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普覆如來,常令具足諸佛無量力樂;8)永離一切諸覺之樂;9)無上寂靜不變易樂; 10)具足無礙法門,心常寂定而無散亂,佛無二行不可壞樂。
明 雲棲袾宏大師《阿彌陀經疏鈔》卷2依宋 慈雲忏主二土(娑婆穢土與極樂淨土)的十種修行難易,對以十種無苦有樂26 :
一者、無不常值佛苦,而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無不聞說法苦,而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叁者、無惡友牽纏苦,而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無羣魔惱亂苦,而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無輪回不息苦,而有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無難免叁塗苦,而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無塵緣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無壽命短促苦,而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無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無塵劫難成苦,而有一生行滿,所作得辦之樂。
以上只說明少數樂,還有無數世出世間樂。相對的世間法中,有苦就有相對應的樂,如有八萬四千苦,就有八萬四千樂,反之亦然。
知樂、見苦、究竟離苦得樂
世間苦樂不離緣起法則,知樂因也由苦,斷苦因才能離苦得「純大苦聚滅」的出世間樂。《圓覺經》說:「當知輪回,愛爲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27《心地觀經》卷4說:「身爲苦本」,世間本是苦,苦體是每個衆生的自體,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解深密經》稱爲「顛倒覺」),成爲衆生苦的根本,由此而有見、愛、慢叁種錯覺,究竟離苦得樂的關鍵還在于正確的知見。
見(知的謬誤),是執著有確實的自我存在,有五蘊和合的真實自性。
愛 (情的謬誤),是自我愛與因而引發的對外物的愛著(境界愛)。
慢 (意志的謬誤),是重視自我,因而妄自尊大,起增上慢恃己輕他。
世間人天善法的正見,依信解的次第略分爲四類28 :
(1)正見有善有惡:有道德感,正見爲善是人天善法,爲惡是趣叁惡道法。
(2)正見善惡業報:不只是正見有善有惡,還要正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3)正見叁世因果:不只是正見善惡有報,還要正見前生後世,因果不爽。
(4)正見凡聖解脫:正見善惡、業報、因果,正見有凡有聖,有解脫自在。
具足世間正見,同時行十善業―所有善行的根本,如《海龍王經》所說:「十善之德,天上、人間皆依因之;若學、不學及得果證、住緣覺道、菩薩道行、諸佛道法,皆由從之。」29天臺智顗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指出十善有止、行二種,「止則但止前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30 止善、行善依十善分別整理說明如下:
˙不殺生是止善,消極的止前殺生害命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護生善行。
˙不偷盜是止善,消極的止前偷盜詐欺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布施善行。
˙不邪淫是止善,消極的止前邪淫暴淩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恭敬善行。
˙不妄語是止善,消極的止前欺诳不實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實語善行。
˙不兩舌是止善,消極的止前挑撥離間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和合善行。
˙不惡口是止善,消極的止前刻薄謾罵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軟語善行。
˙不绮語是止善,消極的止前谄媚誨淫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饒益語行。
˙不貪欲是止善,消極的止前貪戀嫉妒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不淨觀行。
˙不瞋恚是止善,消極的止前忿恨損害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慈忍善行。
˙不邪見是止善,消極的止前邪知邪見的惡行,行善是積極的正道善行。
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善法的正見,依修證內容也分爲四類 :
1)正見四谛緣起:依蘊、處、界、緣起生滅明苦集滅道,叁法印的真理。
2)正見煩惱根本:斷五住地(見一處、欲愛、色愛、有愛、無明)煩惱。
3)正見解脫寂滅:契證無我真智,慧解脫,銷除境界貪染,心解脫自在。
4)正見般若方便: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方便道,菩薩巧用方便度生。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學佛叁要》31 指出:依信願(菩提心相應起信發願)、慈悲(大悲爲上首悲濟利他)、智慧(般若空慧離相爲方便)修一切善行,都是菩薩法門;一絲善念、一毫善行都已成就一分法身、延續一分慧命。通往真正的離苦得樂 (離一切生死苦,得究竟的菩提樂),即世間而出世間,出世間而不離世間的菩薩善法有叁階:
˙世間人天善法:五戒,十善,布施、持戒、修定叁福業,六念法門;
˙出世解脫善法:蘊處界,四谛,緣起,叁學,八正道,叁十七道品;
˙救護世間善法:六度(福德、智慧),四攝,百八叁昧,四十二字門。
在《佛法是救世之仁》32 說苦的解脫,根本在通達緣起性空的智慧。
1)以智化情:了達緣起事理的真相,不爲境相因緣的惑亂所誘惑。
2)以智契理:了達執有自性爲迷妄根元,知自性本空,遠離迷妄。
3)以智興悲:了達無自性空,知一切幻化,從緣而有,起大悲心。
布施財物福德,可以助人暫時離苦;引導學佛知法,才能永遠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的次第是正知見、離執著、斷煩惱、修福慧、度衆生、證菩提。
依此菩薩道修行,自己離苦得樂就是自覺,引導衆生離苦得樂就是覺他。
結語
從人的一生各階段來看,有:嬰兒襁褓樂、童年無瑕樂、眷屬天倫樂、知交情誼樂、衣飾妝扮樂、美容保養樂、運動健身樂、冒險刺激樂、藝術欣賞樂、琴棋書畫樂、閱讀寫作樂、心靈信仰樂,休閑遊戲樂、逛街購物樂、美食品味樂、服務助人樂、進修學習樂、交友戀愛樂、工作機會樂、新婚喜慶樂、新居落成樂、新車上路樂、爲人父母樂、慈善布施樂、事業成就樂、升官發財樂、聲色犬馬樂、投資獲利樂、獲獎榮譽樂,退休養生樂、旅遊散心樂、回憶憧憬樂、兒孫滿堂樂、白頭偕老樂、氣定神閑樂、風調雨順樂、收成豐碩樂 …,還有許多世間樂事,敘述不盡。
或許有人認爲佛教太強調苦,形成一種過激的厭世想法,他們以爲人生固然有苦,但也有上述許多樂,最多只能說苦樂半參。如從表面看,單就這一世來說,好像如此,但就叁世輪回(實依世間分段生死分叁世,時間隨緣起動變而幻現,在無前後分別的環形中前後動變不息,無始無終),無數過去、無限未來,流轉六道,衆生衆死深刻的觀察,直是唯苦無樂。再說「無常故苦」,人生雖有無數的樂,但是內心所欲與所觸對的外境,都是因緣變化,生滅無常,心與境的關系不安定、不協調時就生起苦。現實人生「苦與樂的因緣」,可以分成叁個層次來說明 :
第一、不知不覺:這是《阿含經》稱爲「不定聚」33的衆生,雖有苦的感受,卻不真的知苦、苦因,只好從苦中找點樂趣,暫時忘卻苦。或是覺得苦樂半參,盡量看樂的一面(短暫的樂,《法句經》稱之爲「小樂」,或有人說「微快樂」)。固然,透過正當的消遣娛樂,有調劑身心的作用,活在當下短暫的樂,似乎也可以享受人生,但是,因緣無常,世間快樂無法永遠確保,失去時更苦,畢竟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
第二、後知後覺:這是經由聽聞世出世間善法、如理思惟,體悟到世間苦樂的真相,雖然苦中有短暫的樂,卻是苦多樂少,其實唯苦無樂。由知苦中逐漸産生出世厭離心,修習離苦的方法,尋求最終的解脫樂;積極的次第觀身、受、心、法,勤修觀慧,破常樂我淨四種顛倒,經由修行,這一世或未來世能斷苦因、離苦果,解脫自在。
第叁、先知先覺:是雖然處在苦境,卻不爲苦所困,能以樂觀的態度創造轉機,積極的發掘苦因與斷苦因的方法,從緣起的生滅法中,了解苦樂互爲因緣,從離苦、離樂中,證悟到苦樂本一,苦就是樂、樂就是苦,本無苦樂;但是衆生執迷不悟,不是執著暫時的樂,就是執著自我的解脫樂。佛陀從緣起法的證悟中,發起無上大悲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34,教導衆生從緣苦、知苦,修空慧到觀苦樂如幻,苦樂平等平等,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如佛陀對普賢菩薩的開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35
01.《雜阿含經》卷 15(389經)(大正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105a25)。
02.《雜阿含經》卷 17(473經)(大正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121a09)。
03.《佛性論》卷2「辯相分」(大正31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798c10)。
04.《佛地經論》卷5(大正26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315b18)。
05.《瑜伽師地論》卷44(大正30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535c07-0536c21)。
06.《雜阿含經》卷10 ( 267經)(大正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069c10) 。
07.《雜阿含經》卷48(1285經)(大正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354a29) 。
08.《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 大正29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114b07) 。
09.《成唯識論疏抄》卷 14(卍新纂續 5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417c09) 。
10.《妙法蓮華經》卷2「譬喻品」(大正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013b04) 。
11. 晉譯《華嚴經》卷 25「十地品」(大正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558c09) 。
12.《金光明最勝王經》卷 5 ( 大正1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426c27) 。
13.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叁章,收錄在《妙雲集》中編之一,1992年,P. 44。
14.《大般涅槃經義記》卷5(大正37,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732b01)。
15. 法顯法師譯《大般涅槃經》卷下(大正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205a12- c02) 。
16.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p. 83「自由自在的人際關系」收錄在《法鼓全集》續編。
17. 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第一章,1971年初版,1994年7月八版,p.12。
《少室六門》「第叁門二種入」(大正4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369c20) 。
唐 釋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大正8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1285a11) 。
18. 聖嚴法師《抱疾遊高峯》遊記,p. 118,收錄在《法鼓全集》第六輯。
19.《中阿含經》卷3「業相應品˙度經」(大正1,CBETA中華電子佛典0435c23) 。
20. 昙無谶譯《菩薩地持經》卷7(大正30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927a29 ) 。
21.隋嘉祥吉藏法師《中觀論疏》卷7(大正4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102b11) 。
22. 昙無谶譯《大般涅槃經》卷23(大正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503a27 ) 。
23.《大智度論》卷5(大正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099c19 ) 。
24. 晉譯《華嚴經》卷 11(大正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467a10) 。
25.《瑜伽師地論》卷5(大正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299a07- 0299b03 ) 。
26.《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2(卍新纂續 2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636c24) 。
27.《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17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916b04 ) 。
2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叁章「五乘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67 ~ p. 82。
29.《佛說海龍王經》卷3「十德六度品」(大正15,CBETA中華電子佛典0147c20) 。
30.《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十善初門」大正46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669c25)。
3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273。
印順導師《學佛叁要》收錄在《妙雲集》下編之二,1992年,p. 98 ~ p. 99。
32. 收錄在印順導師《佛在人間》(《妙雲集》下編之一 ),1992年, p. 240。
33.《增壹阿含經》卷13(9經)(大正2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614b23- c01)。
34. 唐譯《華嚴經》卷23 ( 大正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0126c07)。
35.《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17 ,CBETA 中華電子佛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