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7課

  《入菩薩行論》第77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繼續一起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庸俗的、自私自利的心,另一方面也是讓我們産生殊勝菩提心的殊勝竅訣。生起殊勝的菩提心、修菩薩道,其實也是幫助我們獲得最究竟覺悟的最直接的方式和修法。每一個衆生都具有佛性,其實都是佛,怎麼做才能夠讓我們的佛性得以開顯,獲得相續中本具的佛功德呢?就是要修持菩薩道,去除相續中所有障蔽如來藏、障蔽佛性的障礙。這些障礙就是執著世間八法、自私自利,或耽著于二取等的分別念,可以通過修菩提心的方式完全地予以遣除。通過修持世俗菩提心,我們可以完全地消滅貪著世間八法和自私自利的念頭;通過修持勝義菩提心,我們可以遠離二取、叁輪的分別念。如果這些分別念及由其而産生的種種習氣,通過世俗、勝義的菩薩道修法都消除之後,本具的光明如來藏的佛性就可以完全地呈現。所以說菩提心、菩薩道的修法,就是幫助我們開顯究竟如來藏、究竟實相的殊勝方便。通過我們不斷地觀修菩提心、遣除自私自利等等的作意,便可一步步地靠近最爲究竟的實相本體。因此,《入菩薩行論》既是開顯究竟如來藏實相的殊勝竅訣,也是我們修持菩薩道、修菩提心的殊勝竅訣。

  學習這些殊勝竅訣之後,我們在修行、生活中,遇到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都可以以殊勝的智慧來對治。但是,有些道友僅僅將《入菩薩行論》或者《安忍品》等竅訣,當作對治人生的痛苦、失意等煩惱的方法,覺得如果學習了佛法,自己內心的憂傷就會減少,凡事就能看得開,痛苦也可以降到很低,然而這些只是修菩薩道過程的一部分,最多只是一種附加的功德和利益。《入菩薩行論》最直接、最究竟的利益是直指我們的心性和如來藏的本身,最究竟的目的是能夠幫助一切衆生遣除障礙,現前正等正覺的佛果。幫助我們解決生活或者修行中的問題,只是暫時的、附帶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分清楚,不要將暫時的作用當成學習佛法的終極目的。要銘記我們修習佛法最究竟的目的是爲了利益有情而獲得正等正覺的佛果,生活中的苦、樂都是修行路上必須要經曆的事情罷了,遇到或者遇不到這些問題對于究竟的大覺而言不是很重要。最關鍵的是怎麼樣利益有情,怎麼樣現前我們相續中本具的佛性。如果抓住並趨向于這個究竟且深遠的目標,具備了這種了知實相的智慧,那麼世間很多苦樂歡悲歡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看破、放下。

  下面我們回到論典上來,繼續學習第六品——《安忍品》。當前我們所學習的科判是“子叁、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它又分了叁個子科判。第一個科判是“醜一、作害者理應是悲憫之境”,這個科判下我們講了叁個頌詞,今天講第四個頌詞,也就是這個科判的最後一個頌詞:

  

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憫,

  

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故于害我者”承上啓下,前面講到當作害者相續中煩惱和業力現前的時候,或者産生各種情緒的時候,會做很多非福德行,煩惱現前的時候連自己都要傷害,對其他人一點都不傷害反而像菩薩一樣利益有情,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在了知了前面的內容之後,頌詞中的“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憫”就是指對于害我的這些人,心中應該對他生起慈憫之心。“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即便我執很重,對他沒有辦法産生慈愛、悲憫之心也不應該對他産生嗔恨心。通過這樣一種觀想和思維來製止我們的嗔心,如果這種修法修得好或者相應很相應,就會在不産生嗔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對方産生慈悲心、産生慈憫之心。頌詞一方面是怎麼樣對衆生不産生嗔恨的一種作意,或者說它就是我們應該達到的一個標准:應該對對方産生慈愛心,在遭受別人傷害的時候,不但不去傷害他,而且對對方産生慈悲心,生起利益他的心,即便生不起這種心,我們也不能夠産生嗔恨心。頌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這樣的。

  那麼我們下面再分析一下,我們用怎樣的一種道理,可以導致我們在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不去産生嗔恨心,反而對他生起慈愛之心。前面已經講了根據:因爲作害者他是被煩惱左右的,連自己都要傷害,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就是失去了理智的人,他的思維並不是一種正常的、普通的思維方式,被煩惱左右之後他沒有辦法顧及到自己,顧及到他人,所以是不得自主的。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他其實沒有自主,控製不了自己而對我作了很多傷害,我就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對方的疾病和可憐上。

  打個比喻講,就好像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醫生在面對病人的時候,病人可能因爲飽受嚴重的疾病困擾,對思維和心理産生了負面的影響,從而産生狂亂、焦躁的情緒,動不動就對醫生做出打罵或者出言不遜的行爲,此類事情非常多。有些病人甚至會因爲心理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而神智不清,這樣的人所做的事情、所思所想、所說的話語,和正常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面對此類病人的時候,爲什麼醫生就能夠不産生嗔恨心,也不會生起傷害他的心呢?因爲醫生知道,在表面的情況之下,深層原因是他被煩惱或者病情所控製,讓他不得自主,所以醫生對這種病人不僅不容易産生嗔恨心,反而比較容易産生慈愛心。因爲了知事情的原委,對于整個事情的表相和深層次的實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作爲醫生即便不産生慈愛心,對病人生嗔心的情況基本上是沒有的。

  以此爲例我們再來分析,菩薩能夠對于作害者産生慈悲心的原因是什麼?一般人受到傷害的時候容易産生嗔恨心,因爲他的著眼點放在了事情本身的表相上:他傷害了我——就是對方罵了我、打了我,讓我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很容易對對方産生反感、嗔恨,以至于做出還打、還罵等等報複對方的行爲,惡業就會源源不斷地湧現,這是一般人的反應方法。缺乏深入分析事情深層次原因的緣故,導致了種種不理智的行爲。然而作爲修行人、作爲菩薩,不會將著眼點放在他怎麼傷害我、看不起我、侮辱我等表相上,通過像寂天論師的《入菩薩行論》等論典、經典的智慧引導,著眼點會放到深層次的原因上。例如對我打罵等行爲,其實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爲他心裏充斥著煩惱並被其左右,致使他沒有辦法控製自己才會做出某些和正常情況完全不一樣的反應,容易對其他的人造成傷害。修行者恰恰看到了這一點,看到他是不自主的,是被煩惱所左右的,就好像醫生把注意力、著眼點都放到病人的病情上,所以很容易不生嗔心,反而容易産生慈悲心,只想著怎麼樣幫他解決病情讓他康複起來,對于表相上的打擊、傷害完全可以忽視。這部論典就教導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病情和煩惱這些更深的層次上,而不要放在他怎麼傷害我、怎麼樣讓我痛苦、怎麼樣讓我難堪等表相上,這樣就會發現對方做出打罵等瘋狂的行爲時其實是很可憐的,這樣就很容易對傷害我們的人産生慈悲心。因此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時,盡量不要被表相所迷惑,否則就會像世間不學習佛法的人一樣很容易産生嗔恨心。

  産生嗔恨心的原因前面再再提過,主要是由于無始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在受到打擊的時候自然而然就不高興,不加思索地對對方産生嗔恨心。但是現在我們畢竟趨入了佛門,加入了修菩薩道的行列,思維的方式就不能夠再像以前那樣、像世間人一樣做出錯誤的反應,而應該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高到菩薩道的層次,以菩薩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將著眼點放在有情的病情和受煩惱左右而不得自主之上,這樣嗔恨心就不太容易生起來,也利于慈悲心的生起。修行有素的菩薩或者前輩大德就是以智慧的教言去面對傷害自己的人、調伏自己的內心,如此長時間地觀修、串習之後,對這些事情的發生完全可以接受,絕對不會産生嗔恨心,對所有的衆生、乃至傷害他的衆生都能夠生起慈悲心。

  從現在而言,這對身爲後學者、初學者的我們好像很不可思議,是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菩薩的確是很稀有的,因爲他畢竟不同于一般人,他不僅僅能夠包容、慈愛傷害自己的人,還要對其生起菩提心,發願“讓傷害我的衆生以後能夠早日成佛,讓他不要感受惡果”;以及通過實際的行爲給他傳授教言,盡量製止他墮入惡趣,令他獲得利益。如果我們通過智慧的教言,去進行反複地串習、觀修,內心也會逐漸地成熟起來,心的包容會逐漸變得深廣。當我們的心胸打開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不再容易受一些小事情的影響,以前不能夠忍受的事情現在都能夠忍受了,再以此爲基礎重複串習之後,對于一些嚴重傷害自己的事件也能夠安忍,不會産生嗔恨心,而且越來越容易産生慈悲心,這是寂天菩薩等大德告訴我們的怎麼樣轉移自己的專注點的殊勝竅訣。我們如果把專注點放在傷害自己的層次上就容易生嗔,如果把專注點放在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就更加容易對對方産生慈愛心,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了知它的原理。

  在學習《安忍品》時,一些道友會認爲在遭受打擊、報複時,依照教言非常寬容地對待傷害我們的人,好像讓對方占了很多便宜,吃虧的總是自己,不注意就容易産生這樣的想法,覺得總是修行人吃虧:對方可以傷害我、打我、罵我,甚至殺我,我們連生氣的權利都沒有,如果生了氣就會感受如何的惡果,好像自己吃了很大的虧。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這樣的對境去修安忍,或者能夠用智慧去觀照此類問題,就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吃什麼虧。因爲從緣起的規律來觀察,只有通過如理如法的行爲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安樂。我們所産生的嗔心、發怒、生氣或者對衆生的反擊等,是由負面的情緒和心理導致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爲,我們稱其爲“業”,這樣的業會導致非常長遠而深重的惡果。所以,…

《《入菩薩行論》第77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