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普覆如来,常令具足诸佛无量力乐;8)永离一切诸觉之乐;9)无上寂静不变易乐; 10)具足无碍法门,心常寂定而无散乱,佛无二行不可坏乐。
明 云栖袾宏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卷2依宋 慈云忏主二土(娑婆秽土与极乐净土)的十种修行难易,对以十种无苦有乐26 :
一者、无不常值佛苦,而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无不闻说法苦,而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无羣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无难免三涂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
以上只说明少数乐,还有无数世出世间乐。相对的世间法中,有苦就有相对应的乐,如有八万四千苦,就有八万四千乐,反之亦然。
知乐、见苦、究竟离苦得乐
世间苦乐不离缘起法则,知乐因也由苦,断苦因才能离苦得「纯大苦聚灭」的出世间乐。《圆觉经》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27《心地观经》卷4说:「身为苦本」,世间本是苦,苦体是每个众生的自体,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解深密经》称为「颠倒觉」),成为众生苦的根本,由此而有见、爱、慢三种错觉,究竟离苦得乐的关键还在于正确的知见。
见(知的谬误),是执着有确实的自我存在,有五蕴和合的真实自性。
爱 (情的谬误),是自我爱与因而引发的对外物的爱着(境界爱)。
慢 (意志的谬误),是重视自我,因而妄自尊大,起增上慢恃己轻他。
世间人天善法的正见,依信解的次第略分为四类28 :
(1)正见有善有恶:有道德感,正见为善是人天善法,为恶是趣三恶道法。
(2)正见善恶业报:不只是正见有善有恶,还要正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正见三世因果:不只是正见善恶有报,还要正见前生后世,因果不爽。
(4)正见凡圣解脱:正见善恶、业报、因果,正见有凡有圣,有解脱自在。
具足世间正见,同时行十善业―所有善行的根本,如《海龙王经》所说:「十善之德,天上、人间皆依因之;若学、不学及得果证、住缘觉道、菩萨道行、诸佛道法,皆由从之。」29天台智顗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指出十善有止、行二种,「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30 止善、行善依十善分别整理说明如下:
˙不杀生是止善,消极的止前杀生害命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护生善行。
˙不偷盗是止善,消极的止前偷盗诈欺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布施善行。
˙不邪淫是止善,消极的止前邪淫暴凌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恭敬善行。
˙不妄语是止善,消极的止前欺诳不实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实语善行。
˙不两舌是止善,消极的止前挑拨离间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和合善行。
˙不恶口是止善,消极的止前刻薄谩骂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软语善行。
˙不绮语是止善,消极的止前谄媚诲淫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饶益语行。
˙不贪欲是止善,消极的止前贪恋嫉妒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不净观行。
˙不瞋恚是止善,消极的止前忿恨损害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慈忍善行。
˙不邪见是止善,消极的止前邪知邪见的恶行,行善是积极的正道善行。
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善法的正见,依修证内容也分为四类 :
1)正见四谛缘起:依蕴、处、界、缘起生灭明苦集灭道,三法印的真理。
2)正见烦恼根本:断五住地(见一处、欲爱、色爱、有爱、无明)烦恼。
3)正见解脱寂灭:契证无我真智,慧解脱,销除境界贪染,心解脱自在。
4)正见般若方便:般若道,通达性空离相,方便道,菩萨巧用方便度生。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学佛三要》31 指出:依信愿(菩提心相应起信发愿)、慈悲(大悲为上首悲济利他)、智慧(般若空慧离相为方便)修一切善行,都是菩萨法门;一丝善念、一毫善行都已成就一分法身、延续一分慧命。通往真正的离苦得乐 (离一切生死苦,得究竟的菩提乐),即世间而出世间,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菩萨善法有三阶:
˙世间人天善法:五戒,十善,布施、持戒、修定三福业,六念法门;
˙出世解脱善法:蕴处界,四谛,缘起,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救护世间善法:六度(福德、智慧),四摄,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
在《佛法是救世之仁》32 说苦的解脱,根本在通达缘起性空的智慧。
1)以智化情:了达缘起事理的真相,不为境相因缘的惑乱所诱惑。
2)以智契理:了达执有自性为迷妄根元,知自性本空,远离迷妄。
3)以智兴悲:了达无自性空,知一切幻化,从缘而有,起大悲心。
布施财物福德,可以助人暂时离苦;引导学佛知法,才能永远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的次第是正知见、离执着、断烦恼、修福慧、度众生、证菩提。
依此菩萨道修行,自己离苦得乐就是自觉,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就是觉他。
结语
从人的一生各阶段来看,有:婴儿襁褓乐、童年无瑕乐、眷属天伦乐、知交情谊乐、衣饰妆扮乐、美容保养乐、运动健身乐、冒险刺激乐、艺术欣赏乐、琴棋书画乐、阅读写作乐、心灵信仰乐,休闲游戏乐、逛街购物乐、美食品味乐、服务助人乐、进修学习乐、交友恋爱乐、工作机会乐、新婚喜庆乐、新居落成乐、新车上路乐、为人父母乐、慈善布施乐、事业成就乐、升官发财乐、声色犬马乐、投资获利乐、获奖荣誉乐,退休养生乐、旅游散心乐、回忆憧憬乐、儿孙满堂乐、白头偕老乐、气定神闲乐、风调雨顺乐、收成丰硕乐 …,还有许多世间乐事,叙述不尽。
或许有人认为佛教太强调苦,形成一种过激的厌世想法,他们以为人生固然有苦,但也有上述许多乐,最多只能说苦乐半参。如从表面看,单就这一世来说,好像如此,但就三世轮回(实依世间分段生死分三世,时间随缘起动变而幻现,在无前后分别的环形中前后动变不息,无始无终),无数过去、无限未来,流转六道,众生众死深刻的观察,直是唯苦无乐。再说「无常故苦」,人生虽有无数的乐,但是内心所欲与所触对的外境,都是因缘变化,生灭无常,心与境的关系不安定、不协调时就生起苦。现实人生「苦与乐的因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说明 :
第一、不知不觉:这是《阿含经》称为「不定聚」33的众生,虽有苦的感受,却不真的知苦、苦因,只好从苦中找点乐趣,暂时忘却苦。或是觉得苦乐半参,尽量看乐的一面(短暂的乐,《法句经》称之为「小乐」,或有人说「微快乐」)。固然,透过正当的消遣娱乐,有调剂身心的作用,活在当下短暂的乐,似乎也可以享受人生,但是,因缘无常,世间快乐无法永远确保,失去时更苦,毕竟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
第二、后知后觉:这是经由听闻世出世间善法、如理思惟,体悟到世间苦乐的真相,虽然苦中有短暂的乐,却是苦多乐少,其实唯苦无乐。由知苦中逐渐产生出世厌离心,修习离苦的方法,寻求最终的解脱乐;积极的次第观身、受、心、法,勤修观慧,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经由修行,这一世或未来世能断苦因、离苦果,解脱自在。
第三、先知先觉:是虽然处在苦境,却不为苦所困,能以乐观的态度创造转机,积极的发掘苦因与断苦因的方法,从缘起的生灭法中,了解苦乐互为因缘,从离苦、离乐中,证悟到苦乐本一,苦就是乐、乐就是苦,本无苦乐;但是众生执迷不悟,不是执着暂时的乐,就是执着自我的解脱乐。佛陀从缘起法的证悟中,发起无上大悲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34,教导众生从缘苦、知苦,修空慧到观苦乐如幻,苦乐平等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如佛陀对普贤菩萨的开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35
01.《杂阿含经》卷 15(389经)(大正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105a25)。
02.《杂阿含经》卷 17(473经)(大正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121a09)。
03.《佛性论》卷2「辩相分」(大正31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798c10)。
04.《佛地经论》卷5(大正26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315b18)。
05.《瑜伽师地论》卷44(大正30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535c07-0536c21)。
06.《杂阿含经》卷10 ( 267经)(大正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069c10) 。
07.《杂阿含经》卷48(1285经)(大正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354a29) 。
08.《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 大正29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114b07) 。
09.《成唯识论疏抄》卷 14(卍新纂续 5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417c09) 。
10.《妙法莲华经》卷2「譬喻品」(大正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013b04) 。
11. 晋译《华严经》卷 25「十地品」(大正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558c09) 。
12.《金光明最胜王经》卷 5 ( 大正16,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426c27) 。
13.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第三章,收录在《妙云集》中编之一,1992年,P. 44。
14.《大般涅槃经义记》卷5(大正37,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732b01)。
15. 法显法师译《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1,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205a12- c02) 。
16. 圣严法师《真正的快乐》p. 83「自由自在的人际关系」收录在《法鼓全集》续编。
17. 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第一章,1971年初版,1994年7月八版,p.12。
《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大正48,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369c20) 。
唐 释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正85,CBETA 中华电子佛典1285a11) 。
18. 圣严法师《抱疾游高峯》游记,p. 118,收录在《法鼓全集》第六辑。
19.《中阿含经》卷3「业相应品˙度经」(大正1,CBETA中华电子佛典0435c23) 。
20. 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卷7(大正30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927a29 ) 。
21.隋嘉祥吉藏法师《中观论疏》卷7(大正4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102b11) 。
22.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23(大正1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503a27 ) 。
23.《大智度论》卷5(大正25,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099c19 ) 。
24. 晋译《华严经》卷 11(大正9,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467a10) 。
25.《瑜伽师地论》卷5(大正3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299a07- 0299b03 ) 。
26.《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2(卍新纂续 22,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636c24) 。
2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17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916b04 ) 。
28.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67 ~ p. 82。
29.《佛说海龙王经》卷3「十德六度品」(大正15,CBETA中华电子佛典0147c20) 。
30.《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十善初门」大正46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669c25)。
31.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2000年10月新版,p. 273。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收录在《妙云集》下编之二,1992年,p. 98 ~ p. 99。
32. 收录在印顺导师《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编之一 ),1992年, p. 240。
33.《增壹阿含经》卷13(9经)(大正2 ,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614b23- c01)。
34. 唐译《华严经》卷23 ( 大正10,CBETA 中华电子佛典0126c07)。
35.《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正17 ,CBETA 中华电子佛
《苦与乐的因缘―离苦得乐(王家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