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苦,病時四大不調爲苦,有身病、心病,身心病展轉增上更苦。
(4)死苦,死時五蘊壞離爲苦,有命盡死、外緣死,身心執取愈強愈苦。
又《瑜伽師地論》說四苦:
(1)別離苦,生離死別,因爲與所執所愛別離所生的苦。
(2)斷壞苦,別離苦最終的痛苦是徹底失去這一期五蘊(生命)的苦。
(3)相續苦,斷壞苦只有一期斷壞的苦,如未解脫,生死相續所生的苦。
(4)畢竟苦,衆生五取蘊苦,是生死流轉的「苦瓜連根苦」,徹底的苦。
五苦:經上常說諸天、人道、畜生、餓鬼、地獄五道生死不絕的苦。
《五苦章句經》說是五苦,又說生、老、病、死、犯罪刑獄枷鎖的五苦。或有說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五陰熾盛苦。清《阿彌陀經注》說五苦爲:生時苦、老時苦、病時苦、死時苦,加上苦時苦(境界違時苦)。又宋釋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說殺、盜、淫、妄、飲酒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故名五苦。
又《瑜伽師地論》說五苦:
(1) 貪欲纏緣苦 : 貪欲是經無數世不斷的串習,而世世纏身的長夜大病。
(2) 嗔恚纏緣苦 :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世世隨嗔轉,惡道相續生。
(3) 惛沈睡眠纏緣苦 : 心識墮在惛沈睡眠,愚癡不得解,續隨無明流轉。
(4) 掉舉惡作纏緣苦 : 掉舉尋思浮躁,引起惡作追悔,就障礙止觀成就。
(5) 疑纏緣苦 : 束縛在疑惑中,難以修行趣入解脫,在無數世流轉生死。
貪欲、嗔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這五種煩惱蓋覆心性,障生善法,所以又稱爲五蓋。
六苦 : 前五道苦加上阿修羅道成六道苦。唐 義淨法師譯《金光明最勝王經》說由此微妙經典力故,令彼六苦 ( 惡趣苦、怖畏苦、刀兵苦、饑馑苦、疾病苦、災變苦 ) 及無量百千災厄之事皆悉消除。12
又《瑜伽師地論》說六苦:
(1) 因苦:因爲沒有正見,身口意常常串習惡道的業因,所以將流轉惡道。
(2) 果苦:生諸惡道故,由業果的苦反思業因,才了知沒有因果正見的苦。
(3) 求財位苦:不修習正因,卻妄求福報,內心執著強求財富、地位的苦。
(4) 勤守護苦:沒有獲得時飽受追求的苦,得到後又苦心守護,害怕失去。
(5) 無厭足苦:得到以後,因受用而助長貪心,欲望愈來愈大,沒有止境。
(6) 變壞苦:從追求、獲得、守護,貪心增上,到最後失壞,一切都是苦。
七苦
:《瑜伽師地論》說七苦: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怨憎會苦、6)愛別離苦、7)雖複希求而不得苦。前四苦已明說,以下略說後叁苦(也見于《大般涅槃經》、《阿含經》、《法華經》、《華嚴經》、《寶積經》、《大智度論》、《大乘義章》等等經論)。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將七苦從所對的環境說,歸納爲叁類13: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 對于身心的苦(對于身心演變而發生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 對于社會的苦(有情對有情離合所生的苦)
所求不得苦 ─────── 對于自然的苦(有情對物欲得失所生的苦)
衆生的七苦有內外兩種:生老病死等,是屬于內自身心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叁苦,是屬于外起的苦。這外起的叁苦爲什麼是苦呢 ?
隋 慧遠法師在《涅槃經義記》解釋:是因爲我們的身心對于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叁類世間有情現象,「因離致惱名愛別苦,因會生惱名怨憎會苦,因求致惱名求不得苦。」14都源自衆生執我、執我所爲實有,處處以自我爲中心,心理上執取這些現象而生「惱」,種種苦難因之而起。
愛別離苦:如情感好的眷屬與朋友,臨到生離死別時,各各所生的苦。
怨憎會苦:如仇敵冤家不和的同事,相遇相處共住時,兩兩所生的苦。
求不得苦:世間資生衣食住行財物,執著追求不遂時,事事所生的苦。
「愛別離」苦:《轉*輪經》稱爲「所愛別苦」,《阿含經》也稱「恩愛別離苦」。「生離」是人世間最大的無奈,誰也不願意與相親相愛的家人、朋友分離,但是,迫于工作、學業、家庭因素、社會動亂,不得不分別,即使是短暫的時日,也充滿了依依不舍,何況因緣錯雜,有時一別就永難再聚,成爲終生心理的懊悔。「死別」帶給生者無限懷念的痛苦,何況年輕喪偶、老年喪子、意外亡故,更是痛苦不已。生離死別的苦源自「愛」,情愛的執取愈強烈,因之而起的苦也愈深。《涅槃經》15提及:佛入般涅槃時,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心生懊惱,悲號嗚咽,痛苦至極;已得道者,深歎世間無常之苦,悲號啼泣不能自勝。而煩惱已斷盡的解脫聖者,不會爲此而哀哭,而只有世事無常的感覺,默然而已。這是經典中,情愛執取的「愛別離苦」最明確的例證。
「怨憎會」苦:與「愛別離」,是恰好相反的苦,所喜歡的人事,很難永遠不變,所厭惡的又常常出現。俗語說「冤家路窄」,指互相憎恨或想要回避的人偏偏狹路相逢, 或是被安排共處、共事。又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就因爲有緣,才會變成冤家,也是由于因緣無常,彼此觀念變化、關系變質、外在環境變動,本來是恩愛的關系就變成了冤家;如果宿世的恩怨還沒化解,就會常常湊在一起,彼此互相折磨,這樣分不開的冤家,實是苦不堪言。聖嚴法師在《真正的快樂》16 書中說:「唯有承受得住與親愛的人分離、勇于面對做人的難處,放下層層的自我執著,才能使我們在人生及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灑脫自在。」
「求不得」苦:《八大人覺經》的第二覺知說:「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就是指欲望多于所需而引起的「求不得」苦。《雜阿含經》卷49也說:「若有求欲者,是苦非爲樂。」「欲」是心理上的希求,有善與不善,善法欲是對真如、叁寶,內心生起深刻的信求。如果希求的發心與目標不正(與貪愛瞋恚愚癡等雜染相應),就成爲不善欲,或名爲「欲望」。人生在世,不停地追求衣食住行等資生物品與功名富貴,生活所需固然必須維持,但是由于如無底洞般的貪欲作祟,不自覺的成爲欲望的奴隸,追求愈來愈多,稍有不順或求之不得,就生起懊惱,欲望愈大,苦痛就愈多。再以善法欲來看,如持名念佛的修行,無論修行的目標是得未來人天福報或是往生淨土,如果執著在「有所得」的功德相上,這樣計較功德,有所求的念佛反而成了苦事。
印順導師《中國禅宗史》17提及達摩祖師《二入四行論》中的「四行」是從生活中求體驗的四種觀想工夫,前叁行是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叁苦,從實際的事行去進修。
(1)報冤行(對所受的冤苦,知是宿殃惡業的果報,甘心忍受而不排斥);
(2)隨緣行(對勝報榮譽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得失隨緣);
(3)無所求行(修行不爲解脫,不爲福報,無所希求,安心順道而修行)。
(4)稱法行(自利利他,行菩薩大行而無所行,攝化衆生而不取衆生相)。
修道者不爲冤苦、幸樂、欲求所轉 ─ 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如迷心逐事,著相而轉,就成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叁苦。稱法行是稱法性之理而行,以無所得爲方便,隨順一切因緣的需要而有所作爲(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主觀的成見),如此斷除妄想,叁苦自然止息。
聖嚴法師倡導「心靈環保」18,其中「四它」的四點實踐項目─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可說是「四行」的延伸擴展。
(1)面對它:面對困境的存在,理解是報冤行,不逃避不畏懼諸苦。
(2)接受它:接受困境的體驗,態度是隨緣行,諸苦不怨天不尤人。
(3)處理它:處理困境無所求,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心對待衆生。
(4)放下它:放下困境稱法行,盡心盡力做好,結果如何不再煩心。
八苦:出自《阿含經》、《大般涅槃經》、《出曜經》、《大方等大集經》,就是前七苦加上「五陰熾盛(五盛陰)苦」。《阿含經》說明苦谛時,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七苦爲別,取要言之,總說爲:「略說五盛陰苦」19,而又總、別合成八苦。五陰(五蘊:色、受、想、行、識),由于被煩惱愛取系縛,從取而生,爲取所取,又生起愛取,惡性循環,在生死中流轉受苦,所以稱爲「五取陰(五取蘊)」。「五蘊熾盛苦」就是說:衆生之所以受前七苦的根源,在于構成衆生本身的五蘊。因爲有五蘊,並且與無明雜染相應,纏縛熾然如火如荼,這才在苦海中浮沈。
又《瑜伽師地論》說八苦
:1)寒苦、2)熱苦、3)饑苦、4)渴苦、5)不自在苦、6)自逼惱苦、7)他逼惱苦、8)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五蘊身不能適應太寒太熱或忽冷忽熱-1)寒、2)熱都是生理的苦。
五蘊身不能長時間不吃不喝或暴飲暴食-3)饑、4)渴也是生理的苦。
五蘊身不完全自主,因緣無常,當業報現前時,心裏一點也5)不自在。
6)自逼惱苦是知見偏差的自我折磨,執無意義苦行、邪行的修行方式。
7)他逼惱苦是被他人的言語、行爲攻擊,或受自然災害、蚊蟲叮咬等。
8)一類威儀多時住苦:五蘊身展現一種威儀(行住坐臥),時間久了就感到苦惱,必須改換姿勢才能舒解苦受。年老時或脊椎、骨質等生理病變,造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久就痛、走久就酸,實在是苦。
人世間這些苦已難以忍受,何況作了惡業,墮入惡道的衆生,受無量苦。
九苦:《瑜伽師地論》說有以下九種衰損苦。分別緣于自他關系、生理的、心理的、物質的、修行的、知見的、再加上時間的因素。
1)…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