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

  王家軒

  前言

  生命的目的在追尋快樂(遠離痛苦的同義詞),希求「離苦」、「得樂」是人生的實相。佛陀說八萬四千或無量法門,彙歸爲一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得到真正的快樂。雖然總爲一法,如《維摩诘經》的「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生依自己的根機不同,自由抉擇由淺入深的修學曆程,因而開展出無量離苦得樂的法門。

  苦與樂,影響我們身心的健康平衡,是人們生活中時刻不離的內容,古今許多學說理論、宗教信仰,都離不了如何得到快樂。佛陀的教法雖關注世間苦痛,也講世間快樂,但終極目標是得到出世間的究竟樂。佛陀依四聖谛「苦、集、滅、道」而成就大悲等功德,說苦的用心是源自無上大悲心,是爲了教導衆生經由對苦的深刻體會 (第一苦谛專講苦,知苦果的本際而知樂),理解造成這苦果的原因,而能尋求斷除苦因 (第二集谛講苦因,知造成苦的原因,而求離苦得樂) ,如佛陀弟子說 :「我爲知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佛陀是大醫王,有四法成就 :「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對治、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1;在指出衆生的大苦病、大苦病因之後,接著開示斷集可以離苦病,滅除所有苦厄,獲得出世解脫的樂果(第叁滅谛講苦滅,斷苦集而證滅,知苦能解除,而得究竟的樂);並教導我們離苦集證聖果的修道方法(第四道谛講滅苦法,確實有可次第修習的方法,達到最終的離苦得樂 )。

  佛陀最初于仙人園鹿野苑中,爲五比丘叁轉十二行*輪,就是開示次第深入四聖谛的法門:第一轉先說什麼是苦、苦集、苦滅、苦滅道,接著第二轉,說既然已深切體認世間的苦迫性,就應該知苦(病)、斷集(病因)、證滅(病愈)、修道(治病的藥),從知起行,從行而去實證解脫。第叁轉是佛陀以自身經驗同于諸佛已實證過的真實智慧,而說苦已徹底的了知,集已斷盡,滅已證得,道已修盡。(《阿含經》常以「示、教、利、喜」形容佛陀轉*輪,隋慧遠法師《大乘起信論義疏》配以「示苦令知、教集應斷、道利應修、滅喜應證。」)

  知苦、知苦因:苦是什麼 ?

  苦與樂是相對的,苦是一種感受,樂也是一種感受;苦與樂有其因緣。爲什麼需要知道苦?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似乎非常清楚,可是,這樣單純趨樂避苦的認知並沒有讓衆生真正的離苦得樂。世間的快樂往往來自痛苦解除之後的相對感受,也是苦的因緣;佛陀教導我們苦與樂形影不離,不要誤以苦爲樂,陷入苦的深淵而不覺。

  佛陀舉出「苦」爲衆生流轉六道的核心現象,《阿含經》在描述所謂世間時,說憂、悲、惱、苦等等之後,常用「如是純大苦聚」作總結;只要仍然在叁界六道流轉,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苦難。雖說人生是苦,但不是否定世間的快樂,或消極悲觀的認爲人生毫無意義,相反的,佛陀苦口婆心的說世事變化無常,雖有短暫的樂,但不永久、不徹底,當無常變化時,就苦多樂少,而且對于得而後失所感受到的苦,比沒有得過而感受的苦更爲強烈。

  佛陀以無常變化的因緣說世間快樂的本質還是苦,如《阿含經》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2既然因緣變化無常,或說苦也有轉成樂的時候,因而說人生「苦盡甘來」;但是,佛陀說「無常故苦」,是就徹底的、究竟的意義來觀世事無常,終歸壞滅;是教導我們認清世間人生苦與樂的真相,確實知道苦與苦生起的原因,才能積極的用適當的方法來轉化,而後開創圓滿的人生,進而追求出世間的畢竟大樂,如《佛性論》所說:「得極離因果苦大樂波羅蜜」3。

  「苦」包括身體與情緒的感受,隨著有身體而來生理上的身苦,到這一世生命結束,身體不存在時就消除,但如生生流轉不息,也就有世世生理上的苦;「苦」也是因隨逐生死,持續的心理感受的心苦。有身體就有因傷害、老化、疾病引起的各種疼痛,可是心理上不一定會覺得苦(身苦,心不一定苦);可是心理上的苦受,卻可以引發身苦(心苦而身苦)。世間人類的知識文明,對于減輕身體的痛苦,持續的研發出新的對治方法,但是,對于心理上的「心苦」,還沒有徹底的良方;只有透過佛法,勝解苦的根源,才有可能徹底解脫,這一世的肉身雖苦而心不苦。

  說明「苦」就離不開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指的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生起、消滅,都不是單獨的、孤立的生起或消滅,而是因由衆多因緣條件的和合或分散,如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既是因緣和合,組合中的各個因緣條件也是不同因緣和合,不斷的變化之中又不斷的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現象或實體。「樂」是衆生喜歡的,可是世間暫時的快樂不能永遠不變,當樂的因緣變化不再時,逼迫身心的感覺就浮現,「苦」就是這樣依緣起法而生起,如果徹底從苦的觀念、經驗中得到解脫,苦也就依緣起法而消滅。

  親光菩薩在《佛地經論》解釋世間八法時說:「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4 此種身心的逼惱,來自衆生起心動念的種種欲望;六根與六塵環境的觸境執取,身、語、意造作的煩惱,都是苦的根源。

  佛陀說「純大苦聚」,苦之一字,開展出的說明非常多,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說:「菩薩于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于諸有情修悲無量。」5以至于八萬四千或無量的苦。經論上的分類有一苦、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六苦、七苦、八苦、九苦、十苦等等,以下逐次說明。

  一苦:指世間有情都平等流轉生死的苦,《瑜伽師地論》稱爲「依無差別流轉之苦」。衆生雖然千差萬別,但都在生死流轉中。衆生執著五蘊爲我、五蘊法是我所,由我、我所執起惑造業因,感受果報,當受報時,又起惑造業,如此因因果果,輪回流轉不息。「心顛倒故,結生相續」,衆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流轉生死平等無差別的根源―俱生我執,所以衆生都具有同樣的生死流轉大苦。

  二苦 : 內苦與外苦,出自《大智度論》。內苦有二種:身苦、心苦。外苦也有二種:衆生的逼害、自然的災害。又二苦出自《佛性論》有:凡夫苦樂二受、聖人行苦即舍受;又二者:二乘界內苦、菩薩界外苦。

  「身苦」與「心苦」是世間衆生苦受的二大類,分別是因生理的與精神上的變化所感到的苦。衆生面臨「身苦」的饑寒傷痛類似,但是「心苦」卻隨主觀心情的差別,即使面臨同一境界,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身、心互爲因緣,苦受也互相影響,譬如心因性疾病就是心理導致生理的病痛。心對身的影響很大,所以強調對心的觀察思惟,如《阿含經》中說雜色鳥:「心種種故,色種種。…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6 于有種種心識的作用,而産生種種羽毛顔色的變化。因傳染、功能障礙、外傷引起生理的痛苦,可以尋求適當的醫療,但是「心惱」的苦,因衆生的背景、經曆、意念、情緒種種不同,苦受也不同,「淨心」也更爲複雜。

  《瑜伽師地論》也說二苦 :

  (1)欲爲根本苦,《阿含經》:「欲生諸煩惱,欲爲生苦本。」7由有煩惱欲故,彼諸可愛事欲若變壞(有漏法遲早會變壞),便有憂歎苦熱惱生。

  (2)癡異熟生苦,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身箭受(于業報自體五蘊身受苦)、心箭受(于自體執我我所,五蘊身受諸苦時,心識愚癡迷悶生大苦痛 )。

  叁苦:依苦的性質分爲苦苦、壞苦、行苦,出自《長阿含經》、《華嚴經》、《法華經》、《寶積經》、《涅槃經》、《瑜伽師地論》、《俱舍論》。另外,《大智度論》說身、心各有叁苦:衆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癡病。苦苦是處逆境時,只苦無樂;壞苦是處順境時,雖有短時樂,歡樂失壞時,悲苦仍生;行苦是處平常境時,雖暫時不苦不樂,但世事無常,剎那變遷,身心不安而感苦。叁苦再作進一步說明。

  (1)苦苦:受有漏的身體就有生理上的種種苦,如病痛、饑渴、冷熱等衆苦,再加上外緣造成更多的苦,如刀杖、勞役、傷害種種逼惱,苦上加苦。苦苦與前五識相應,也就是五受中的苦受、樂受(樂極生苦)。

  (2)壞苦:樂事變壞或消逝時,所引起的心理上的苦。《俱舍論》說:「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8有漏法皆是因緣無常,世間快樂、親情、事業、財富都不常久,失去時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壞苦與第六識相應,就是五受中的憂受、喜受(喜壞爲憂),爲意識的領納作用。

  (3)行苦:這是非常微細而又不易察覺的苦。苦與樂是比較的主觀感覺,不能以客觀標准來衡量,雖然不苦不樂,但是因緣聚散離合,因而産生遷流變異的苦。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行苦通于六識的領納作用,也就是五受中的舍受。

  叁界之中,「行苦」不苦不樂,念念遷流,爲無色界苦;「壞苦」當樂壞時,不勝憂惱,爲色界苦,色界也所受行苦;「苦苦」苦而複苦,爲欲界苦,惟欲界叁苦皆受9。所以經上常以「樂住叁界火宅」10來形容衆生對色聲香味觸貪著生愛,以煩惱創造了苦樂無常的叁界六道,于其中輪回流轉受苦,就好像住在烈火燒逼的屋子裏,而不自覺或無法出離。《華嚴經》依叁苦差別,順逆觀十二因緣法11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爲行苦,觸、受名爲苦苦,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名爲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爲斷叁苦相續說。」 斷叁苦相續,也就轉火宅成《華嚴經》稱爲清涼山的清涼世界。

  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出自《菩薩璎珞經》、《佛性論》。

  (1)生苦,業報受生開始,住胎、出胎皆苦,隨來生存、生活過程中諸苦。

  (2)老苦,老時肉身衰變爲苦,有念念老、終身老、增長老、滅壞老。

  …

《苦與樂的因緣―離苦得樂(王家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