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衰损苦:是因为自己的因缘,造成自己身心衰退损减的苦恼。
2)他衰损苦:是因为他人的因缘,造成自己身心衰退损减的苦恼。
3)亲属衰损苦:是失去家属亲人,无所依靠,造成身心上的苦恼。
4)财位衰损苦:是失去财富权势,遭受损失,造成身心上的苦恼。
5)无病衰损苦:是失去身体健康,不得自在,造成身心上的苦恼。
6)戒衰损苦:是所受的戒律、修行的功德,逐渐退失坏损的苦恼。
7)见衰损苦:是修行的正见逐渐退失,邪见逐渐产生造成的苦恼。
前述五种苦加入时间的因素,以现在未来形容三世流转的受苦。
8)现法苦:因为前述五种苦,造成自他「现世」陷入衰损的苦恼。
9)后法苦:因为前述五种苦,造成自他「来世」陷入衰损的苦恼。
另外,经论上说世间九法的苦恼 :
《菩萨地持经》卷6:1)不利、2)不称、3)毁、4)苦、5)坏法坏、6)尽法尽、7)老法老、8)病法病、9)死法死。
《瑜伽师地论》卷42:1)衰、2)毁、3)讥、4)苦、5)坏法坏、6)尽法尽、7)老法老、8)病法病、9)死法死。前四法衰、毁、讥、苦是世间八法(俗称八风) 的逆境法,相对于顺境法(利、誉、称、乐)。
其余五法是无常法,老、病、死是内无常,另二法是外无常。
坏法坏、尽法尽,是外资具(住处园林屋宇衣服器具),坏尽时就生苦。
身外之物,其性是坏法,本非永久不变,遇缘而被破坏时,名坏法坏。
虽被破坏,还能维持暂时的功用,直到完全破坏而殆尽时,名尽法尽。
十苦 :《大宝积经》卷35 说:世间一切众生为十苦事所逼迫。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愁苦、6)怨恨、7)苦受、8)忧受、9)痛恼、10)生死流转大苦。《瑜伽师地论》说有十种资具匮乏苦:1)诸食、2)诸饮、3)骑乘、4)衣服、5)庄严、6)器物、7)香鬘涂饰、8)歌舞伎乐、9)照明、10)男女给侍资具,缺乏时就产生苦恼。
以上从一苦到十苦分别说明,合计有五十五种苦。《菩萨地持经》20、《瑜伽师地论》卷44说有一百一十种苦,另外五十五苦,归纳成九大类 :
(1)一切苦(有二:宿因所生苦、现缘所生苦 )。
(2)广大苦(有四 :长时苦、猛利苦、杂类苦、无间苦)。
(3)一切门苦(有四:地狱苦、畜生苦、鬼世界苦、善趣所摄苦 )。
(4)邪行苦(有五:触恼他人而被报复、饮食不当而身体不适、非由业力而自行邪戒、不如理作意而生诸烦恼、由身语意恶行而受当来诸恶趣苦 )。
(5)流转苦(有六不定苦:自身、父母、夫妻、仆使、朋友、财位不定 )。
(6)不随所欲苦( 有七:欲求长寿不得、欲求端正不得、欲生上族不得、欲求大富不得、欲求大力不得、愚痴无智现行苦、欲求胜他反为他胜苦 )。
(7)违害苦(有八:在家者夫妻等事、出家者贪等烦恼增益、饥俭逼恼、怨敌逼恼、旷野崄难逼恼、系属于他苦、支节不具苦、杀缚捶打逼恼苦 )。
(8)随逐苦 (有九:坏法坏时苦、尽法尽时苦、老法老时苦、病法病时苦、死法死时苦、无利苦、无誉苦、有讥苦、希求苦 )。
(9)一切种苦(有十:因苦、受苦、唯无乐苦、受不断苦、家欲界结寻异生苦、逼迫苦、众具匮乏苦、三界不平等苦、所爱变坏苦、烦恼粗重苦 )。
此一百一十种众生苦,就是菩萨修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观照的境界,大悲心由而生起、增长,以至圆满。还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苦,不再细述。
知乐、知乐因 : 什么是乐 ?
乐是身心自在,是「如是纯大苦聚灭」。人生似乎有乐,其实是苦与乐比较后的感受,乐是轻微的苦,或说是「苦中带乐、乐中带苦」。如身体生病时,会感到身心的苦痛,治疗后病痛减轻时,相对轻微的苦受似乎是一种乐受,如《中观论疏》说:「受重苦时,望轻苦为乐。」21所以说乐仍是以苦为因,能彻底离苦离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涅槃经》说:「无苦无乐,乃名大乐」22,不执着世间的苦与乐,不再有烦动、恼乱、无常变易,得究竟安稳的离系乐,才是「诸佛常乐」的毕竟大乐。
乐有两大类:世间乐与出世间乐;「出曜经」卷12称为世俗乐(俗乐、不净乐)、第一义乐(道乐、净乐);「大智度论」卷19称为有漏乐,无漏乐;「瑜伽师地论」卷96称为欲乐、远离乐。
人世间有那些乐呢?古代说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现代有五子登科乐 : 房子、车子、银子、妻子(外子)、孩子。经典说世间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乐,对纵欲者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佛法又说有色、声、香、味、触五欲乐,能勾起贪欲,《智论》称为五华箭,能破种种善事,障碍修道法23;《华严经》说一切众生「长夜在生死中,忆念五欲、贪着五欲、爱乐五欲、心常流转五欲、境界永没五欲,莫之能出。」24
「瑜伽师地论」分为「非圣财所生乐」、「圣财所生乐」二种25。「非圣财所生乐」是依世间智慧以适悦、滋长、清净、住持四种资具为缘所得乐。「圣财所生乐」是依佛说七圣财的次第修行为缘,而生出来的乐:
信财:以志诚心,于佛陀的教法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外道所惑。
戒财:由信财能生与净信俱行,离杀生、离邪见,持戒清净的乐。
惭财:由戒财能感生庄严功德,自然严以律己,止恶行善,因而乐起。
愧财:由于顾虑他人的诽毁、批评、讥嫌,不行诸恶,而心安快乐。
闻财:由以上四财,于法于义多闻、受持,积集不忘,生无有追悔的乐。
舍财:由此闻财,行慈悲布施,令人得快乐,自己也能生正解俱行的乐。
慧财:由舍财能生后世资财无缺的乐,成就修慧,于胜义谛如实觉悟。
由此七圣财的修习,能生真实解脱的乐。
《顺正理论》卷77 说乐有三种:断乐、离乐、灭乐。《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6说:众生三种乐,人乐、天乐、涅槃乐。《瑜伽师地论》卷96 说三乐:1)应远离乐,就是诸欲乐,应当远离;2)应修习有上住乐,指初禅乃至有顶诸所有乐及灭尽定;3)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指离贪、瞋、痴杂染解脱的最寂静乐。
《杂阿含经》卷17说有四种乐: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涅槃经》卷27说身心寂静者有四种乐:出家乐(戒乐)、寂静乐(禅定乐)、永灭乐(智慧断惑乐)、毕竟乐(菩提乐)。
《大乘四法经》说菩萨有四种乐:1)离我、我所,无着乐; 2)一切不顾恋,远离乐; 3)离一切境界,寂静乐; 4)不舍一切众生而无烦恼,涅槃乐。无著菩萨造《大乘庄严经论》卷2也说菩萨有四种乐:
1)思利乐,是思惟利益他时; 2)得方乐,是至得巧方便时; 3)解义乐,是解了大乘意时; 4)证实乐,是证人法无我时。
唐 清凉澄观大师《华严大疏钞》卷20、隋 章安灌顶大师《大般涅槃经疏》卷24说「快乐」由浅至深有五种 :
(1)因乐:因内、外触得乐;或因今世行善法得他世乐。
(2)受乐:因触因缘故有受乐,身得增长,心得安隐。
(3)断受乐:修习圣道断除诸受,道得增长,无有诸受。
(4)远离乐:永断烦恼身心无患,有四-出家乐、寂静乐、断乐、菩提乐。
(5)菩提乐:受常乐故名;又名无胜乐、无边乐、无上乐、常乐、寂静乐。
无著菩萨造,由玄奘法师译的《摄大乘论》卷中,提及修习六波罗蜜多的修法,其中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的六种意乐是:
1)广大意乐: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经过无数大劫,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在非常不易修行的环境下,修习的意乐心,仍是恒常现行,犹无厌足。
2)长时意乐:菩萨于波罗蜜多的修行,在这长时间内,能无间息的修习。
3)欢喜意乐:菩萨以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
4)荷恩意乐:菩萨以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一切有情,于自己有大恩德,从不见自身于彼有什么恩德,自然不会有什么邀功求报的企图。
5)大志意乐:菩萨所集一切善根,皆以恳切的深心,念念回施一切有情。
6)纯善意乐:大志意乐回施有情,令得世间乐果;纯善意乐,是菩萨将自己所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及诸有情,共求无上正等菩提,得出世究竟果。
清《阿弥陀经略注》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八苦,但受诸乐 :
1)九品托化,则无生居胎狱;
2)寒暑不迁,则无老厌龙钟;
3)身离分段,则无病受疼痛;
4)寿命无量,则无死悲分散;
5)观阴本空,则无五阴炽盛;
6)无眷属累,则无亲爱偏离;
7)善人同会,则无冤憎偏遇; 8)所欲自至,则无求愿不得。
晋译《华严经》卷38 说菩萨有十种乐 :
1)乐寂静,不散乱故;2)乐明慧,善分别法故;3)乐往诣一切佛所,现前闻法受持故;4)乐一切佛充满十方故;5)乐菩萨自在神力、无量法门,示现众生身故; 6)乐三昧,于一三昧门出生一切三昧门故;7)乐陀罗尼门,持一切法教化众生不忘失故;8)乐辩才,于一句身、味身,不可说劫说无穷尽故;9)乐菩提,以无量法门,现众生等身成正觉故;10)乐转*轮,如法调伏一切外道故。
菩萨安住此十乐,则得诸佛无上法乐。同经卷15说诸佛乐有十 :
1)具不思议佛所住乐;2)具足摄取不可称量佛三昧乐; 3)成就无量大悲快乐;
4)具足成就不可计议佛解脱乐;5)具足摄取诸佛神足自在快乐; 6)无上尊重最妙快乐;7)…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