空见,才是修行的心要,才是道之正行,没有这三种,就是修到一一毛孔都会转大*轮也无益。有些人以为念咒才是正行、这些只是加行,就把他放弃了,实在是大错误。

  远离昏沉三摩地,如正量教所宣说。修无分别不共他,愿遇善慧胜者教。

  修定的过患有昏沉掉举二种、但是堕于昏沉的更多。因为堕在细昏沉中,实在是在冲磕睡,自己还以为在入定呢?断除这些过失,如莲花戒论师的修次第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都有善符正量的教授。现姑且只引辨中边论所说:「远离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来解释。这种意思,在瑜伽声闻地也有,可是瑜伽的文字非常古奥难懂。菩提道次广略二种都引有此文,并且引有其他经论。

  定的体就是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远离掉举散乱,专一安住。远离昏沉,有明了力。沉掉是定的障,带着障碍修定,修三百年也下会成功的。定所缘的境,西藏有人以为修空就是修定,或是止观双运,实际并非如此。缘胜义谛为境,是否止观,是另一问题。修空有止有观,不一定是止,修止也可缘世俗谛不一定缘空。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于十二部经多闻思惟,缘境心不散乱,引生身心轻安,即以此为三摩地所缘境相。瑜伽师地论有「凋遍」、「善巧」、「净行」、「净惑」四种所缘。或缘内身,或缘外境,乃至缘自骨、风、脉、本尊、种子字或佛相,总之必有所缘,无所缘决不能生定心的。

  五过失是,一、懈怠;二、忘念、三、沉掉;四、不作行;五、作行。懈怠是推到三十年五十年后,再去闭关。或者说,等儿女长大了,才来修定。忘念,是把所缘的忘掉了。掉有二种,一、掉举于可爱境,令心随逐,贪一分摄。二、散乱,心不缘所应缘,趣向其他可不可爱的境。如缘佛修时,却缘菩萨。二者都能障心安住。沉有二种:一、昏沉。愚痴所摄,令心无堪能性,是有覆无记或不善。二、沉没。散乱心所摄,可通善心。集论说:散乱心亦摄善心故。瑜伽师地论说:昏沉是沉没之因。修次说:沉没是于所缘境心不明了,如人入暗、忽无所见。分粗中细三类,不明了为粗,虽不明了心尚清楚为中,明了清楚而无力为细。或分二类,粗谓不明了,细谓无力、其差别甚难体验。起掉散时应观无常等可厌的境,以为对治。起昏沉时应观可欣境,以为对治。这样修才是无分别止,是大师不共的教。有过患不对治就是不作行。到毫无过患时,去作对冶,反扰乱定力,是作行。

  八断谓信、欲、精、进、轻安、正念、正知、作行、不作行。信等四种,是对治懈怠的。由信修定的功德胜利,引生欲修定的心。由欲心引生精进,由精进修定引生轻安,身心有堪能就不再发生懈怠了。修定的功德很多。大小乘都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修道、见道、无学道。资粮道又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资粮道,要有定才能圆满,资粮道以上的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在显教中,未生止,不能生观,不能亲证真如。密教中生起次第未修成,不能修圆满次第。生起次第分粗细二品,未得止,生起次第细品不能圆满,圆满次第更不能入门。纵修了也不过薰习一点种子,粗分的生起次第,也要有离沉掉的心一境性,但不一定引生轻安。所以修定在显密教中的地位,都很重要。神通智慧无量不共功德,都是由定引生的,故应于定发起真正应当希求的心。

  修定的资粮,是得定的因,也应说一说。瑜伽声闻地说的,有自他圆善法欲等十三种。简单的,要戒清净、离五欲、远喧杂、少欲知足、正知过患、能作对治、发起正当精进等。

  正念是对治忘念的。忘念是忘失教授。正念是要心缘观境,刹那不忘,不仅想得起而已若山南海北打妄想,不是忘念简直是散乱了。正知是于心不调驯,沉掉生时,能够知道。就是住在正念中,同时抽出一分功能,观察自己。要起沉掉,先就知道。若没有正知、自己打了妄想,还不知道。正知是正对治不知沉掉的。作行,是于有沉掉时,发动对治行,正对治不作行。不作行,是已离沉掉修等舍,正对治作行。

  不作行于住心中,在第八住心以上的地位。九住心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摄心向内,令住所缘,谓之内住。以思惟力令心相续,谓之等住。掉散之时,能摄心还住所缘,谓之安住。用功既久,掉散力微,谓之近住。知定功德能对治疲厌,谓之调伏。起与定不相应的烦恼,能对治,谓寂静。微细烦恼亦不起,谓之极寂静。心能相续住于所缘谓之专注一趣。不再作对治、自能正安住所缘,引生轻安,谓之等持。此正教授极明显也极正确。修定的人,应当依经论正教授去修,不可依自己心想盲修瞎练。

  亿万智者莫能测,如实见说甚深义。离地边见更无上,愿遇善慧胜者教。

  缘起性空甚深的道理,有的人尽管通达五明证五神通有八大成就,也不能见,不能说。诸大论师,谁能通达,谁不能通达,他们内心的契证,我们无从知道。只可就他们的著作来判别。依中观的立场说,世亲、陈那也未必通达。能通达的惟是龙树、提婆,佛护、月称、静天、龙智、马鸣数人。无著菩萨的著作瑜伽师地论、集论、摄大乘论、属於唯识,但是三部分属於中观,如实性论疏是。经中的授记,也说无著能将经论分为无数了不了义。所以无著应是通达空宗的。至於陈那、法称、馨底巴(阿底峡之师)等,都不能算通达。辨了不了义论皈敬颂也说,纵是多闻达因明的人,也不能通达。如第四代萨迦班只达及俄洛登喜饶,地位相当於中国的玄奘法师,善巧因明,亦说诸法非有非无,佛说一切皆空,应加观察简别。其说在西藏流行,以为究竟,乃属於自续派。修证高的如嘎俱派(马巴洛杂瓦和米拉日巴的一派)第三代祖师打波那结,修俱生大手印,能神通变化,於中观见也不能知不能说。莲花生大士能见能说,他到西藏,藏王和二十…

《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讲记(昂旺朗吉堪布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