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第77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庸俗的、自私自利的心,另一方面也是让我们产生殊胜菩提心的殊胜窍诀。生起殊胜的菩提心、修菩萨道,其实也是帮助我们获得最究竟觉悟的最直接的方式和修法。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其实都是佛,怎么做才能够让我们的佛性得以开显,获得相续中本具的佛功德呢?就是要修持菩萨道,去除相续中所有障蔽如来藏、障蔽佛性的障碍。这些障碍就是执著世间八法、自私自利,或耽著于二取等的分别念,可以通过修菩提心的方式完全地予以遣除。通过修持世俗菩提心,我们可以完全地消灭贪著世间八法和自私自利的念头;通过修持胜义菩提心,我们可以远离二取、三轮的分别念。如果这些分别念及由其而产生的种种习气,通过世俗、胜义的菩萨道修法都消除之后,本具的光明如来藏的佛性就可以完全地呈现。所以说菩提心、菩萨道的修法,就是帮助我们开显究竟如来藏、究竟实相的殊胜方便。通过我们不断地观修菩提心、遣除自私自利等等的作意,便可一步步地靠近最为究竟的实相本体。因此,《入菩萨行论》既是开显究竟如来藏实相的殊胜窍诀,也是我们修持菩萨道、修菩提心的殊胜窍诀。
学习这些殊胜窍诀之后,我们在修行、生活中,遇到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以殊胜的智慧来对治。但是,有些道友仅仅将《入菩萨行论》或者《安忍品》等窍诀,当作对治人生的痛苦、失意等烦恼的方法,觉得如果学习了佛法,自己内心的忧伤就会减少,凡事就能看得开,痛苦也可以降到很低,然而这些只是修菩萨道过程的一部分,最多只是一种附加的功德和利益。《入菩萨行论》最直接、最究竟的利益是直指我们的心性和如来藏的本身,最究竟的目的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遣除障碍,现前正等正觉的佛果。帮助我们解决生活或者修行中的问题,只是暂时的、附带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分清楚,不要将暂时的作用当成学习佛法的终极目的。要铭记我们修习佛法最究竟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而获得正等正觉的佛果,生活中的苦、乐都是修行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事情罢了,遇到或者遇不到这些问题对于究竟的大觉而言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是怎么样利益有情,怎么样现前我们相续中本具的佛性。如果抓住并趋向于这个究竟且深远的目标,具备了这种了知实相的智慧,那么世间很多苦乐欢悲欢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看破、放下。
下面我们回到论典上来,继续学习第六品——《安忍品》。当前我们所学习的科判是“子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它又分了三个子科判。第一个科判是“丑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境”,这个科判下我们讲了三个颂词,今天讲第四个颂词,也就是这个科判的最后一个颂词: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故于害我者”承上启下,前面讲到当作害者相续中烦恼和业力现前的时候,或者产生各种情绪的时候,会做很多非福德行,烦恼现前的时候连自己都要伤害,对其他人一点都不伤害反而像菩萨一样利益有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在了知了前面的内容之后,颂词中的“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就是指对于害我的这些人,心中应该对他生起慈悯之心。“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即便我执很重,对他没有办法产生慈爱、悲悯之心也不应该对他产生嗔恨心。通过这样一种观想和思维来制止我们的嗔心,如果这种修法修得好或者相应很相应,就会在不产生嗔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对方产生慈悲心、产生慈悯之心。颂词一方面是怎么样对众生不产生嗔恨的一种作意,或者说它就是我们应该达到的一个标准:应该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在遭受别人伤害的时候,不但不去伤害他,而且对对方产生慈悲心,生起利益他的心,即便生不起这种心,我们也不能够产生嗔恨心。颂词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下面再分析一下,我们用怎样的一种道理,可以导致我们在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不去产生嗔恨心,反而对他生起慈爱之心。前面已经讲了根据:因为作害者他是被烦恼左右的,连自己都要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失去了理智的人,他的思维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普通的思维方式,被烦恼左右之后他没有办法顾及到自己,顾及到他人,所以是不得自主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他其实没有自主,控制不了自己而对我作了很多伤害,我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方的疾病和可怜上。
打个比喻讲,就好像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病人可能因为饱受严重的疾病困扰,对思维和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从而产生狂乱、焦躁的情绪,动不动就对医生做出打骂或者出言不逊的行为,此类事情非常多。有些病人甚至会因为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神智不清,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所思所想、所说的话语,和正常人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此类病人的时候,为什么医生就能够不产生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伤害他的心呢?因为医生知道,在表面的情况之下,深层原因是他被烦恼或者病情所控制,让他不得自主,所以医生对这种病人不仅不容易产生嗔恨心,反而比较容易产生慈爱心。因为了知事情的原委,对于整个事情的表相和深层次的实相看得很清楚,所以作为医生即便不产生慈爱心,对病人生嗔心的情况基本上是没有的。
以此为例我们再来分析,菩萨能够对于作害者产生慈悲心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容易产生嗔恨心,因为他的着眼点放在了事情本身的表相上:他伤害了我——就是对方骂了我、打了我,让我受到了很大的痛苦,所以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反感、嗔恨,以至于做出还打、还骂等等报复对方的行为,恶业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这是一般人的反应方法。缺乏深入分析事情深层次原因的缘故,导致了种种不理智的行为。然而作为修行人、作为菩萨,不会将着眼点放在他怎么伤害我、看不起我、侮辱我等表相上,通过像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等论典、经典的智慧引导,着眼点会放到深层次的原因上。例如对我打骂等行为,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里充斥着烦恼并被其左右,致使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才会做出某些和正常情况完全不一样的反应,容易对其他的人造成伤害。修行者恰恰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他是不自主的,是被烦恼所左右的,就好像医生把注意力、着眼点都放到病人的病情上,所以很容易不生嗔心,反而容易产生慈悲心,只想着怎么样帮他解决病情让他康复起来,对于表相上的打击、伤害完全可以忽视。这部论典就教导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病情和烦恼这些更深的层次上,而不要放在他怎么伤害我、怎么样让我痛苦、怎么样让我难堪等表相上,这样就会发现对方做出打骂等疯狂的行为时其实是很可怜的,这样就很容易对伤害我们的人产生慈悲心。因此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尽量不要被表相所迷惑,否则就会像世间不学习佛法的人一样很容易产生嗔恨心。
产生嗔恨心的原因前面再再提过,主要是由于无始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受到打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不高兴,不加思索地对对方产生嗔恨心。但是现在我们毕竟趋入了佛门,加入了修菩萨道的行列,思维的方式就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像世间人一样做出错误的反应,而应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到菩萨道的层次,以菩萨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将着眼点放在有情的病情和受烦恼左右而不得自主之上,这样嗔恨心就不太容易生起来,也利于慈悲心的生起。修行有素的菩萨或者前辈大德就是以智慧的教言去面对伤害自己的人、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此长时间地观修、串习之后,对这些事情的发生完全可以接受,绝对不会产生嗔恨心,对所有的众生、乃至伤害他的众生都能够生起慈悲心。
从现在而言,这对身为后学者、初学者的我们好像很不可思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菩萨的确是很稀有的,因为他毕竟不同于一般人,他不仅仅能够包容、慈爱伤害自己的人,还要对其生起菩提心,发愿“让伤害我的众生以后能够早日成佛,让他不要感受恶果”;以及通过实际的行为给他传授教言,尽量制止他堕入恶趣,令他获得利益。如果我们通过智慧的教言,去进行反复地串习、观修,内心也会逐渐地成熟起来,心的包容会逐渐变得深广。当我们的心胸打开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不再容易受一些小事情的影响,以前不能够忍受的事情现在都能够忍受了,再以此为基础重复串习之后,对于一些严重伤害自己的事件也能够安忍,不会产生嗔恨心,而且越来越容易产生慈悲心,这是寂天菩萨等大德告诉我们的怎么样转移自己的专注点的殊胜窍诀。我们如果把专注点放在伤害自己的层次上就容易生嗔,如果把专注点放在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就更加容易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了知它的原理。
在学习《安忍品》时,一些道友会认为在遭受打击、报复时,依照教言非常宽容地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好像让对方占了很多便宜,吃亏的总是自己,不注意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觉得总是修行人吃亏:对方可以伤害我、打我、骂我,甚至杀我,我们连生气的权利都没有,如果生了气就会感受如何的恶果,好像自己吃了很大的亏。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对境去修安忍,或者能够用智慧去观照此类问题,就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吃什么亏。因为从缘起的规律来观察,只有通过如理如法的行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安乐。我们所产生的嗔心、发怒、生气或者对众生的反击等,是由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导致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称其为“业”,这样的业会导致非常长远而深重的恶果。所以,…
《《入菩萨行论》第77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