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P3

  ..續本文上一頁自衰損苦:是因爲自己的因緣,造成自己身心衰退損減的苦惱。

  2)他衰損苦:是因爲他人的因緣,造成自己身心衰退損減的苦惱。

  3)親屬衰損苦:是失去家屬親人,無所依靠,造成身心上的苦惱。

  4)財位衰損苦:是失去財富權勢,遭受損失,造成身心上的苦惱。

  5)無病衰損苦:是失去身體健康,不得自在,造成身心上的苦惱。

  6)戒衰損苦:是所受的戒律、修行的功德,逐漸退失壞損的苦惱。

  7)見衰損苦:是修行的正見逐漸退失,邪見逐漸産生造成的苦惱。

  前述五種苦加入時間的因素,以現在未來形容叁世流轉的受苦。

  8)現法苦:因爲前述五種苦,造成自他「現世」陷入衰損的苦惱。

  9)後法苦:因爲前述五種苦,造成自他「來世」陷入衰損的苦惱。

  另外,經論上說世間九法的苦惱 :

  《菩薩地持經》卷6:1)不利、2)不稱、3)毀、4)苦、5)壞法壞、6)盡法盡、7)老法老、8)病法病、9)死法死。

  《瑜伽師地論》卷42:1)衰、2)毀、3)譏、4)苦、5)壞法壞、6)盡法盡、7)老法老、8)病法病、9)死法死。前四法衰、毀、譏、苦是世間八法(俗稱八風) 的逆境法,相對于順境法(利、譽、稱、樂)。

  其余五法是無常法,老、病、死是內無常,另二法是外無常。

  壞法壞、盡法盡,是外資具(住處園林屋宇衣服器具),壞盡時就生苦。

  身外之物,其性是壞法,本非永久不變,遇緣而被破壞時,名壞法壞。

  雖被破壞,還能維持暫時的功用,直到完全破壞而殆盡時,名盡法盡。

  十苦 :《大寶積經》卷35 說:世間一切衆生爲十苦事所逼迫。

  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愁苦、6)怨恨、7)苦受、8)憂受、9)痛惱、10)生死流轉大苦。《瑜伽師地論》說有十種資具匮乏苦:1)諸食、2)諸飲、3)騎乘、4)衣服、5)莊嚴、6)器物、7)香鬘塗飾、8)歌舞伎樂、9)照明、10)男女給侍資具,缺乏時就産生苦惱。

  以上從一苦到十苦分別說明,合計有五十五種苦。《菩薩地持經》20、《瑜伽師地論》卷44說有一百一十種苦,另外五十五苦,歸納成九大類 :

  (1)一切苦(有二:宿因所生苦、現緣所生苦 )。

  (2)廣大苦(有四 :長時苦、猛利苦、雜類苦、無間苦)。

  (3)一切門苦(有四:地獄苦、畜生苦、鬼世界苦、善趣所攝苦 )。

  (4)邪行苦(有五:觸惱他人而被報複、飲食不當而身體不適、非由業力而自行邪戒、不如理作意而生諸煩惱、由身語意惡行而受當來諸惡趣苦 )。

  (5)流轉苦(有六不定苦:自身、父母、夫妻、仆使、朋友、財位不定 )。

  (6)不隨所欲苦( 有七:欲求長壽不得、欲求端正不得、欲生上族不得、欲求大富不得、欲求大力不得、愚癡無智現行苦、欲求勝他反爲他勝苦 )。

  (7)違害苦(有八:在家者夫妻等事、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饑儉逼惱、怨敵逼惱、曠野崄難逼惱、系屬于他苦、支節不具苦、殺縛捶打逼惱苦 )。

  (8)隨逐苦 (有九:壞法壞時苦、盡法盡時苦、老法老時苦、病法病時苦、死法死時苦、無利苦、無譽苦、有譏苦、希求苦 )。

  (9)一切種苦(有十:因苦、受苦、唯無樂苦、受不斷苦、家欲界結尋異生苦、逼迫苦、衆具匮乏苦、叁界不平等苦、所愛變壞苦、煩惱粗重苦 )。

  此一百一十種衆生苦,就是菩薩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觀照的境界,大悲心由而生起、增長,以至圓滿。還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苦,不再細述。

  知樂、知樂因 : 什麼是樂 ?

  樂是身心自在,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人生似乎有樂,其實是苦與樂比較後的感受,樂是輕微的苦,或說是「苦中帶樂、樂中帶苦」。如身體生病時,會感到身心的苦痛,治療後病痛減輕時,相對輕微的苦受似乎是一種樂受,如《中觀論疏》說:「受重苦時,望輕苦爲樂。」21所以說樂仍是以苦爲因,能徹底離苦離樂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涅槃經》說:「無苦無樂,乃名大樂」22,不執著世間的苦與樂,不再有煩動、惱亂、無常變易,得究竟安穩的離系樂,才是「諸佛常樂」的畢竟大樂。

  樂有兩大類:世間樂與出世間樂;「出曜經」卷12稱爲世俗樂(俗樂、不淨樂)、第一義樂(道樂、淨樂);「大智度論」卷19稱爲有漏樂,無漏樂;「瑜伽師地論」卷96稱爲欲樂、遠離樂。

  人世間有那些樂呢?古代說人生有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現代有五子登科樂 : 房子、車子、銀子、妻子(外子)、孩子。經典說世間有:財、色、名、食、睡五欲樂,對縱欲者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佛法又說有色、聲、香、味、觸五欲樂,能勾起貪欲,《智論》稱爲五華箭,能破種種善事,障礙修道法23;《華嚴經》說一切衆生「長夜在生死中,憶念五欲、貪著五欲、愛樂五欲、心常流轉五欲、境界永沒五欲,莫之能出。」24

  「瑜伽師地論」分爲「非聖財所生樂」、「聖財所生樂」二種25。「非聖財所生樂」是依世間智慧以適悅、滋長、清淨、住持四種資具爲緣所得樂。「聖財所生樂」是依佛說七聖財的次第修行爲緣,而生出來的樂:

  信財:以志誠心,于佛陀的教法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爲外道所惑。

  戒財:由信財能生與淨信俱行,離殺生、離邪見,持戒清淨的樂。

  慚財:由戒財能感生莊嚴功德,自然嚴以律己,止惡行善,因而樂起。

  愧財:由于顧慮他人的誹毀、批評、譏嫌,不行諸惡,而心安快樂。

  聞財:由以上四財,于法于義多聞、受持,積集不忘,生無有追悔的樂。

  舍財:由此聞財,行慈悲布施,令人得快樂,自己也能生正解俱行的樂。

  慧財:由舍財能生後世資財無缺的樂,成就修慧,于勝義谛如實覺悟。

  由此七聖財的修習,能生真實解脫的樂。

  《順正理論》卷77 說樂有叁種:斷樂、離樂、滅樂。《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6說:衆生叁種樂,人樂、天樂、涅槃樂。《瑜伽師地論》卷96 說叁樂:1)應遠離樂,就是諸欲樂,應當遠離;2)應修習有上住樂,指初禅乃至有頂諸所有樂及滅盡定;3)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指離貪、瞋、癡雜染解脫的最寂靜樂。

  《雜阿含經》卷17說有四種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涅槃經》卷27說身心寂靜者有四種樂:出家樂(戒樂)、寂靜樂(禅定樂)、永滅樂(智慧斷惑樂)、畢竟樂(菩提樂)。

  《大乘四法經》說菩薩有四種樂:1)離我、我所,無著樂; 2)一切不顧戀,遠離樂; 3)離一切境界,寂靜樂; 4)不舍一切衆生而無煩惱,涅槃樂。無著菩薩造《大乘莊嚴經論》卷2也說菩薩有四種樂:

  1)思利樂,是思惟利益他時; 2)得方樂,是至得巧方便時; 3)解義樂,是解了大乘意時; 4)證實樂,是證人法無我時。

  唐 清涼澄觀大師《華嚴大疏鈔》卷20、隋 章安灌頂大師《大般涅槃經疏》卷24說「快樂」由淺至深有五種 :

  (1)因樂:因內、外觸得樂;或因今世行善法得他世樂。

  (2)受樂:因觸因緣故有受樂,身得增長,心得安隱。

  (3)斷受樂:修習聖道斷除諸受,道得增長,無有諸受。

  (4)遠離樂:永斷煩惱身心無患,有四-出家樂、寂靜樂、斷樂、菩提樂。

  (5)菩提樂:受常樂故名;又名無勝樂、無邊樂、無上樂、常樂、寂靜樂。

  無著菩薩造,由玄奘法師譯的《攝大乘論》卷中,提及修習六波羅蜜多的修法,其中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的六種意樂是:

  1)廣大意樂: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經過無數大劫,才能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在非常不易修行的環境下,修習的意樂心,仍是恒常現行,猶無厭足。

  2)長時意樂:菩薩于波羅蜜多的修行,在這長時間內,能無間息的修習。

  3)歡喜意樂:菩薩以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

  4)荷恩意樂:菩薩以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一切有情,于自己有大恩德,從不見自身于彼有什麼恩德,自然不會有什麼邀功求報的企圖。

  5)大志意樂:菩薩所集一切善根,皆以懇切的深心,念念回施一切有情。

  6)純善意樂:大志意樂回施有情,令得世間樂果;純善意樂,是菩薩將自己所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及諸有情,共求無上正等菩提,得出世究竟果。

  清《阿彌陀經略注》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無有八苦,但受諸樂 :

  1)九品托化,則無生居胎獄;

  2)寒暑不遷,則無老厭龍鍾;

  3)身離分段,則無病受疼痛;

  4)壽命無量,則無死悲分散;

  5)觀陰本空,則無五陰熾盛;

  6)無眷屬累,則無親愛偏離;

  7)善人同會,則無冤憎偏遇; 8)所欲自至,則無求願不得。

  晉譯《華嚴經》卷38 說菩薩有十種樂 :

  1)樂寂靜,不散亂故;2)樂明慧,善分別法故;3)樂往詣一切佛所,現前聞法受持故;4)樂一切佛充滿十方故;5)樂菩薩自在神力、無量法門,示現衆生身故; 6)樂叁昧,于一叁昧門出生一切叁昧門故;7)樂陀羅尼門,持一切法教化衆生不忘失故;8)樂辯才,于一句身、味身,不可說劫說無窮盡故;9)樂菩提,以無量法門,現衆生等身成正覺故;10)樂轉*輪,如法調伏一切外道故。

  菩薩安住此十樂,則得諸佛無上法樂。同經卷15說諸佛樂有十 :

  1)具不思議佛所住樂;2)具足攝取不可稱量佛叁昧樂; 3)成就無量大悲快樂;

  4)具足成就不可計議佛解脫樂;5)具足攝取諸佛神足自在快樂; 6)無上尊重最妙快樂;7)…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