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王家轩)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

  王家轩

  前言

  生命的目的在追寻快乐(远离痛苦的同义词),希求「离苦」、「得乐」是人生的实相。佛陀说八万四千或无量法门,汇归为一法,就是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得到真正的快乐。虽然总为一法,如《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众生依自己的根机不同,自由抉择由浅入深的修学历程,因而开展出无量离苦得乐的法门。

  苦与乐,影响我们身心的健康平衡,是人们生活中时刻不离的内容,古今许多学说理论、宗教信仰,都离不了如何得到快乐。佛陀的教法虽关注世间苦痛,也讲世间快乐,但终极目标是得到出世间的究竟乐。佛陀依四圣谛「苦、集、灭、道」而成就大悲等功德,说苦的用心是源自无上大悲心,是为了教导众生经由对苦的深刻体会 (第一苦谛专讲苦,知苦果的本际而知乐),理解造成这苦果的原因,而能寻求断除苦因 (第二集谛讲苦因,知造成苦的原因,而求离苦得乐) ,如佛陀弟子说 :「我为知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佛陀是大医王,有四法成就 :「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对治、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1;在指出众生的大苦病、大苦病因之后,接着开示断集可以离苦病,灭除所有苦厄,获得出世解脱的乐果(第三灭谛讲苦灭,断苦集而证灭,知苦能解除,而得究竟的乐);并教导我们离苦集证圣果的修道方法(第四道谛讲灭苦法,确实有可次第修习的方法,达到最终的离苦得乐 )。

  佛陀最初于仙人园鹿野苑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轮,就是开示次第深入四圣谛的法门:第一转先说什么是苦、苦集、苦灭、苦灭道,接着第二转,说既然已深切体认世间的苦迫性,就应该知苦(病)、断集(病因)、证灭(病愈)、修道(治病的药),从知起行,从行而去实证解脱。第三转是佛陀以自身经验同于诸佛已实证过的真实智慧,而说苦已彻底的了知,集已断尽,灭已证得,道已修尽。(《阿含经》常以「示、教、利、喜」形容佛陀转*轮,隋慧远法师《大乘起信论义疏》配以「示苦令知、教集应断、道利应修、灭喜应证。」)

  知苦、知苦因:苦是什么 ?

  苦与乐是相对的,苦是一种感受,乐也是一种感受;苦与乐有其因缘。为什么需要知道苦?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似乎非常清楚,可是,这样单纯趋乐避苦的认知并没有让众生真正的离苦得乐。世间的快乐往往来自痛苦解除之后的相对感受,也是苦的因缘;佛陀教导我们苦与乐形影不离,不要误以苦为乐,陷入苦的深渊而不觉。

  佛陀举出「苦」为众生流转六道的核心现象,《阿含经》在描述所谓世间时,说忧、悲、恼、苦等等之后,常用「如是纯大苦聚」作总结;只要仍然在三界六道流转,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苦难。虽说人生是苦,但不是否定世间的快乐,或消极悲观的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相反的,佛陀苦口婆心的说世事变化无常,虽有短暂的乐,但不永久、不彻底,当无常变化时,就苦多乐少,而且对于得而后失所感受到的苦,比没有得过而感受的苦更为强烈。

  佛陀以无常变化的因缘说世间快乐的本质还是苦,如《阿含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2既然因缘变化无常,或说苦也有转成乐的时候,因而说人生「苦尽甘来」;但是,佛陀说「无常故苦」,是就彻底的、究竟的意义来观世事无常,终归坏灭;是教导我们认清世间人生苦与乐的真相,确实知道苦与苦生起的原因,才能积极的用适当的方法来转化,而后开创圆满的人生,进而追求出世间的毕竟大乐,如《佛性论》所说:「得极离因果苦大乐波罗蜜」3。

  「苦」包括身体与情绪的感受,随着有身体而来生理上的身苦,到这一世生命结束,身体不存在时就消除,但如生生流转不息,也就有世世生理上的苦;「苦」也是因随逐生死,持续的心理感受的心苦。有身体就有因伤害、老化、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可是心理上不一定会觉得苦(身苦,心不一定苦);可是心理上的苦受,却可以引发身苦(心苦而身苦)。世间人类的知识文明,对于减轻身体的痛苦,持续的研发出新的对治方法,但是,对于心理上的「心苦」,还没有彻底的良方;只有透过佛法,胜解苦的根源,才有可能彻底解脱,这一世的肉身虽苦而心不苦。

  说明「苦」就离不开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生起、消灭,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生起或消灭,而是因由众多因缘条件的和合或分散,如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因缘和合,组合中的各个因缘条件也是不同因缘和合,不断的变化之中又不断的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现象或实体。「乐」是众生喜欢的,可是世间暂时的快乐不能永远不变,当乐的因缘变化不再时,逼迫身心的感觉就浮现,「苦」就是这样依缘起法而生起,如果彻底从苦的观念、经验中得到解脱,苦也就依缘起法而消灭。

  亲光菩萨在《佛地经论》解释世间八法时说:「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4 此种身心的逼恼,来自众生起心动念的种种欲望;六根与六尘环境的触境执取,身、语、意造作的烦恼,都是苦的根源。

  佛陀说「纯大苦聚」,苦之一字,开展出的说明非常多,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说:「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5以至于八万四千或无量的苦。经论上的分类有一苦、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六苦、七苦、八苦、九苦、十苦等等,以下逐次说明。

  一苦:指世间有情都平等流转生死的苦,《瑜伽师地论》称为「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众生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在生死流转中。众生执着五蕴为我、五蕴法是我所,由我、我所执起惑造业因,感受果报,当受报时,又起惑造业,如此因因果果,轮回流转不息。「心颠倒故,结生相续」,众生的世俗心境,都是执我―流转生死平等无差别的根源―俱生我执,所以众生都具有同样的生死流转大苦。

  二苦 : 内苦与外苦,出自《大智度论》。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外苦也有二种:众生的逼害、自然的灾害。又二苦出自《佛性论》有:凡夫苦乐二受、圣人行苦即舍受;又二者:二乘界内苦、菩萨界外苦。

  「身苦」与「心苦」是世间众生苦受的二大类,分别是因生理的与精神上的变化所感到的苦。众生面临「身苦」的饥寒伤痛类似,但是「心苦」却随主观心情的差别,即使面临同一境界,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身、心互为因缘,苦受也互相影响,譬如心因性疾病就是心理导致生理的病痛。心对身的影响很大,所以强调对心的观察思惟,如《阿含经》中说杂色鸟:「心种种故,色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6 于有种种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种种羽毛颜色的变化。因传染、功能障碍、外伤引起生理的痛苦,可以寻求适当的医疗,但是「心恼」的苦,因众生的背景、经历、意念、情绪种种不同,苦受也不同,「净心」也更为复杂。

  《瑜伽师地论》也说二苦 :

  (1)欲为根本苦,《阿含经》:「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7由有烦恼欲故,彼诸可爱事欲若变坏(有漏法迟早会变坏),便有忧叹苦热恼生。

  (2)痴异熟生苦,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身箭受(于业报自体五蕴身受苦)、心箭受(于自体执我我所,五蕴身受诸苦时,心识愚痴迷闷生大苦痛 )。

  三苦:依苦的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出自《长阿含经》、《华严经》、《法华经》、《宝积经》、《涅槃经》、《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另外,《大智度论》说身、心各有三苦: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痴病。苦苦是处逆境时,只苦无乐;坏苦是处顺境时,虽有短时乐,欢乐失坏时,悲苦仍生;行苦是处平常境时,虽暂时不苦不乐,但世事无常,剎那变迁,身心不安而感苦。三苦再作进一步说明。

  (1)苦苦:受有漏的身体就有生理上的种种苦,如病痛、饥渴、冷热等众苦,再加上外缘造成更多的苦,如刀杖、劳役、伤害种种逼恼,苦上加苦。苦苦与前五识相应,也就是五受中的苦受、乐受(乐极生苦)。

  (2)坏苦:乐事变坏或消逝时,所引起的心理上的苦。《俱舍论》说:「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8有漏法皆是因缘无常,世间快乐、亲情、事业、财富都不常久,失去时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坏苦与第六识相应,就是五受中的忧受、喜受(喜坏为忧),为意识的领纳作用。

  (3)行苦:这是非常微细而又不易察觉的苦。苦与乐是比较的主观感觉,不能以客观标准来衡量,虽然不苦不乐,但是因缘聚散离合,因而产生迁流变异的苦。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行苦通于六识的领纳作用,也就是五受中的舍受。

  三界之中,「行苦」不苦不乐,念念迁流,为无色界苦;「坏苦」当乐坏时,不胜忧恼,为色界苦,色界也所受行苦;「苦苦」苦而复苦,为欲界苦,惟欲界三苦皆受9。所以经上常以「乐住三界火宅」10来形容众生对色声香味触贪着生爱,以烦恼创造了苦乐无常的三界六道,于其中轮回流转受苦,就好像住在烈火烧逼的屋子里,而不自觉或无法出离。《华严经》依三苦差别,顺逆观十二因缘法11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名为行苦,触、受名为苦苦,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名为坏苦;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名为断三苦相续说。」 断三苦相续,也就转火宅成《华严经》称为清凉山的清凉世界。

  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自《菩萨璎珞经》、《佛性论》。

  (1)生苦,业报受生开始,住胎、出胎皆苦,随来生存、生活过程中诸苦。

  (2)老苦,老时肉身衰变为苦,有念念老、终身老、增长老、灭坏老。

  …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王家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