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

  空有無礙觀

  第一四叁期, 在線慧訊 說法臺

  超定法師

  一、引言

  中觀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十二門論亦雲:「若不知二谛,則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考察釋尊的出現人間,席不暇暖地說了四十九年的佛法,其目的無非爲使衆生離苦得樂,斷惑證真,轉迷成悟;從自利利他的實踐中,積集福智二資糧,以期究竟佛道的完成。綜觀叁藏教海,性相、空有、大小、偏圓,橫說豎說,其所闡述的不外乎二谛之事理。二谛是佛法大綱,也是釋尊引導衆生的基本方法。依于現實的諸般現象,開顯諸法本性;藉人人所共知的常識境界,加以智慧的透視、剖析、抉擇,而悟入諸法實相,覺證人生的第一義。修學佛法的人,唯有遵循釋尊的教示,如實分別二谛,于緣起如幻的世俗中,以明慧覺照,始不爲虛妄幻象所惑,從而洞達畢竟空的諸法勝義真如。觀察世俗如幻有,勝義畢竟空;即緣起而體性空,即性空而緣起宛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證空有無礙的境界。如是正確把握佛法真谛,乃能悲智雙運,切實完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目的。

  二谛,指世俗谛和勝義谛;或作世谛和第一義谛;俗谛和真谛。也即空有二谛。通常謂:有,爲凡情常識境界;空,是聖人真智所體悟的諸法本相。聖智所證的特殊境界,稱勝義谛—空;凡情所見的世界,名世俗谛—有。而究其實,凡夫不但不了勝義空,也不知世俗有,所以往往在緣起世俗中,不了其如幻,而生自性妄執。唯聖智體見勝義空,始能于世俗中,明其如幻有。蓋佛法所指謂的空有,二者是無礙的,失空即失有,失有亦失空;通達自性空者,才知如幻有;見如幻有故,而悟自性空。從世俗幻有中,導向于勝義自性空的境界,乃佛法修學不可踰越的次第。

  空有,是佛法的基本論題,大乘、小乘、空宗、有宗、無不談空,也無不談有;空有無礙的說法,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在佛教思想史上,有所謂空宗有宗的出現,而且曾發生激烈的論诤,形成尖銳的對峙,究竟爲何因?難道空有二系的大師們故意逞強好辯,互爭一日之長嗎?相信其中必有深意在。盡管說佛法是圓融無礙,「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是儱侗颟顸的穿鑿附會,畢竟無助于真理的發揚。學人唯有針對問題核心所在,作理智的分別、勘察、探討、抉擇,而後予以如實地融會貫通,始可解決二者的歧異,使佛教的發展,邁向一新的裏程。

  空、有,二名詞是常被誤解、歪曲的,不特一般不明佛法者感到陌生,就是研究佛學多年的老學究,仍不免出現與常人近似的謬見。本文的主旨在對空有之涵義,做多方面的分析,藉以領解空有的要義,把握佛法的重心。

  二、空有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人必須明白,佛教發源于印度,其立論構思及詞語的運用,完全是根據他們的思惟方式,所以翻譯的時候,往往很難找到與原意一致的名詞。空、有二術語是譯經大師,根據梵文的含義翻譯過來的,在理解上應本著它的原意,沿印度的思惟方式,而不可與普通名詞混淆,望文生義,錯解佛意。這不但佛學如此,現代一般科學、哲學各種術語的了解,亦莫不皆然。

  常人一聽見空,即泛起空空洞洞,虛無烏有的感覺;反之,聞有即以爲是本然,不變的實在。在這基本錯誤的前提下,說空即不是有,說有即不是空;空有無礙之說,對他們而言,是何等困擾不通!

  我人欲想理解空有無礙的真義,必先放棄空即是虛無,有即是實在的成見,對空有二名詞重新考究,作一番切實的認知功夫。否則,對空有無礙的正理,不但無法接受,曲解誤會,且反以之爲詭辯,故弄玄虛,無實質意義的謬論。如此背棄真理,毀謗正法,自瞎慧眼,墮無明深坑而不自知,殊爲可悲可憐!

  中觀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寥寥數語,已道盡空有無礙之義蘊。何謂有?即是世間各色各類的現象-身心界、社會界、以及自然界。此宇宙間的森羅萬象,依佛法說無不是仗因托緣,在重重無盡的條件關系下而存在:非從因緣而有之法,于此世間實無處尋覓。例如:一間學校的成立,是由教室、校長、教師、學生等等因素條件的湊合而有,其中每一因素中又含攝著衆多的因素,在錯綜複雜的交互關系中,無有獨立性、永恒性、自體性、實在性。從現象看,它是緣起如幻「有」;推究其背後的本質,自性畢竟「空」。

  空,含有否定與肯定二義,從否定方面說,萬有皆從因緣生,不是自己如此,原來如此,永遠如此的;無有自成性、不變性、實體性-自性。換句話說,佛法所否定的是衆生的自性見。無論是感覺的世界,或是知識推理所得的結論,凡是認爲有具體而微,終極實在的東西,非徹底勘破不可。然而,現象界的一切,有情身心,山河大地等,它的存在是不容任何人否認的。舉凡人、事、物、色法、心法,具體的、抽象的,即使是夢、幻、泡、影,佛法也都承認它的存在–有。惟此諸現象的存在,乃由緣而起。諸法何以能緣起,乃依空而建立,「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即正確地顯示這一深義。是故佛法說空,一面否定諸法自性,一面肯定緣起現象。善于把握此義,始不落斷常的邪見,以及世間外道本體論的各式謬說。

  佛法談空說有是貫通一切的,談空,則無一不是空,聖智所證的境界是空,凡夫迷情所有的境界也是空;有爲法空,無爲法空;生死輪回空,涅槃解脫空。說有,無爲法,諸佛所證的涅槃以及業果谛寶等,固然是有;凡情所見,乃至俗人所染著的欲境,也無不是有。有,緣起如幻有;空,自性畢竟空。此乃佛法空有二詞之微言大義。(詳閱龍樹中觀論。)

  叁、空有的分類

  有,如上所述,是指現象界的萬事萬物,即佛教術語的一切諸法。它的內容幾乎是無所不包,我人欲想對此林林總總的大千界,給予一種概括性,而含攝無遺的分類,誠非易事。但是對宇宙人生的研究,哲學問題.科學問題.宗教學的問題,非有系統性的歸納,有條理的分析與綜合,面對雜亂無章的問題,研究工作實無從下手。尤其是現代科學方法被普遍地采用,不論歸納法、演繹法、類推法,分門別類確是必要的。

  空義的研究,先予萬有一正確分類,實具積極的意義。蓋空乃從有而顯示,藉諸法從緣起而體察自性畢竟空,如是依有明空,始不落于頑空的邪見。對于有的分析-分類,一般分爲生理的,心理的、物理的;或生物,無生物等等。佛教經論中的阿毘昙,以及大乘唯識論典對萬有的分類極爲詳盡,頗有可取。茲依唯識學的五位百法,以見宇宙萬有的全貌。

  五位百法:(一)色法:感覺器官(包括神經系)等五根,和五根所對的色等五塵,以及無表色。此含攝生理和物理的各種現象。(二)心法: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的八識心王,爲精神作用之主體。(叁)心所法:附屬于心王的五十一心所──徧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六根本煩惱,八大隨,二中隨,十小隨煩惱;亦即從屬精神主體的心理現象。(四)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個,此爲色心之分位,其性質不即色心,也不離色心,而界乎色心之間。(五)無爲法:指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受想滅、真如的六無爲。在唯識學的思想,以八識心王爲主體,十一色法爲心王之所變,五十一心所爲心王所相應,二十四不相應行,爲心王之分位,六種無爲乃識之自性。故從認識論的立場,觀察宇宙萬有不離于識,揭示本宗的要旨,而歸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結論。(詳閱大乘五蘊論及叁十唯識論等)。

  依般若性空系的觀點,色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固是因緣所生,自性無所有;即能認識境相,作爲萬法主體的心識,也是不離因緣而獨有,同樣是空無自性。例如:眼識的生起,至少要有眼根(視器官和神經)及色境,離開根境諸緣,眼識作用無從顯現。其他耳、鼻等識亦然。即以識的四分說,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也不是有獨立的自體。再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意義而言,仍逃不出重重緣起的關系。緣起論是貫通一切的,客觀現象的存在,藉因緣和合而有,主觀的心體,何嘗別有自性

  擴而言之,無爲法亦不離緣起法則;二空所顯的真如,即緣起寂滅性。從五位百法的分析中,無一法不是因緣所決定,宛然有而自性空的。因此,從空有分類而言,五位百法是緣起之幻「有」,而其當體畢竟「空」。引伸言之,「有」類幾多,「空」類也有幾多。雖然「空性」是一,約「有」的差別區分,可以作多式多樣的說明。

  在原始佛教經典上,經常出現五蘊、六處、十二緣起支的名詞。五蘊:色是物質,受、想、行、識屬精神。乃側重心理的分析。六處:眼、耳、鼻、舌、身屬于生理,意屬于心理。乃偏于生理的說明。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要在說明有情生命流轉的過程,和指出生死還滅的法則。這些 ── 五蘊、六處、十二緣起,都是生命現象,也是有情存在的事實──「有」。釋尊直接地掌握生命現象,加以如實的透視、剖析,發見它的無常、無我,進而體證無生無滅的涅槃,達到究竟安隱的歸宿。

  無常、無我、空,是一體的。如經雲:「無常者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從時間觀察,世間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祇在息息流變,相續不斷的過程中,假立過去、現在和未來。從空間看,各種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們彼此之間都有著相互關系與交替作用。既是因緣生法,必定是無常的,色法、心法均無例外。諸行無常,即我的實體不可得;無常無我故,終歸于空。如是明乎緣起生滅法則,修習緣起正觀,打破我我所的妄執,即體現緣起的寂滅──空性。據此,五蘊、六處…

《空有無礙觀(超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