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无碍观
第一四三期, 在线慧讯 说法台
超定法师
一、引言
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十二门论亦云:「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考察释尊的出现人间,席不暇暖地说了四十九年的佛法,其目的无非为使众生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转迷成悟;从自利利他的实践中,积集福智二资粮,以期究竟佛道的完成。综观三藏教海,性相、空有、大小、偏圆,横说竖说,其所阐述的不外乎二谛之事理。二谛是佛法大纲,也是释尊引导众生的基本方法。依于现实的诸般现象,开显诸法本性;藉人人所共知的常识境界,加以智慧的透视、剖析、抉择,而悟入诸法实相,觉证人生的第一义。修学佛法的人,唯有遵循释尊的教示,如实分别二谛,于缘起如幻的世俗中,以明慧觉照,始不为虚妄幻象所惑,从而洞达毕竟空的诸法胜义真如。观察世俗如幻有,胜义毕竟空;即缘起而体性空,即性空而缘起宛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证空有无碍的境界。如是正确把握佛法真谛,乃能悲智双运,切实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目的。
二谛,指世俗谛和胜义谛;或作世谛和第一义谛;俗谛和真谛。也即空有二谛。通常谓:有,为凡情常识境界;空,是圣人真智所体悟的诸法本相。圣智所证的特殊境界,称胜义谛—空;凡情所见的世界,名世俗谛—有。而究其实,凡夫不但不了胜义空,也不知世俗有,所以往往在缘起世俗中,不了其如幻,而生自性妄执。唯圣智体见胜义空,始能于世俗中,明其如幻有。盖佛法所指谓的空有,二者是无碍的,失空即失有,失有亦失空;通达自性空者,才知如幻有;见如幻有故,而悟自性空。从世俗幻有中,导向于胜义自性空的境界,乃佛法修学不可踰越的次第。
空有,是佛法的基本论题,大乘、小乘、空宗、有宗、无不谈空,也无不谈有;空有无碍的说法,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佛教思想史上,有所谓空宗有宗的出现,而且曾发生激烈的论诤,形成尖锐的对峙,究竟为何因?难道空有二系的大师们故意逞强好辩,互争一日之长吗?相信其中必有深意在。尽管说佛法是圆融无碍,「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但是儱侗颟顸的穿凿附会,毕竟无助于真理的发扬。学人唯有针对问题核心所在,作理智的分别、勘察、探讨、抉择,而后予以如实地融会贯通,始可解决二者的歧异,使佛教的发展,迈向一新的里程。
空、有,二名词是常被误解、歪曲的,不特一般不明佛法者感到陌生,就是研究佛学多年的老学究,仍不免出现与常人近似的谬见。本文的主旨在对空有之涵义,做多方面的分析,藉以领解空有的要义,把握佛法的重心。
二、空有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人必须明白,佛教发源于印度,其立论构思及词语的运用,完全是根据他们的思惟方式,所以翻译的时候,往往很难找到与原意一致的名词。空、有二术语是译经大师,根据梵文的含义翻译过来的,在理解上应本着它的原意,沿印度的思惟方式,而不可与普通名词混淆,望文生义,错解佛意。这不但佛学如此,现代一般科学、哲学各种术语的了解,亦莫不皆然。
常人一听见空,即泛起空空洞洞,虚无乌有的感觉;反之,闻有即以为是本然,不变的实在。在这基本错误的前提下,说空即不是有,说有即不是空;空有无碍之说,对他们而言,是何等困扰不通!
我人欲想理解空有无碍的真义,必先放弃空即是虚无,有即是实在的成见,对空有二名词重新考究,作一番切实的认知功夫。否则,对空有无碍的正理,不但无法接受,曲解误会,且反以之为诡辩,故弄玄虚,无实质意义的谬论。如此背弃真理,毁谤正法,自瞎慧眼,堕无明深坑而不自知,殊为可悲可怜!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寥寥数语,已道尽空有无碍之义蕴。何谓有?即是世间各色各类的现象-身心界、社会界、以及自然界。此宇宙间的森罗万象,依佛法说无不是仗因托缘,在重重无尽的条件关系下而存在:非从因缘而有之法,于此世间实无处寻觅。例如:一间学校的成立,是由教室、校长、教师、学生等等因素条件的凑合而有,其中每一因素中又含摄着众多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中,无有独立性、永恒性、自体性、实在性。从现象看,它是缘起如幻「有」;推究其背后的本质,自性毕竟「空」。
空,含有否定与肯定二义,从否定方面说,万有皆从因缘生,不是自己如此,原来如此,永远如此的;无有自成性、不变性、实体性-自性。换句话说,佛法所否定的是众生的自性见。无论是感觉的世界,或是知识推理所得的结论,凡是认为有具体而微,终极实在的东西,非彻底勘破不可。然而,现象界的一切,有情身心,山河大地等,它的存在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举凡人、事、物、色法、心法,具体的、抽象的,即使是梦、幻、泡、影,佛法也都承认它的存在–有。惟此诸现象的存在,乃由缘而起。诸法何以能缘起,乃依空而建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即正确地显示这一深义。是故佛法说空,一面否定诸法自性,一面肯定缘起现象。善于把握此义,始不落断常的邪见,以及世间外道本体论的各式谬说。
佛法谈空说有是贯通一切的,谈空,则无一不是空,圣智所证的境界是空,凡夫迷情所有的境界也是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生死轮回空,涅槃解脱空。说有,无为法,诸佛所证的涅槃以及业果谛宝等,固然是有;凡情所见,乃至俗人所染着的欲境,也无不是有。有,缘起如幻有;空,自性毕竟空。此乃佛法空有二词之微言大义。(详阅龙树中观论。)
三、空有的分类
有,如上所述,是指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即佛教术语的一切诸法。它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我人欲想对此林林总总的大千界,给予一种概括性,而含摄无遗的分类,诚非易事。但是对宇宙人生的研究,哲学问题.科学问题.宗教学的问题,非有系统性的归纳,有条理的分析与综合,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研究工作实无从下手。尤其是现代科学方法被普遍地采用,不论归纳法、演绎法、类推法,分门别类确是必要的。
空义的研究,先予万有一正确分类,实具积极的意义。盖空乃从有而显示,藉诸法从缘起而体察自性毕竟空,如是依有明空,始不落于顽空的邪见。对于有的分析-分类,一般分为生理的,心理的、物理的;或生物,无生物等等。佛教经论中的阿毘昙,以及大乘唯识论典对万有的分类极为详尽,颇有可取。兹依唯识学的五位百法,以见宇宙万有的全貌。
五位百法:(一)色法:感觉器官(包括神经系)等五根,和五根所对的色等五尘,以及无表色。此含摄生理和物理的各种现象。(二)心法: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心王,为精神作用之主体。(三)心所法:附属于心王的五十一心所──徧行五,别境五,善十一,六根本烦恼,八大随,二中随,十小随烦恼;亦即从属精神主体的心理现象。(四)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个,此为色心之分位,其性质不即色心,也不离色心,而界乎色心之间。(五)无为法:指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受想灭、真如的六无为。在唯识学的思想,以八识心王为主体,十一色法为心王之所变,五十一心所为心王所相应,二十四不相应行,为心王之分位,六种无为乃识之自性。故从认识论的立场,观察宇宙万有不离于识,揭示本宗的要旨,而归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结论。(详阅大乘五蕴论及三十唯识论等)。
依般若性空系的观点,色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固是因缘所生,自性无所有;即能认识境相,作为万法主体的心识,也是不离因缘而独有,同样是空无自性。例如:眼识的生起,至少要有眼根(视器官和神经)及色境,离开根境诸缘,眼识作用无从显现。其他耳、鼻等识亦然。即以识的四分说,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也不是有独立的自体。再约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意义而言,仍逃不出重重缘起的关系。缘起论是贯通一切的,客观现象的存在,藉因缘和合而有,主观的心体,何尝别有自性
扩而言之,无为法亦不离缘起法则;二空所显的真如,即缘起寂灭性。从五位百法的分析中,无一法不是因缘所决定,宛然有而自性空的。因此,从空有分类而言,五位百法是缘起之幻「有」,而其当体毕竟「空」。引伸言之,「有」类几多,「空」类也有几多。虽然「空性」是一,约「有」的差别区分,可以作多式多样的说明。
在原始佛教经典上,经常出现五蕴、六处、十二缘起支的名词。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属精神。乃侧重心理的分析。六处:眼、耳、鼻、舌、身属于生理,意属于心理。乃偏于生理的说明。十二缘起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要在说明有情生命流转的过程,和指出生死还灭的法则。这些 ── 五蕴、六处、十二缘起,都是生命现象,也是有情存在的事实──「有」。释尊直接地掌握生命现象,加以如实的透视、剖析,发见它的无常、无我,进而体证无生无灭的涅槃,达到究竟安隐的归宿。
无常、无我、空,是一体的。如经云:「无常者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从时间观察,世间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祇在息息流变,相续不断的过程中,假立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看,各种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相互关系与交替作用。既是因缘生法,必定是无常的,色法、心法均无例外。诸行无常,即我的实体不可得;无常无我故,终归于空。如是明乎缘起生灭法则,修习缘起正观,打破我我所的妄执,即体现缘起的寂灭──空性。据此,五蕴、六处…
《空有无碍观(超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