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十二支諸有,乃緣起之幻象,推究其本質,畢竟空寂。由是證實諸法皆空,確爲萬有的最高原理原則。依有明空,從空有的關涉中,體悟中道,乃修學佛法之正途。

  有情爲本──特別是人類──的佛法,對于現象的分類可以五位百法,或五蘊、六處、十二緣起支,總括一切。其他,更簡略的分爲有爲法,無爲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一般的生物,無生物;物理、心理、生理,皆不越此範疇。

  其次,根據思惟的方法,分別空的種類。大智度論說有叁種空:一、分破空,二、觀空,叁、自性空。分別敘述如次:

  分破空:即以分析方法,層層分破,以了達空義。比方說,一棟樓房是人工、鋼筋、水泥、木料、地基等條件構成的。對于這些條件,分析至極微,乃至不可再分的程度。由此方法而明白樓房無有實體,是空的,謂之分破空。這種分破空,對于利根者,確能因之而悟諸法皆空。但鈍根之人非特不能由此旁通上去,了達空理,反而執有一終極實在,成了悟理的障礙。如薩婆多部的學者即執極微、剎那爲自性有。若幹小乘學者,承認衆生無我,而固執五蘊法不空,乃從分破空而來的誤會。

  觀空:從認識論出發的思惟方法。如行者修不淨觀,所見的外境都是汙穢不堪;修水觀,則四周一片汪洋。此觀空的方法論,旨在證明外境非有,一切唯心所現。唯識家常舉「一境應四心」,是其最明顯的例子。意謂同一外境――一湖水,由于衆生業感不同,心識不同,而顯出各種差異。如魚見之爲舍宅,餓鬼見爲膿血,人見爲水,天見爲琉璃宮。更現實的一例:中秋明月,合家團圓欣賞它,內心充滿光明與喜樂;而離鄉背井,家破人亡,或有家歸不得的遊子,面臨此景,不免引起悲涼淒滄之感。同樣的明月,同樣的水,爲何因人心情不同,因業感不同而現種種差異?可見外境虛假不實,唯心識所變現。這種境空心有的觀法,律之于諸法畢竟空尚有相當距離。很顯然地,它是不澈底的空觀;此法空彼法不空,仍未跳出分破空的巢臼。如是觀空,不善領會者,以破壞緣起──外境的事實而謂之空,即成損減執;心之主體,原不離緣起,而謂之不空,即是增益執。故觀空的方法,不能直契佛法中道義。

  自性空:又作當體空。存在的現象,內而身心,外而器界,小至微塵,大至大千界,法法不離緣起;凡是緣起所成之法,自性不可得,當體即是空。這是最直捷了當,最究竟的空觀。它不像其他的方法論,轉彎抹角地用分析假實,層層分破而成立假名空;或以認識論的觀點,謂境相非有,萬象從心所生,而主境空心不空。自性空,乃本著緣起的相待性,直探諸法之本體,頓悟一切法自性空。般若性空系的思想,即立足于這種觀法,發揮佛法中道義的。

  綜合佛法學派的空觀,不出自空與他空二類。自空,即緣起的現象,當體觀其性空。他空,以排除某些東西,因沒有某些東西而稱之爲空。上舉的分破空與觀空,即他空思想的代表。如分破空:我是由色心的五蘊法積集而成;將此五蘊法抽離,我無由成立。我之所以無,五蘊積聚故。我空,而五蘊法不空──我空法有,即他空的一類。再如唯識的觀空:外境皆空,唯識所現;徧計非有,依他起不空,同是根源于他空的思想。

  通常說:有爲法,乃有生有滅的變異現象,是空無自性的;無爲法,離諸生滅變異的本體,自性不空。凡夫位的雜染法,虛妄不實,故空;聖者所證清淨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故不空。如來藏法體不空;客塵無明是空。……諸如此類的依實立假,一空一不空,都可以納入他空論者的範圍。自空則不然,乃即法之當體而明空。所謂「常空,我我所空,性自爾故。」即于常、我、我所的當體洞悉其空,不是空掉某部份,另有什麼不空之個體。性空與緣起相續的現象,是一種似矛盾而統一的;即于緣起現象,直指其性空,不須另立一不空的法體作爲空的依據。對于慣執實有的學者,由自性見的作祟,硬是不承認自性畢竟空,覺得若無一實有不空之物的存在,則諸法失去憑借,世界、有情、生死、涅槃均無從安立。于是乎一元論、二元論、神我論、妙有論,各式色樣的學說,異軍崛起,相繼成立。誠然,緣起性空義是甚深極甚深的,不明緣起幻有,自性皆空的正理,執空著有,妄生诤端,諸佛出世莫奈他何!

  四、空有的抉擇

  空有無礙的中道義,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即令實證後的聖者,欲以世俗名言把個中奧義解說清楚,使我人完全領悟,仍屬不可能的事。雖然真理遍一切處,緣起現象曆曆在前,諸法真相當體即是。但盲無慧眼,爲無明所覆的凡愚,坐于光天麗日之下,仍然不知太陽究爲何物。雖然,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屬不可思議境界。不過,在世俗谛中,不妨運用理智加以思惟,藉共通語文加以說明。縱令標月之指非實物,語文非即是真理,而離開語言,不藉月指,廢棄經論,木石般地不予分別,盲修瞎練,何嘗就能體悟諸法本來面目?修學佛法之道,方便有多門,樹立正見爲其首。諸佛從初發心,直至超凡入聖,臻于究竟,全然依于正見的引導。如其正見不備,思想錯誤,自誤歧途,含冤九泉,莫知所以。做爲真理發崛者,抉擇空有,培養正見,啓發智慧,乃修學過程中極重要的環節。故此,對空有之義,有再深究的必要。

  從側重方面說,緣起有是現象的描述,自性空是本質實相的指陳。于此二者之差別中,如何使其統一?諸法實相,律之于常理,應是實有,何以稱之爲空?緣起形成的因果現象是虛假不實,何以命之爲有?爲說明方便起見,且舉緣起有與自性空二命題,以申論空有無礙,性相不二的道理。

  緣起,主要的在于說明有情的生死相續和還滅的過程,兼及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現象。有情的流轉與還滅是依緣起而安立;宇宙間的諸般現象,也不能離緣起理則而存在。現代科學不論如何進步,各門的學術,如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等,屬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均逃不出佛法緣起法則。緣起貫通于一切的,有爲法是緣起,無爲法也是緣起;衆生法依緣起而安立,佛法也是藉緣起而施設。緣起法在全盤佛法中,其份量是如此重大!故佛法修學者,對緣起法予以深刻而廣泛的體認,乃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緣起,即由緣而起之意,揭示了諸法的形成與散滅的必然規律。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不無因」,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都是根源于自性見的戲論,違背緣起正理故。緣起的定義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意謂:此果法的存在,乃由彼因之存在,有如是之因,必産生如是之果。任何事物,之所以形成此種現象,必有某些因素存在,有了同樣的原因,故生同樣的結果。「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由因緣而生之法,也必由因緣而滅。此因不起,彼果不生,無此因則無彼果。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這是經文列舉的緣起具體內容。依佛法說,有情何以流轉生死?此現實生命從那兒來?歸根究底不外是煩惱(惑)-無明、愛、取;依惑而造業-行、有。由此惑、業、果,相順相生,故生死流轉,循環不息。那末,如何從生死苦痛中獲致解脫?這必須斷除苦果的因緣,修習戒、定、慧,以對治煩惱,逆生死狂流,趨向于涅槃境界。由此可知,有情相順相生的流轉與截斷瀑流的還滅解脫,都是建立在緣起的基石上。那些意圖撇開緣起而別立真常個體之流,簡直是「神」「梵」的宗徒!

  諸法從緣聚而生,也由緣散而滅,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一層是:一切事物之所以有生滅現象,不僅是外在順逆境因緣的決定,更重要的是法的本身具有可生可滅,而且生者必滅,有必歸無的必然性。而這種可生可滅,及生者必滅的原理,即是緣起性。緣起具備「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二大定律,故能建立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所依。

  同時,佛法說緣起,不單是因果關系的說明,更指出了因果生滅的序列之必然性。世間錯綜複雜,萬別千差的現象,何以如此而不如彼?日月的運行,社會的變遷,曆史的發展,其間各有它的因果必然程序。如前所舉「無明緣行……生緣老死」;「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此乃有情流轉,與還滅的序列必然性。現代科學之研究,其主要方法是從錯綜的現象中,經搜集、分類、分析的工夫,而發現它的基本原理原則,而以此原理原則,作爲改善社會實際生活之運用。佛陀觀察人生,體悟無明緣行等十二支的流轉律,以及無明滅則行滅等之還滅律,也即發現有情生死與涅槃還滅的原理原則,並依此指導我人從生死邁向解脫之道。

  于此需附帶說明的是:因果生滅的必然理則,它不同于玄學者所計執的超越現象之上,或深藏于現象之中,作爲萬化根源的本體;更非神學者指謂的操縱宇宙現象之真宰。佛法所說的緣起序列必然性,決不是離開因果事相而別立,它祇不過是現象生滅的一種規律而已。

  從佛法觀察宇宙人生,一切現象之所以如此生滅,無非是衆緣所決定的。而緣起的相關因待性與序列必然性,其自性終歸空寂。說明白一點,現象的生滅、有無,它本身沒有實體性,不能自己規定自己,離衆緣而獨存。故此,佛法的結論:現象的萬事萬物,其存在的當前事實,不容任何人否定—緣起;爲勘察其本質,無有真實自體可得—性空。這樣的緣起觀,自性畢竟空而緣起宛然,緣起宛然而自性畢竟空。空不礙于有,有不礙于空,空有無礙的中道,對于慣執兩邊的衆生而言,是多麼微妙難思!

  其次,對于與緣起相反的自性ㄧ詞,略爲論定,以幫助初學者領略諸法空義。梵語私婆婆(譯音),此雲自性、自體。自體,含有自有、自成、自己規定自己…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