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苦,病时四大不调为苦,有身病、心病,身心病展转增上更苦。
(4)死苦,死时五蕴坏离为苦,有命尽死、外缘死,身心执取愈强愈苦。
又《瑜伽师地论》说四苦:
(1)别离苦,生离死别,因为与所执所爱别离所生的苦。
(2)断坏苦,别离苦最终的痛苦是彻底失去这一期五蕴(生命)的苦。
(3)相续苦,断坏苦只有一期断坏的苦,如未解脱,生死相续所生的苦。
(4)毕竟苦,众生五取蕴苦,是生死流转的「苦瓜连根苦」,彻底的苦。
五苦:经上常说诸天、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五道生死不绝的苦。
《五苦章句经》说是五苦,又说生、老、病、死、犯罪刑狱枷锁的五苦。或有说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五阴炽盛苦。清《阿弥陀经注》说五苦为:生时苦、老时苦、病时苦、死时苦,加上苦时苦(境界违时苦)。又宋释元照《阿弥陀经义疏》说杀、盗、淫、妄、饮酒五种恶业并是苦因,必招苦果,故名五苦。
又《瑜伽师地论》说五苦:
(1) 贪欲缠缘苦 : 贪欲是经无数世不断的串习,而世世缠身的长夜大病。
(2) 嗔恚缠缘苦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世世随嗔转,恶道相续生。
(3) 惛沈睡眠缠缘苦 : 心识堕在惛沉睡眠,愚痴不得解,续随无明流转。
(4) 掉举恶作缠缘苦 : 掉举寻思浮躁,引起恶作追悔,就障碍止观成就。
(5) 疑缠缘苦 : 束缚在疑惑中,难以修行趣入解脱,在无数世流转生死。
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这五种烦恼盖覆心性,障生善法,所以又称为五盖。
六苦 : 前五道苦加上阿修罗道成六道苦。唐 义净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说由此微妙经典力故,令彼六苦 ( 恶趣苦、怖畏苦、刀兵苦、饥馑苦、疾病苦、灾变苦 ) 及无量百千灾厄之事皆悉消除。12
又《瑜伽师地论》说六苦:
(1) 因苦:因为没有正见,身口意常常串习恶道的业因,所以将流转恶道。
(2) 果苦:生诸恶道故,由业果的苦反思业因,才了知没有因果正见的苦。
(3) 求财位苦:不修习正因,却妄求福报,内心执着强求财富、地位的苦。
(4) 勤守护苦:没有获得时饱受追求的苦,得到后又苦心守护,害怕失去。
(5) 无厌足苦:得到以后,因受用而助长贪心,欲望愈来愈大,没有止境。
(6) 变坏苦:从追求、获得、守护,贪心增上,到最后失坏,一切都是苦。
七苦
:《瑜伽师地论》说七苦: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怨憎会苦、6)爱别离苦、7)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前四苦已明说,以下略说后三苦(也见于《大般涅槃经》、《阿含经》、《法华经》、《华严经》、《宝积经》、《大智度论》、《大乘义章》等等经论)。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将七苦从所对的环境说,归纳为三类13: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 对于身心的苦(对于身心演变而发生的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 对于社会的苦(有情对有情离合所生的苦)
所求不得苦 ─────── 对于自然的苦(有情对物欲得失所生的苦)
众生的七苦有内外两种:生老病死等,是属于内自身心的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苦,是属于外起的苦。这外起的三苦为什么是苦呢 ?
隋 慧远法师在《涅槃经义记》解释:是因为我们的身心对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三类世间有情现象,「因离致恼名爱别苦,因会生恼名怨憎会苦,因求致恼名求不得苦。」14都源自众生执我、执我所为实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执取这些现象而生「恼」,种种苦难因之而起。
爱别离苦:如情感好的眷属与朋友,临到生离死别时,各各所生的苦。
怨憎会苦:如仇敌冤家不和的同事,相遇相处共住时,两两所生的苦。
求不得苦:世间资生衣食住行财物,执着追求不遂时,事事所生的苦。
「爱别离」苦:《转*轮经》称为「所爱别苦」,《阿含经》也称「恩爱别离苦」。「生离」是人世间最大的无奈,谁也不愿意与相亲相爱的家人、朋友分离,但是,迫于工作、学业、家庭因素、社会动乱,不得不分别,即使是短暂的时日,也充满了依依不舍,何况因缘错杂,有时一别就永难再聚,成为终生心理的懊悔。「死别」带给生者无限怀念的痛苦,何况年轻丧偶、老年丧子、意外亡故,更是痛苦不已。生离死别的苦源自「爱」,情爱的执取愈强烈,因之而起的苦也愈深。《涅槃经》15提及:佛入般涅槃时,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心生懊恼,悲号呜咽,痛苦至极;已得道者,深叹世间无常之苦,悲号啼泣不能自胜。而烦恼已断尽的解脱圣者,不会为此而哀哭,而只有世事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这是经典中,情爱执取的「爱别离苦」最明确的例证。
「怨憎会」苦:与「爱别离」,是恰好相反的苦,所喜欢的人事,很难永远不变,所厌恶的又常常出现。俗语说「冤家路窄」,指互相憎恨或想要回避的人偏偏狭路相逢, 或是被安排共处、共事。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就因为有缘,才会变成冤家,也是由于因缘无常,彼此观念变化、关系变质、外在环境变动,本来是恩爱的关系就变成了冤家;如果宿世的恩怨还没化解,就会常常凑在一起,彼此互相折磨,这样分不开的冤家,实是苦不堪言。圣严法师在《真正的快乐》16 书中说:「唯有承受得住与亲爱的人分离、勇于面对做人的难处,放下层层的自我执着,才能使我们在人生及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洒脱自在。」
「求不得」苦:《八大人觉经》的第二觉知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指欲望多于所需而引起的「求不得」苦。《杂阿含经》卷49也说:「若有求欲者,是苦非为乐。」「欲」是心理上的希求,有善与不善,善法欲是对真如、三宝,内心生起深刻的信求。如果希求的发心与目标不正(与贪爱瞋恚愚痴等杂染相应),就成为不善欲,或名为「欲望」。人生在世,不停地追求衣食住行等资生物品与功名富贵,生活所需固然必须维持,但是由于如无底洞般的贪欲作祟,不自觉的成为欲望的奴隶,追求愈来愈多,稍有不顺或求之不得,就生起懊恼,欲望愈大,苦痛就愈多。再以善法欲来看,如持名念佛的修行,无论修行的目标是得未来人天福报或是往生净土,如果执着在「有所得」的功德相上,这样计较功德,有所求的念佛反而成了苦事。
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17提及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中的「四行」是从生活中求体验的四种观想工夫,前三行是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三苦,从实际的事行去进修。
(1)报冤行(对所受的冤苦,知是宿殃恶业的果报,甘心忍受而不排斥);
(2)随缘行(对胜报荣誉事,知是宿因所感,缘尽还无,因此得失随缘);
(3)无所求行(修行不为解脱,不为福报,无所希求,安心顺道而修行)。
(4)称法行(自利利他,行菩萨大行而无所行,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
修道者不为冤苦、幸乐、欲求所转 ─ 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如迷心逐事,着相而转,就成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三苦。称法行是称法性之理而行,以无所得为方便,随顺一切因缘的需要而有所作为(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主观的成见),如此断除妄想,三苦自然止息。
圣严法师倡导「心灵环保」18,其中「四它」的四点实践项目─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可说是「四行」的延伸扩展。
(1)面对它:面对困境的存在,理解是报冤行,不逃避不畏惧诸苦。
(2)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体验,态度是随缘行,诸苦不怨天不尤人。
(3)处理它:处理困境无所求,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4)放下它:放下困境称法行,尽心尽力做好,结果如何不再烦心。
八苦:出自《阿含经》、《大般涅槃经》、《出曜经》、《大方等大集经》,就是前七苦加上「五阴炽盛(五盛阴)苦」。《阿含经》说明苦谛时,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七苦为别,取要言之,总说为:「略说五盛阴苦」19,而又总、别合成八苦。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被烦恼爱取系缚,从取而生,为取所取,又生起爱取,恶性循环,在生死中流转受苦,所以称为「五取阴(五取蕴)」。「五蕴炽盛苦」就是说:众生之所以受前七苦的根源,在于构成众生本身的五蕴。因为有五蕴,并且与无明杂染相应,缠缚炽然如火如荼,这才在苦海中浮沉。
又《瑜伽师地论》说八苦
:1)寒苦、2)热苦、3)饥苦、4)渴苦、5)不自在苦、6)自逼恼苦、7)他逼恼苦、8)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五蕴身不能适应太寒太热或忽冷忽热-1)寒、2)热都是生理的苦。
五蕴身不能长时间不吃不喝或暴饮暴食-3)饥、4)渴也是生理的苦。
五蕴身不完全自主,因缘无常,当业报现前时,心里一点也5)不自在。
6)自逼恼苦是知见偏差的自我折磨,执无意义苦行、邪行的修行方式。
7)他逼恼苦是被他人的言语、行为攻击,或受自然灾害、蚊虫叮咬等。
8)一类威仪多时住苦:五蕴身展现一种威仪(行住坐卧),时间久了就感到苦恼,必须改换姿势才能舒解苦受。年老时或脊椎、骨质等生理病变,造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久就痛、走久就酸,实在是苦。
人世间这些苦已难以忍受,何况作了恶业,堕入恶道的众生,受无量苦。
九苦:《瑜伽师地论》说有以下九种衰损苦。分别缘于自他关系、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修行的、知见的、再加上时间的因素。
1)…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